想必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守株待兔的故事,大概就是一個農民在幹農活的時候,有一隻兔子撞死在旁邊的樹樁上,農民看到之後,就將這隻兔子撿回去吃掉了,所以農民就覺得,以後根本就不需要繼續幹農活,只要在旁邊守著,等待兔子撞到樹樁上就行了。
新來的朋友記得點一下關注,也可以從我的主頁裡面查看往期更多精彩的內容。
守株待兔這樣的故事的確有點可笑,但在現實中,我們在野外要是可以撿到一些死掉的動物,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無動於衷吧,想必馬上就要將它們撿回家,然後燉一鍋湯喝掉。而題目中所說的“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恰好與人們的這種心理相違背,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科學道理呢?
為什麼“春不撿雞”?
“春不撿雞”的意思就是說,春天要是在野外遇到了死去的野雞,就不要撿回去。這就比較奇怪了,要是在古代,人們想吃上一口肉都比較困難,要是真的在野外遇到死去的野雞,不正是可以解一下嘴饞嗎?即使到了現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已經大幅度提高,肉類基本上已經不切了,不過在一些人的思想觀念中,就認為野味肯定要比人工養殖的家禽家畜要好很多,但法律又會禁止人們去捕捉一些野生動物,要是在野外遇到了死去的野雞,它們是自然死亡的,並不是人為造成的,難道還是不能撿回去吃嗎?
其實這裡所說的野雞與家雞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因為家雞的祖先是原雞,而野雞的學名是雉雞,這是兩種同科不同屬的動物。野雞的體型其實比較瘦小,而且尾巴會有幾根長長的羽毛,再加上它的頭部會有一個非常鮮紅的紅斑,看起來比較優雅。
野雞還保留著飛行的能力,經常都會活動在一些農田或者野外的丘陵地帶,是歐亞大陸比較常見的一種鳥類,警惕性比較高,要是有人想靠近它們的時候,通常就會逃跑。野雞奔跑的速度也非常快,我們一般也很難追得上,再加上它們在關鍵的時候還可以飛起來,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十幾乃至上百米,所以這種鳥類比較難以捕捉。同時在俗語中也留下了“下坡野雞不要追”的說法,就是我們在追野雞的過程中,就算是在下坡的路上,野雞都還可以行走自如,而我們則有可能會因為重心前移,很容易就會從山坡上摔下來。
而家雞基本上已經由我們人類飼養,體型一般都比較大,而且體重也比較重,基本上已經失去了飛翔的能力。不過有一些不同品種的家雞,它們在跳躍的時候還可以一起拍打翅膀,也照樣還能跳到數米高的地方。家雞比野雞還有另外一種優勢,因為家雞的產蛋頻率比較高,只要給它足夠的食物吃,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產蛋;野雞的繁殖產卵在南北方也會有差別,在北方的野雞一般可以一年產一窩,一窩大概6~22枚卵,在南方的野雞一般可以一年產兩窩,一窩大概4~8枚卵。
野雞的食性有點雜,在不同的季節也會吃不同的食物。在秋季或者冬季的時候,野雞主要吃的就是一些植物,通常都是植物的種子、果實或者嫩芽,而且吃草籽的佔比會比較大;到了夏季的時候,野雞主要又以農田裡的昆蟲為食;等到了春季的時候,它們吃的就是一些植物的葉子以及莖,有時候還有可能會到農田裡面去翻一些種子來吃。
所以“春不撿雞”的說法其實就是來自於野雞的這種習性。因為到了春天,也是農民春耕的季節,農民就會往土地裡面傳播種子,等待這些種子生根發芽。但在農田裡活動的一些田鼠,它們也是屬於雜食性動物,有時候就會尋找農田裡農民剛播種不久的種子吃掉,可想而知,要是種子都已經被這些動物吃掉了,那麼到了收穫的季節,農民還有什麼可收穫呢?
