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導讀 :日本人均耕地只有0.4畝,是中國的二分之一。說日本缺少食物,乍一聽說得過去。但是我們別忘了,日本是個島國,四邊都是海,海里有魚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肉庫”。

但是古代日本缺少食物,卻是千真萬確的。準確地說,這種缺少有想當大的原因是人為的。

換言之,就是日本有食物,他們不敢、吃不能吃。之所以不能吃,跟佛教有關。說到佛教,我們都知道,和尚信佛就要遵守法規,要禁慾和吃素。

但是在日本,僧人是不禁慾的,而且還可以娶媳婦;至於禁止吃素就更不可能了,想吃啥就吃啥,真正的佛祖心中裝,酒肉穿腸過。

不僅如此,日本的僧人還能把廟宇當做自己的財產,創造收入歸自己所有,還能傳給子孫。用中國人的眼光來看,日本的佛教已經變異,他們的和尚就是花和尚。

但是日本佛教並非一開始就素食的,日本最初的佛教也是素食主義,而且舉國信佛,舉國吃素。

日本古代聖德太子積極學習中國的漢字和儒學,以“文化立國”,日本還派出遣唐使,學習大唐的律令、佛學和技術等。

佛教興起於印度,公元1世紀左右傳入中國,後經朝鮮,公元538年由百濟的聖明王正式帶到了日本。繼大和政權之後的飛鳥、奈良、平安時代,佛教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詞。佛教的傳入首先帶來的便是關於是否要崇佛的爭論。

因為日本原來是有神教的,他們的神教是神道教,而且日本天皇就是神道教人間的最高統治者。放棄自己原來的國教,去信仰一個外來的神,大多數日本人是難以接受的。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教信徒極其排斥,覺得是異端邪說,大逆不道,堅決反對。

552年,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派使者給當時的欽明天皇送來一尊釋迦牟尼金銅像,日本最有影響的氏族蘇我氏認為應引進,覺得佛教是個好宗教。

日本另一個大氏族物部氏不幹,認為這樣做會引起本民族大神的不滿,純屬賣國行為,瞎胡鬧。

還是欽明天皇一錘定音,決定讓蘇我族的領導人稻目把佛像帶回家供奉,看看佛教效果如何。

蘇我利用佛像宣揚佛教,吸引更多的百姓信佛,鞏固自己的統治。

可是不湊巧,不久一種瘟疫開始蔓延,橫掃日本全島,成千上萬的人死於瘟疫。

物部氏就藉機大做文章,對天皇繼任者敏達天皇說:看看,都是信仰佛教惹的禍,當初我們不讓引進吧,欽明天皇非要這樣做,老天不高興了,降罪大家了不是?

這麼一說,天皇覺得有道理,那就不推廣佛教了。

577年,百濟國再次派遣使者來到日本,帶來了佛經和造佛像以及寺院的設計施工圖。

蘇我家族領袖馬子不甘心失敗,再次藉機崇佛,在全國興建佛寺。而物部氏義憤填膺將修好的佛寺砸毀。

就在此時,日本全國再次瘟疫大流行,甚至敏達天皇本人也染上了重病。

這時候,蘇我馬子又話說了:“天皇啊,瘟疫肆虐是物部氏的人排斥佛教,搗毀寺廟的嚴重後果。這充分說明,佛教非常厲害是戰無不勝的。如果不信仰佛教,天皇您老人家的病.....”

敏達天皇不信這一套,繼續禁止佛教信仰與傳播,但就在當年,他一命嗚呼、死於瘟疫。

敏達天皇臨終的時候,幡然悔悟,允許蘇我馬子私人信仰,並釋放了三尼。蘇我馬子叩拜三尼,建造新的佛寺,迎請佛像供養。

公元594年,下詔振興佛教。不久後,高句麗的句僧慧慈來到日本,聖德太子拜他為師。從此,佛教得到官方允許,在日本大力弘揚。

天皇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佛教宣揚的忍讓、剋制、和睦的思想也符合聖德太子的施政方針,能把國民教育成規矩聽話的順民,有利於自己的統治。

