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交蒸”,北京時間7月23日04時06分49秒將迎來大暑節氣,大暑節氣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我國各地呈現出驕陽似火的現象,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我們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其精準地反映了自然節律的變化,可以很好地指導我們進行農業生產。關於大暑節氣的農諺有很多,有句農諺叫“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到底是什麼意思?大暑涼颼颼的不好嗎?
“暑”表示炎熱,“大”表示炎熱的程度,因此大暑是指“炎熱之極”。有句話老話叫“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說的就是小暑僅僅是炎熱天氣的開始,而真正炎熱的天氣在三伏天的大暑階段,大暑時節地面累積的熱量達到最大,酷熱天氣達到一年中的巔峰。
大暑是一年中最酷熱的時候,人們出現食慾下降、精神疲憊等症狀,外出一會可能就會“汗流浹背”,因此可能很多人希望大暑節氣涼快點,這樣人會感到很舒服。大暑節氣倘若涼颼颼的,人是感到舒服了,但是對於農民來說可不是好事情。
大暑按理說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那麼大暑為什麼會出現涼颼颼的情況?大暑涼颼颼的只可能是兩種情況:一是副熱帶高壓的勢力低,導致持續的冷空氣入侵,從而導致氣溫驟降;二是出現持續性的陰雨天氣,如果副熱帶高壓與冷空氣勢均力敵,那麼在副熱帶高壓的外圍就會出現持續性的陰雨天氣,持續性的陰雨天氣會帶走大量的熱量,因此天氣會變得涼颼颼。
“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到底是什麼意思?
大暑時節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候,很多春播作物處於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在此期間“雨熱同期”非常有助於農作物生長。溫度高、陽光強非常有利於喜溫作物進行光合作用,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大量的有機物,光合作用越強作物積累的有機物就越多,作物的籽粒就會越飽滿,可以提高千粒重,非常有助於糧食高產。
大暑期間如果涼颼颼的,農作物光合作用就會嚴重降低,生長速度就會明顯變慢,溼冷的天氣會導致作物積溫不高,一旦錯過了最佳生長期,農作物勢必會出現貪青晚熟、籽粒不飽滿的現象。
老話說“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該冷不冷,難成年景”、“大暑不暑,五穀不鼓”、“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大暑蓋棉被,秋後叫花子”,這4句農諺充分說明大暑涼颼颼或者冷颼颼非常不利於農作物生長,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大暑節氣期間“雨熱同期”是最好的。
注意:大暑節氣是農作物生長最關鍵的時候,氣溫高、多雨對農作物生長有利,如果遇到持續性的乾旱天氣(伏旱),就會導致農作物嚴重減產;其次,如果大暑節氣出現持續性的陰雨天氣,作物得不到充足的光照,這種陰冷的天氣也會導致農作物減產。
“立冬笑死牛”是什麼意思?大暑涼颼颼的,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農作物會出現貪青晚熟的現象,本來正常10月初該收穫的玉米,由於積溫不夠,可能到了10月底了還沒有成熟,農民為了不影響下茬作物的播種,即便沒有成熟也不得不提前收穫。
對於一些產量非常低的農作物(籽粒不飽滿的農作物)或者完全沒有成熟的農作物,農民只能把它當作“青飼料”割了喂牛,牛的草料充足,牛自然會感到高興。
補充:大暑期間農作物易受旱或者受澇,我們可以給農作物噴施“磷酸二氫鉀+蕓薹素”葉面肥,不僅可以顯著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而且還可以大大提高農作物的抗逆性(抗澇、抗旱、抗寒、抗藥害、抗肥害、抗乾熱風),農作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會更加強,有助於農作物高產穩產。
總結,農諺是我們老祖宗長期的勞動生產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這充分體現出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這些農諺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可以很好的指導我們進行農業生產。
天氣該熱就熱,該冷就冷,才符合大自然的規律,才有利於糧食豐收,希望今年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