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球華人首富王健林都為之驚歎的養豬行業,到底有多誇張?
近期豬肉板塊股價不斷波動,作為這之中,價值千億的牧原股份自然備受關注。深耕行業三十餘年,終成巨頭,這位老大哥的成長之路,可並不輕鬆。
一、養豬,從育種開始
作為牧原的創始人,秦英林本身就是一個養豬能手。從最初的22頭豬發家,到創辦現在中國規模最大、市佔率6.0%的生豬養殖企業,秦英林一開始就已佈局好了大棋。
雖然目前中國的豬品種最多,養豬數量最大,但國內一直面臨著豬芯片問題。全球分佈最廣的大白豬、杜洛克豬以及長白豬主要來自美國和歐洲,中國本土的家養豬大多不適合大規模養殖,且相關指標也達到不上市標準。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配種技術依賴進口,這種涉及民生的行業,一旦出現國際形勢或成本價格的變動,後果可想而知。
此時,能夠掌握育種技術,實現自繁自養的豬企,那就真的是王者中的戰鬥機了。
而牧原前期的佈局就包括了自己研發配種技術。經過近30年鑽研,牧原形成了特有種豬群,並且建立了獨特的輪迴二元育種體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引進種豬的成本和風險。
簡單解釋一下二元輪迴,採用該技術的豬不僅可以充當商品豬,出欄售賣;還可以搖身一變充當種豬,繁育後代。雖然二元輪迴對比外三元,在育種能力上表現並不突出,但是輪迴優勢在非洲豬瘟以及疫情期間就被無限放大。
牧原獨有的輪迴二元育種體系為公司在非瘟期間的種豬供應、生豬產能恢復提供有力支撐,為公司的快速發展以及市佔率快速提升奠定堅實基礎。此外,疫情期間,牧原充當起市場救星,大量向國內同行銷售種豬,有力支撐整體行業產能恢復的同時為公司增加了利潤。
二、自繁自養的超級奶爸
相比只生不養,容易撒手沒,後期可能還要爭奪“撫養權”的公司+農戶模式,自繁自養完全就是一個慈祥的奶爸。全程參與豬仔成長,從源頭保證的管理的高度統一,實現一體化、集約化、規模化養殖。
但超級奶爸也不是那麼容易當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勞神傷財,自繁自養對於前期的資產投入非常高,什麼飼料加工廠、母豬廠、仔豬廠等以及各種部門建設輪番上陣,沒點本錢根本招架不住,雖然擁有了包含飼料加工、生豬飼養以及生豬屠宰的完整產業鏈,但對比其他豬企,牧原的總資產週轉率要低於行業週轉率。
那為什麼,牧原就願意選擇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呢,是真有錢還是找虐?
雖然相比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自繁自養的固定資產投資更大,但介於未來人工成本漲勢,牧原的自繁自養在育肥階段,1名飼養員可同時飼養2700-3600頭生豬,生產效率大幅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同時,高密度的一體化自繁自養是未來的養殖形態,能順暢過渡到自動化、智能化養殖,相比之下,公司+農戶的轉型難度更大。
自繁自養雖然前期的固定資產上投資巨大,但是獨有的育種技術可以很好的降低種豬、仔豬的成本,一體化的管理也很好的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後期可以降低公司的整體成本。
一般來說,市面上的生豬養殖公司對於豬肉的定價基本都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這也導致了各豬企對養殖成本的高度敏感。間接說明了為什麼“公司+農戶”模式在養殖業盛行。同溫氏對比,牧原非瘟前的綜合成本與溫氏幾乎平起平坐,但非瘟後,牧原的成本優勢顯著放大,這或許就是自繁自養的魅力。
也就是在非洲豬瘟的契機下,一直不溫不火的牧原憑藉成本優勢,支撐起公司在豬價低迷時的逆勢擴張,一舉成為我國生豬養殖規模第一大龍頭企業,獲得穿越週期的高成長性。
此外,牧原還擁有自己的飼料廠,特製黃金比例飼料,降低料肉比,進而降低成本,用最少的料養最肥的豬。在飼料採購端上,牧原總部就設於糧食生產大省的河南,這樣的空間佈局很好的降低了飼料的運輸成本和損耗,同時保證仔豬吃的一口都是新鮮熱乎的。
據公司披露的財務數據,2018年至2021年三季度,牧原小麥以及豆粕的採購價格都要比市場上的現貨價要低。
除開自繁自養外,牧原還親手將自己的豬仔送上斷頭臺。於2020年,公司開始部署屠宰業務,在臨近養殖的區域配套屠宰場,一套操作下來行雲流水。
截止2022Q1,公司屠宰產能達到2200萬頭,運營投產了8個屠宰廠。預計2022Q2還有3個屠宰廠投產,至2022H1屠宰產能達到3000萬頭。2021年,公司共計屠宰生豬289.9萬頭,實現收入54.2億元。
牧原的屠宰業務延伸產業鏈,提高了公司一體化管理的同時,也增加了營收規模,提升了產品價值。
三、豬週期真的難以逾越嗎?
