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煩了城市的喧囂,每個人可能都曾經想過一個問題“自己一個人去到一個沒有世俗和紛爭的山洞裡獨自的修行”該多好,但在現實中,幾乎沒有人這麼做,答案也很簡單,住在山洞裡獨自修行並不香,而且人類必然是群居動物。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一個人住在山洞裡獨自修行到底香不香?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人會覺得一個人獨自住在山洞裡很香?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厭倦瞭如今的生活,覺得那樣才是真正的自由。但是,這種狀態真的自由嗎?我並不這麼認為,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下面四個角度來說一下:
第一:人要生活。無論人處於什麼環境中,都是要生活的,而生活最簡單的就是衣食住行。既然是獨居山洞,就沒有了什麼住和行的困擾,但是衣和食是要解決的吧。此時,人就不自由了,在寒冷的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在山洞裡的人瑟瑟發抖,這時人必須要取暖,所以,人就不得不冒著寒風去撿乾枯的樹枝來取暖,這並不是人願意的,但又是必須要做的。
沒有衣服,在春季和秋季問題不大,但是在夏季,山洞裡是蚊蟲肆虐的地方,如果人衣不蔽體,很快就會被蚊蟲咬到崩潰,此時人還會覺得香嗎?顯然是不會了。到了冬天,尤其是在北方,溫度最低可以到零下十幾度,甚至是二三十攝氏度,此時人沒有衣服,僅僅是靠火堆,顯然是不行的,此時人就必須要去獲取獸皮,這種可以禦寒的道具。
但是,一個人在沒有適合的工具的情況下,連頭山羊都不一定能抓住,上哪弄可以禦寒的衣服去呢?此時,人就會懷念自己呆在暖氣或者是空調房裡的生活,這還香嗎?
其次是食物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如今的人已經高度適應了一日三餐的生活,但是在山洞裡獨自修行,一日三餐都是沒有什麼保障的。或許有人說可以種地和養殖啊,好,我們就姑且認為這個修行的人拿著莊稼種子,牽著幾頭牛羊去了山洞,這個生活乍一看很美好呀,種莊稼有了糧食保障,牽著牛羊讓它們繁殖,有了肉食來源。
但是,如今有幾個人拿了糧食種子就會種植和管理的呢?又有幾個人懂家畜的養殖技術呢?所以,帶著這些資源,很可能一年過後就消耗殆盡了,人會過會以前原始人採集和狩獵的生活,這顯然就不香了呀。
最後,人不是鐵打的,尤其是如今的人,生病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人在生病時是最虛弱的時候,需要人照顧,但是自己一個人顯然是不會得到照顧的,舉個例子,人在發高燒時需要多喝水,而在山洞裡獨居,到時候連喝口水都費勁。
這還沒算山洞是一些蠍子、毒蛇等動物喜歡的地方,如果晚上睡覺被一條毒蛇咬傷,顯然就要“躺闆闆”了。
因此,一個人獨自住在山洞裡,起初的幾天人是覺得很香的,但是接下來食物、天氣變化、疾病、野生動物的威脅等等這些問題會接踵而至,此時,人就會覺得還是迴歸社會更香了。
人類為何是群居動物?
群居和獨居其實是動物的一種習性,而動物的任何習性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對於人類來說群居就是人類能夠活到今天的一個助力,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人類的進化來簡單地說一下“人類群居習性的形成”。
人類最早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約400-3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當時的它們生活在非洲大陸上,已經過上了群居的生活,當然我們不能排除可能會有一部分的南方古猿去獨居了,但是事實證明只有群居的南方古猿才成功演化到了今天,這其實與人類的食性與自身的特點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人類是一種雜食性動物,作為介於肉食和植食之間的物種,人類既要吃植物性食物又要吃肉,這種食性就意味著人類要冒險去獲取肉。
當然肉有很多種,就算是昆蟲也是肉(蛋白質含量較高),但是隻吃蟲子的話,人類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尋找,此時無疑就增加了人類的能量消耗,所以,單純的吃蟲子,補充的還不如消耗的多。那怎麼辦呢?去捕獵較大的動物。
但是,人類起初的體型在動物界就不算很大的,而且作為一種雜食性動物,人類的奔跑速度不如食草動物,捕獵能力不如食肉動物,所以在捕獵較大的食草動物時,就顯得比較困難,尤其是一個人捕獵時,這樣久而久之,單獨行動的人顯然就沒有一群行動的人活的更好,此時優勝劣汰就來了。
其次是面對食肉動物,從目前的化石研究看,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曾經飽受食肉動物的威脅,尤其是當時處於“統治者地位”的劍齒虎類中的恐貓和巨頦虎,在如今發現的南方古猿的化石上發現的咬痕最多的就是這兩種貓科動物了。
畢竟當時南方古猿的腦容量只有現代人的35%,此時的它們只有簡單的石器作為工具,自保能力非常的差。此時,如果它們單獨行動,僅僅是被食肉動物逐個擊破就足以將它們淘汰掉了,而猛獸在面對一群人,即便是原始人時,它們也不會輕易的出手,所以,對於人類來說顯然抱團更能在危機四伏的自然中生存下來。
第三是後代的存活率。在自然界中,人類的嬰兒可以說是動物中最弱的,因為食草動物剛出生不久就能站立和奔跑,食肉動物幾個月就能跟隨母親捕獵,而人類的嬰兒1歲才會蹣跚學步,真正有能力自食其力,還得十幾歲以後。
後代越弱對親一代的依賴性就越強,在這個前提下,人如果獨居的話,可能連孩子都養不活(外出覓食時間長,食物獲取困難,乳汁不足,營養不良等等),而群居後,人類可以留下部分的成年個體照顧後代,成群獲取食物也更加的高效,風險也更低。
寫在最後
人類從演化之初就是群居動物,這主要是因為人是雜食性動物以及個體力量相對弱小導致的,而群居後,人類獲取食物的能力提升了,個體力量弱小的不足也被彌補了,才給了原始人逐漸提升大腦的機會,如果說人類從演化開始就是獨居動物,那也就不會有我們了。
而在如今社會和生活壓力確實比較大,這使得人才產生了“野外獨居”的想法,不過這個想法簡單想想就行了,付諸行動後你會發現生活會比如今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