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林大學“打造生態產業優質品牌,助力‘全校服務全域’新路徑“社會實踐團前往遂昌湖方村旨在解決當地三農問題,助力鄉村振興中開展了“粒粒皆辛苦”的幹農活實際體驗,實踐團的成員們自發給茶農們採摘茶葉,既能減輕茶農們的負擔,又能體驗到茶農採茶時的辛苦,體現農林學子敢於吃苦,勤勞肯幹的精神。
在採茶活動前,實踐團隊通過走訪農戶瞭解到,許多農戶大多的經濟來源是種植茶葉,茶葉品質的好壞與產量的高低和天氣關聯密切。所以農民的收入會有一些浮動但總體收入水平較低。導致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採茶勞動力嚴重不足,同時村裡以高齡老年人為主,加重了勞動力短缺。茶葉無法像水稻、小麥那樣進行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只能通過人工收穫。這些原因造成了大片茶田荒廢無人耕作,形成“有田而無力耕作的局面”。
實踐團隊的同學們自發提出要為茶農們進行茶葉採摘,減輕茶農採茶的負擔。經過常年採摘茶葉的茶農的講解,同學們瞭解到茶葉實際能夠採摘的是茶葉頂部的那些又細又尖的部位,也就是茶的芽。茶農跟我們講解到“,你們應該看到平時的成品茶葉都是比較細長的,採摘茶芽的時候,不能夾帶魚葉、老枝葉、鱗片,也不能捋采。採摘的葉子要新鮮,芽葉不能帶蒂也不可粉碎。高端的茶芽通常只採單芽,中等的是一個芽和一個葉子,或者是一個芽及兩個葉子。”在經過茶農的講解和指導後同學們紛紛恍然大悟,實踐團中的周同學說到“原來採摘茶葉還有這麼多門道,以後還應該多學習農業相關的知識。” 在熟悉了大致流程後,同學們開始了茶葉採摘活動。
在採茶活動結束後,同學們雖然感到些許疲憊,但還是很願意下次繼續幫農民採摘茶葉。同時,實踐團隊從農民那裡瞭解到,一位熟練的茶農一般一天能夠採摘6斤左右的茶葉,而且一年時間有半年都是在採茶葉。可見茶農也是很辛苦的。
觀摩殺青流程
“ 一天大概能將6000斤新鮮茶葉加工成1000至2000斤幹茶葉!”談及製茶流程,原本靦腆的茶廠廠主興奮地向實踐團隊成員介紹到,言語間滿是自信,對茶葉加工過程如數家珍。 實踐團隊成員瞭解到,殺青是綠茶加工製作的第一道工序,也是綠茶形狀和品質形成的關鍵步驟,把剛摘下來的茶葉加高溫,抑制其發酵,從而使茶葉保持固有的顏色,同時使葉片中的水分減少,使葉片變柔軟,便於進行下一步加工。殺青主要有鍋炒殺青和滾筒式殺青兩種,團隊成員在茶廠看到的則是滾筒式殺青。
實踐團隊成員看到殺青過程首先要把從茶農那裡收來的新鮮茶葉放入滾筒式的一邊,通過滾筒旋轉,茶葉會順著滾筒的筒壁慢慢轉到另一邊的出口處,筒內溫度較高,而剛傳送出的茶葉則較為溼軟,且帶有餘溫。殺青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散發青臭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完成殺青步驟後的茶葉,茶香陣陣,空氣中瀰漫的都是清香,引得實踐團隊成員不禁手捧茶葉,細細品味。
揉捻和乾燥
在進行完殺青後,需要對茶葉進行揉捻。團隊成員瞭解到,揉捻分為熱揉和冷揉,而當地茶廠採用的是冷揉,即等到殺青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攤涼使葉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的揉捻,使茶葉茶條卷緊,縮小體積,進行塑性。最後還要進行乾燥,等到茶葉變為水分幾乎全無的狀態整個流程就結束了。
本次採摘茶葉活動同學們同學們不但收穫了與茶相關的知識,充實了自身,還通過這次活動發現了當地制約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勞動力缺失,並制定了相關措施去進行彌補——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給同學們在未來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增加了經驗,也提供了一個解決農村問題很好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