日本天皇更是下令在全國實行素食,禁止食肉,不過野味和水產不在禁止之列。

六二五年,天武天皇發佈的詔令是這樣說的:“自今以後,莫食牛馬犬猿雞之宍,以外不在禁例……”

在之後數任天皇的反覆禁止下,雞、鴨、牛、羊、豬等肉類漸漸從日本人的餐桌上消失。

從此之後,日本進入全民“素食時代”。王公貴族的餐桌上尚有各式各樣的魚肉料理,也有一些平民真忍不住了,就去山中打一些野味來解饞,但整體上素食已然成為日本人餐桌上的主流。

美國人詹姆士·克拉維爾寫過一部名叫《幕府將軍》的小說,裡面有一段關於日本素食的描述。

一位名叫布萊克松的英國領航員被關東最大的領主,蓑原家族的譽志寅永聘請為武士,得到了一處豪宅,還有不少傭人;因此他感到非常有成就感,高興得不要不要的。

可是他很快發現,自己並不快樂,甚至度日如年;因為這個國家的武士們幾乎不吃肉,把自己這個吃貨饞死了。

將軍聽說他的抱怨後也表示愛莫能助,因為這是天皇的禁令,誰也不能違反。為了給他解饞,將軍親自帶他去打獵,打到了幾隻山雞和兔子,讓布萊克過足了癮。

不久後他要外出,將剩餘的兩隻山雞掛在屋簷下,告訴大家誰都不能動。可是當他返回後,卻發現山雞不翼而飛,自己僱傭的老園丁也不見了蹤影,當他質問的時候,女管家平靜地告訴他,老園丁切腹了,你的山雞也消失了。

原來在他出差的這段時間裡,山雞腐敗變質,臭氣蔓延開來,讓大家難以忍受。大家想扔掉它們,但又不敢,因為他有命令在先,沒有人敢動這兩隻山雞。

最後僕人們開會研究決定,由老園丁去處理這個燙手的山芋,把山雞扔了,然後切腹以謝罪。

就這樣,兩隻山雞竟然就這樣決定了一個老人的生死。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日本人吃點肉有多難。

試想,日本全國不讓吃家禽,誰還養雞鴨牛羊幹什麼,慢慢地這些家禽也會消失在老百姓家裡,成為野生動物。

需要指出的是,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前,日本人是吃肉的,狩獵和採集是食物獲取的主要途徑。

日本的貝塚遺址是繩文時代聚落集中拋棄垃圾的所在,這樣的遺址在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發現了七百多處,常見的垃圾,有熊、鹿、豬、猿、兔、狸、野雞、鶴、野鴨、雀、鷲、鷹等的骨頭。

除此之外,此外還有大量貝殼,說明在海邊撿拾貝類,和狩獵,都是日本人當時常見的取食途徑。

而且日本進入農業社會非常晚,直到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農耕技術才從朝鮮半島傳入列島,日本才開始種植水稻,稻米才成為日本人的主要食材。

在《古事記》 和《日本書紀》裡,多處出現有關豬的人名和地名;而且繩文時代遺蹟中就發現有野豬的骨頭,到彌生時代的遺蹟中野豬骨頭的出土量激增,可見日本人沒少吃豬肉。

但是,養殖家禽依然是絕對禁止的,由於沒有了家禽肉,日本人的飲食非常單調,餐桌上常見的,只有米、醃菜、鹹魚、海藻、菌菇。

直到近代日本國門被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打開,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結構才被打破。

隨著西方思想文化的侵入,日本人如夢初醒,感到非常自卑,有一種非常迫切的危機感,日本人的體質問題也引起重視。有識之士認為,日本人之所以在智力、體格上不如西方人,是因為肉類攝入嚴重不足。

明治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專門寫了一篇《應該吃肉》的文章來呼籲民眾吃肉,再不吃肉,日本人就給廢了。

在明治維新中,明治天皇更是以身作則,在御膳中加入了大量肉類,並對吃肉的國民進行獎勵。

在日本政府的推動下,日本的牲畜養殖業也蓬勃發展,初具規模,各種肉類重新出現在大眾餐桌上,持續時間長達1200年左右的“素食主義”時代宣告結束。

4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俗話說:“竹子開花,馬上搬家”,是何意思?有什麼科學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