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文化方面,元以前的漠北,包括和林城在內,沒有學校或書院。元朝建立之後,和林城建立孔子廟,孔子廟也就是學校。延寓士之知經者講說,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蘇志道親率僚吏往聽。
諸王府也有說書官或儒學教授,漢人鄭喧就曾擔任赤那思斡爾朵儒學教授。此外如王鸚、劉秉忠等人曾先後赴漠北講學,蒙古蔑兒乞人闊闊等皆從之學,師事之,後來都成為學有專長的知名之士。
還有,和寧兵馬使周幹臣,在其任職期闖,亦興學敦善,捐捧建龍沙書院、民亦有興起者。在元代,蒙古族人才輩出,不但出了許多軍事家。而且有科學家、文學家、翻譯家和藝術家等。他們對祖國的科學文化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他們之所以能夠作出卓越的貢獻,與元朝朝廷上南北的統一,經濟文化的發展分不開的。
統一的發展
史籍記載:“和林百年來,生殖殷富舞內地”,“婚嫁阱植,比於土著。羊牛馬駝之畜,射獵貿易之利,自金山、稱海、沿邊諸塞,蒙被涵照,鹹安樂富庶,忘戰鬥轉徙之苦”。雖是不免有溢美之詞,但是從總的來說,漠北和林在元朝統一後,各方面的發展是不容懷疑的。
但有人說:“元朝的政權對於蒙古本身和蒙古人民來說,一點沒有使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也沒有使人民的福利有所增長。相反地,……‘蒙古和蒙古人的福利更為減少了’”。“蒙古成為遠離帝國中央朝廷的一個省,這就自然不能促進它的發展和繁榮”。
顯然是缺乏史實根據,站不住腳的。東北地區成吉思汗時,用兵遼東遼西,“契丹所置州縣,多為廢城壞埠,野煙荒草,生氣之萎,久而末復。”至忽必烈建都開平、大興,則視遼陽行省為之左臂,以異姓王札刺爾氏,兀魯氏,忙兀氏、亦乞烈思氏、甕吉刺氏列鎮此方,以為蕃屏。東北才得到逐步恢復和發展。
東北地區,元代設有遼陽行省,遼陽行省,下設七路。其中開元路,水達達路管轄龍江中下游和烏蘇里江兩岸地區。其居民皆水達達女真族,元朝為了開發東北,在水達達等路又設桃溫、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李苦江等軍民萬戶府。
忽必烈還在水達達地區設置屯田總管府,以綏撫居民和發展農業生產。在官給牛價農具和蒙漢各棘人民共同電墾的影響下,水達達女真族人民除了漁獵之外,也掌握了農耕技術。為開發祖國東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元世祖忽必烈時,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方設有徵東元帥府,負責統領黑龍江下游軍政事務和招撫骨鬼(庫頁島)。在元朝朝廷“文柔武兢,互出兼施”之下,骨鬼(一作克骨)首領玉善奴、瓦英等終於乞降,每年以其地所產皮毛為貢。奴兒干地方土著人民亦以其地出產的俊禽海東青為土貢,以此表示作為元朝的臣民。
忽必烈命碩德(水華黎子孫)治理其地,“為相山川形勢,除道以通往來,人以為便”。元朝在奴兒干地方專門設有狗站,冬季用狗駕的雪橇,盛夏則用舟船。
奴兒干地方苦寒,元朝常將“重罪犯”流放到此。因為這裡不產糧食,所以元朝每年委官至奴兒干給散囚糧。到元順帝至順年間,這裡的居民達到二萬九百零六戶。這當中必然包括很多的所謂“囚徒”。這些流放到東北的“流囚”在往是內郡江南的漢族,他們和當地人民一起,共同勞動,辛勤的開發了祖國黑龍江下游的遼闊地區。
其他業的發展
成宗元貞元年,更立肇州蒙古屯田萬戶府,以蒙古、女直、水達達、歸附軍、續增漸丁等共六百五十八戶於肇州旁近地開耕。仁宗延佑六年,又命分簡奴兒干流囚罪稍輕者,屯田肇州。
