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北京時間7月23號將迎來大暑節氣,大暑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暑”表示“炎熱”,“大”表示炎熱的程度,因此大暑表示炎熱之極,大暑是我國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氣溫最高的節氣,人們會有“桑拿天”的感覺。

我國是文明古國,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我們老祖宗通過觀察天象、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總結的知識體系,它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我們老祖宗留下了很多關於大暑的農諺,其中一句叫“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在中伏前不好嗎?今年大暑在中伏前嗎?

我國古代採用“干支紀日法”來記錄時間,老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四庚數中伏,秋後一庚數末伏”,說的就是從夏至日這天開始算,夏至後第一個庚日就是初伏的開始時間,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的開始時間,而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就是末伏的開始時間。今年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在7月16日,這天是“庚午日”,因此今年7月16日入伏。

由於庚日與庚日間隔10天,7月16日往後推遲10天就是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這天是7月26日,為“庚辰日”,因此今年7月26日入中伏。

由於每年入伏的時間都不一樣,因此每年中伏開始時間也大多不一樣,而每年大暑節氣的時間都在7月22日~7月24日,因此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大暑要麼在入中伏這天之前,要麼在入中伏這天之後。

今年的大暑節氣在7月23日,而入中伏的時間為7月26日,很明顯今年屬於“大暑在中伏前”,按照老祖宗的說法,大暑在中伏前會鬧饑荒,“必定是荒年”用了誇張的表述手法,其本質就是指年景不好,不利於糧食豐收。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有道理嗎?

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就是大暑階段以及三伏中的“中伏”階段,如果大暑在中伏前就意味著夏天會更加炎熱(如果大暑在中伏前,兩者前後排列延長了酷熱的天氣;而如果大暑在中伏之後,二者相互疊加,酷熱的天氣會相對減少),夏天異常炎熱就很可能引發“伏旱”。

老話說“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半月不雨地冒煙”,這說明三伏天如果不下雨,在氣溫炎熱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伏旱。老話還說“春旱不算旱,夏旱減一半”,三伏天作物正處於灌漿期、揚花期,作物對水分的需求量大,此時一旦發生“伏旱”就會導致農作物嚴重減產。老話還說“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說的就是大暑期間多降雨,可以防止伏旱的發生,有利於莊稼茁壯生長,到秋天了糧食會金燦燦的,說明糧食大豐收。

此外,大暑與立秋間隔15天,大暑在中伏前,也就意味著立秋會在三伏天中更早地到來,這也說明冷天會來得更加早。老話說“早立秋丟,晚立秋收”,立秋來得早也就意味著冷天來得早,而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充足的陽光以及較高的溫度,如果冷天來得早勢必會降低作物的光合作用,農作物光合作用弱合成的有機物就少,農作物的籽粒就會不飽滿,千粒重會降低。

立秋後天氣多熱一段時間可能人會感到不舒服,但是對農民來說卻是好事,立秋後多熱一段時間有利於農作物積累幹物質,如果立秋後很快就涼爽下來,那麼農作物的生長積溫可能就不夠,農作物會出現貪青晚熟的現象,籽粒會不飽滿,農作物的產量自然會很低。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對現代社會還有意義嗎?農民靠天吃飯,而古代沒有天氣預報,“大暑在中伏前”在一定程度表面立秋會來得更早,但是立秋後天氣熱多久完全由“副熱帶高壓來決定”,因此這句老話僅僅具有參考價值;其次,如今氣候變化多端,再加上我國地域遼闊,農諺具有侷限性,我們不能完全用農諺來指導生長;此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力,糧食的產量除了氣候有關外,還與田間管理密切相關,只有科學施肥、科學澆水才能激發作物的增產潛能。

總結,“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僅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立秋後熱多久由副熱帶高壓來決定,“人勤地不懶”,希望今年風調雨順!

10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預警!麥價上漲80元,玉米價格“跌慘”,魚市升溫蛋價“開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