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還在為國內糧食市場走低而擔憂的時候,小麥迎來了好消息。
之前本來大家挺擔心小麥的,畢竟今年夏糧增產豐收,質量又好,這也使得小麥價格承壓。不過,好在有玉米作底,也就沒那麼擔心了。
結果現在小麥出現部分回落,玉米卻跌得更多了。
說好的玉米作底呢?如今這個“底”卻更低了。
這就又產生了兩個擔憂:一是玉米又跌了,也就意味著玉米和小麥的價差又增加了,那麼會不會拖拽著小麥再次下跌呢?
二是玉米還在跌,玉米的“底”又在哪裡呢?
這兩個問題都不好回答。
先說第一個,玉米下跌會不會拖拽小麥再次下跌呢?
到今年來看,玉米和小麥的關係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即小麥與玉米的關係仍然密切,價格上仍有“託底”“見頂”的關係,但是條件發生了改變。
去年小麥要主動流入飼用,為的是減少玉米的需求,這就決定了小麥價格必須低於玉米才能實現,但今年正好相反,小麥要避免流入飼用,那麼小麥價格就必須高於玉米並且形成價差。而這個價差不能太小,而不是不能太大,也就是說,小麥下跌的時候,玉米價格是個“底線”,但是當小麥上漲遠超過玉米時,玉米對於小麥的影響就失效了。
反過來也是一樣,小麥漲了,是否能帶動玉米也上漲呢?
同樣這個也很難成立。
因為小麥只保障不大量流入飼用即可,而當二者價差拉大以後,小麥也好,玉米也好,影響關聯性降低,更多的走勢要看本身的供需關係。
所以,此次玉米下跌並不具備對小麥的拖拽作用,小麥後續漲跌還是要看小麥本身的供需關係。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玉米的“底”在哪裡?
不得不說,這輪下跌確實有點出乎市場意料,雖然之前玉米一直陰跌,但是跌勢相對不大,總體呈震盪之勢,但自從玉米跌破1.4元/斤以後,確實令市場有點慌。
尤其在這波下跌潮中,許多貿易商備受考驗,因為大部分節後囤糧的成本都在2700元/噸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800、2900,壓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距離新玉米上市也越來越近了,本來這個時候正是玉米青黃不接的時候,按說也是市場需求急迫的時候,但目前來看,下游需求沒什麼動靜,採購意願較低,因此購銷比較清淡。
再加上銷區穀物也較為充足,除了進口玉米,還有進口高粱、大麥等數量也不在少數,以及定向稻穀拍賣更加擠壓了玉米的需求空間,因此玉米接連走跌。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上面分析的這些因素並不是剛出現的,或者說本來就是一直存在的,但現在疊加在一起再加上恐慌心態把這種利空放大了,所以我們更傾向於,當前玉米的這種持續下跌並非是實質因素造成的,因為玉米的基本面沒發生太大變化,所以更多的心態影響所致。
那麼,玉米跌到“底”了嗎?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糧價的高低直接影響的是種糧成本和種糧積極性,今年本來就因為擴種大豆減少了玉米的種植面積,因此為了穩定玉米,後續玉米再大跌的幾率不大。
其次,從需求端來說,雖然當前購銷清淡,但是豬價已經回漲,養殖業進入盈利時代,隨著下半年進入消費旺季,豬價仍有望穩中上行,豬價回暖對玉米來說就是最大的支撐。
第三,國際玉米價格波動其實對國內影響不大,因為進口玉米價格本就低於國內價格,因此國際玉米價格回落也只不過是正常現象。國內玉米市場更多的是受國內糧食政策以及國內供需關係影響,所以國際玉米走跌短期對國內市場會產生情緒性影響,但是並不改變基本面。
那麼,玉米還能漲多少呢?
這個問題較難回答,因為可以說今年的市場情況比較特殊,影響因素眾多,無法以之前的行情作參考。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玉米大漲的幾率正在變小。
一方面,政策的大前提是“保供穩價”,並且在這方面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市場對於這些突發的影響價格波動的因素正在消化,消化得越快表明市場越可控,市場越可控,就意味著大起大落的幾率也就越低。
因此,後續玉米仍有上漲空間,但是距離此前大漲的預期恐怕要有落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