這些屯田肇州的“流囚”,有的就來自祖國的華南,如廣州番禺人陳韶孫,就因其“父瀏以罪流肇州”跋涉多里,與之俱來。類似陳韶孫之父陳瀏者不知有多少,他們與在這裡屯田的蒙古、女真族人,一共同勞動,相互學習,互相往來,對於東北各民族的融合以及松嫩平原的開發,起了積極的作用。
除了肇州以外,元朝在東北大寧路海陽等處,瑞州之西瀕海地區,金復州忻都察,浦峪路茶刺罕、刺憐等處,都有屯田珍。遇到天災人禍,元朝又將江南的糧食運往東北進‘行娠濟。如至元二十四年九月,“鹹平、豁州、北京以乃頗叛,民廢耕作,又霜雹為災,告飢。
詔以海運糧五萬石娠之”。同時,元朝還在東北興修水利,’如泰定二年三月,“鹹平府清河、寇河合流,失故道,壞堤堰,蒙古軍千人及民丁修之”。這些,都有利於東北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方面,元朝在東北興中州西北九十里寥子峪,元朝先後設有“遼陽金銀鐵冶提舉司”、“遼陽等處金銀都提舉司”,掌辦金銀甜鐵等課。十五年,拔採木夫一千戶,於錦、瑞州雞山、巴山等處採銅。二十九年命趙德澤、吳榮領逃奴無主者二百四十戶,淘銀耕田於廣寧、瀋州。此外,瑞州蒙山亦有開採的銀場,惠州有銀洞三十六眼,立提舉司辦課。
軍器業有遼河等處諸色人匠提舉司,其屬有遼蓋弓局、蓋州甲局。還有大寧路軍器人匠提舉司廠鹹平府軍器人匠局等。其他還有海西遼東哈.罕等處鷹房諸色人匠怯憐萬戶府,管領哈思等蜘.肇州、朵因溫都兒諸色人匠四千戶。此外,如興中州、建州的造紙業,大寧路龍巾縣、利州、興中州、建州的絲細業,和眾龍山二縣、利州、惠州的織布業,北京(大寧)採煉硃砂、水銀等手工業也都有所發展。
元朝設在東北的驛站有一百二十處。除了一般的陸站、水站之外,奴兒於地方還有狗站。從遼陽省省會通往開元路,然後肉開元路往北通向失寶赤萬戶府(今愛輝,縣境),往東通向東臨大海的永明城(即海參威),往東北到,奴兒干徵東元帥府,往西北至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都置有釋站。在遼東地區,“灤水闊而雜一沙石,自昔無津樑”,至元十二年,孫公亮為山北遼東道提刑按察副使,乃“命造荊絡貯碎石為柱,以成橋丫仿此建者百所,自爾遼右免病涉之苦”。
同時,東北與東南沿海還有海上交通。至元二十四年,乃勘叛,羅壁“以遭舟至遼陽,浮海抵錦州小淩河,至廣寧十寨”。二十五年正月,發海遠米十萬石,賺遼陽省軍民之飢者。二十七年,東北武平地震,也速解兒,發鈔四萬二千紹,遠米萬石,轉海而罕,以販其乏絕。泰定二年,永平大水,民多捐膺,張升請發海道糧十八萬石,鈔五萬絡,以操饑民,且鐲其歲賦,朝廷從之,民得全活者眾。
東北遼東地區,原是烏桓、白誓故地,“民喜畜牧,習射獵,不事耕學”,至元二十年,元朝派姚天福,長憲遼東”,教以稼精詩書,居數年,民勤土奮,替致蕃富。文化教育也就相應地發展了。
結語
遼陽行省治鮮州,其民亦“不知學”,王伯勝為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為增郡學弟子員,擇賢師以教之,以發展教育,接近漠北地方的應昌路答兒海子,即今昭烏達盟克什克騰旗之答裡諾爾,也在元代有了四周環以圍牆的規模較大的儒學建築。同時,在全寧路的村落間也有以訓童子為業的私塾。
因此,在元朝東北也出了不少的人材。其中如大寧惠州人雀敬,以通刑名法律之學著稱,又如大寧人王克敬,孜孜攻讀,其有所得者,輒抄為書。歷官所至,皆有政績可紀。又有所著詩文奏議傳於世。其予時,亦以文學顯,歷仕中書參知政事護至左,以翰林學士垂旨致仕。從此可見元朝東北文化教育發展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