所以農民為了對付這些田鼠,或者對付一些害蟲對種子的侵害,通常都會在種子上塗抹一些農藥,通過這些藥物將田鼠或者害蟲毒死。所以在春季,野雞也有可能會到農田中翻吃裡面的種子,這些種子要是也塗抹了農藥,那麼野雞大概率就會死掉。
而且這些野生動物在即將死亡的時候,通常都會找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有一些喜歡穴居的動物,還有可能會躲進洞穴裡面死去。所以,我們在春天的野外看到死去的野雞,它們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吃了還有農藥的種子才死去的,人要是吃了肯定就會有問題。而且經過長期的總結經驗,漸漸地就形成了“春不撿雞”的說法。
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春天容易滋生細菌、病菌等微生物。在這個時候,野雞很有可能就感染了這種病菌,那麼人要是將這種野雞撿回去吃掉以後,這些病菌很有可能也會傳染給人類,給人們帶來不適,同樣也會產生“春不撿雞”的說法。
為什麼“冬不撿兔”?
至於“冬不撿兔”,也有相關的原因。但其實兔子的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而且它們的繁殖能力又很強。例如我們可以看一下澳大利亞的兔子,本來在澳洲的原生態情況下是沒有兔子的,後來殖民者帶去了24只兔子之後,經過不斷地繁殖,最終演化成為澳大利亞的兔子氾濫成災。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冬不撿兔”這種說法呢?其實這種說法也比較片面,因為有些兔子還是可以撿的,例如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守株待兔的故事,農民就是撿了兔子回去吃,也沒有什麼事。這個故事中並沒有說是發生在哪一個季節,就算是發生在冬季,農民撿了兔子回去吃之後應該也不會有事。因為這個兔子的死因是撞死的,屬於物理撞擊傷害,並不會傳染給人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有問題。
那麼“冬不撿兔”的說法到底指什麼呢?其實兔子基本上也可以分為野兔和穴兔,穴兔通常就比較擅長於挖洞,而且它們也有可能會在洞穴中生活;而野兔通常都會選擇在草叢中的一個淺窩中休息。
然而兔子是屬於一種哺乳動物,就算是到了冬天它們也不會冬眠,有一部分兔子喜歡穴居,這只不過是它們的習性,並不是因為它們到了冬天就要進入洞穴冬眠,同樣在冬天比較寒冷的情況下,它們也還是會外出覓食的。
而且兔子的抗寒能力特別高,尤其是野兔,它們的抗寒能力相對於穴兔來說要高出很多,再加上兔子的身上擁有一層絨毛覆蓋,本身也可以起到禦寒的作用,所以在大冬天的情況下,兔子是不會被凍死的。但兔子也有弱點,因為它們比較怕水,而且免疫力也比較差,所以在大冬天的條件下,兔子很容易就會病死。
所以我們在冬天能撿到的兔子,它們的身上要是又沒有受到什麼傷害的話,大概率都是屬於病死的兔子。這種兔子要是撿回去吃了,就會有風險。所以,慢慢就形成了“冬不撿兔”的說法。
綜上所述,野雞的體型相對於家雞來說要小很多,同時尾巴會有幾根比較長的羽毛,看起來比較優雅。只不過它們在春天的時候有可能會翻吃農民種在土地裡的種子,而農民為了防止種子被田鼠等有害動物吃掉,通常也會在這些種子裡面塗抹一些農藥。那麼在春天死掉的野雞大多數情況都是吃了這些有農藥的種子之後死亡的,人要是將它們撿回去吃了之後,也會有中毒死亡的風險。
兔子作為一種哺乳動物,到了冬天也還會出來覓食,而且它們的抗寒能力特別強,一般都不會被凍死。但兔子的免疫能力是比較弱的,要是生病的話也有可能會死亡,所以在冬天死亡的兔子,大多數都是因為生病而死亡的,人們要自將它們撿回去吃了之後,就有染病的風險。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