新的一輪豬週期已經悄然而至,豬週期的本質就是市場上的供需關係,有人買不行還得有豬肉賣,可懷孕生仔哪有那麼容易,豬週期其實就是母豬的生產週期,也就是3-4年,這是雷打不動的。不同於非洲豬瘟的突發事件,本輪豬週期去產能化不徹底,整體豬價的上行能力有限,不具備大幅快速上漲的條件。
豬週期這個東西用好了就是制勝法寶,招架不住那只有受虐的份。
對比一組數據,牧原股份2014年上市出欄量100萬頭,2022年5500萬頭,負債增加900億;溫氏股份2015年上市出欄量1500萬頭,2022年1600萬頭,負債增加500億。很明顯,相比安分守己受週期擺弄的溫氏,牧原乘著豬週期的東風,扶搖直上。
無論是二元輪迴育種技術還是專業飼料配比以及一體化、閉環式的運營模式,都是造就牧原整體養殖成本低於其他豬企的關鍵所在,該種優勢也能很好的減輕公司業績受豬週期波動的影響,進而超越豬週期獲得高增長。
營業收入方面,公司收入規模從2011年的11.34億元提升至2021年的788.90億元,CAGR=52.8%。2020年豬週期中,豬價維持高位,公司收入端同增178.3%至562.77億元,而在2021年豬價低迷的背景之下,公司營收規模依舊同增40.2%至788.90億元。
從牧原公佈的最新財務數據顯示,公司預計2022年半年度歸母淨利虧損63億元-69億元,上年同期盈利95.26億元。對於虧損,公司迴應主要是當期出欄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但市場豬肉價格卻明顯下降,直接導致公司業績同比下降。
來源:東方財富此次預計的損失其實包含了牧原一季度報中的損失,一季度扣非淨虧損失就已高達51.8億元,所以,推算公司二季度損失為11.2-17.2億元,同比一季度,虧損實現大幅收窄。根據以往豬週期,目前的生豬價格大致跌入市場最低位,預期將逐步回升。牧原三季度大概率將實現扭虧為盈。
來源:公司財報用簡單的方法推算對比牧原與其他上市豬企的成本調控能力。同比新希望和正邦,牧原2022上半年生豬出欄量要比兩者高出不少,同時在成本控制上,牧原的表現也十分突出。
從本質上來講,無論成本控制效果有多卓越,牧原的虧損也是白紙黑字。豬週期對於豬企業績的影響仍在,沒有完全逾越週期獨善其身的存在,豬企要做的是尊重週期的同時儘量縮減自身的養殖成本,平穩的度過豬價低迷階段,助力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四、結語市場似乎很熱衷給各種標的冠宇什麼什麼茅的稱號,一家市值高、毛利高的上市公司都不可避免的要與萬億茅臺對比,牧原也不例外。不少人覺得牧原超60%的毛利率,是豬企中的茅臺股,對於“豬茅”這個稱號,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完全不相同的兩種行業,玩法也就大相徑庭,但牧原自身也擁有優質的經營邏輯,從一開始就願意吃苦耐勞,潛心鑽研養豬邏輯,後期的一飛沖天也是必然。市場上連綿不斷的質疑聲對於任何一個高增長的企業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時間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