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位鮰魚養殖戶感到特別困惑的是,用降亞鹽的藥降了幾次亞鹽,亞鹽、氨氮依然久降不下(如圖所示),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亞鹽久降不下,是降亞鹽的藥有問題嗎?還是其它什麼原因?
要解決當前的氨氮、亞鹽問題,首先得從源頭開始找問題,我提示該養殖戶降亞鹽的同時,還需減少飼料投餵量,飼料投下去,會分三步走:1.被魚吃掉,消化吸收轉化成我們想要的魚肉蛋白;2.被吸收利用後的殘渣或沒被完全吸收利用的飼料會被魚排洩出來,統稱為排洩物;3.飼料投多了,沒被魚吃掉的飼料就成了殘餌。
以上再加上動植物的屍體等,就是氮源的來源,含氮有機物(氮源)在池塘底部缺氧的環境發酵分解就會導致氨氮、亞鹽高,亞鹽高不僅有毒,會不斷刺激養殖動物,還會阻礙養殖動物血紅蛋白攜帶氧的能力,從而導致養殖動物機體缺氧,氮在水體會有三種形式存在——氣態氮(氮氣)、氨態氮和硝態氮。
這就是為什麼在降亞鹽、氨氮的同時,也要減少飼料投餵量,就是要減少氮源的不斷投入,但很多養殖戶就不願意了,飼料投少了,那魚還會長嗎?事實上無論是增加水體透明度還是降解氨氮、亞鹽,飼料投餵量都是要減量的,甚至停料,更何況是在七、八月的月份,這樣的高溫月份是不適合長魚的,飼料投餵多不僅給魚的消化器官帶來負擔,還會導致養殖水體出現各種問題,如果不減少飼料的投餵量,那麼降亞鹽的速度會趕不上氮源投入的速度,這就是為什麼用了很多降亞鹽的藥,還降了N多次,亞鹽不僅沒見降,反而還在升的原因,更可況鮰魚飼料蛋白還偏高。
降亞鹽除了減少飼料投餵量,還是注意監測水體肥度,如果水瘦,或者過肥是不利於亞鹽、氨氮的降解,因為降亞鹽、氨氮是使用生物菌種在充足溶氧的情況將氨氮、亞鹽轉化成硝酸鹽和氣態氮,而硝酸鹽需要被藻類吸收利用才能打通氮循環,如果水太瘦、水太肥(藻類老化)吸收利用硝酸鹽的量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剩餘的硝酸鹽在缺氧的環境又會反硝化成亞硝酸鹽。
綜上所述,降氨氮、亞鹽的前提要減少飼料投餵量,氨氮、亞鹽高,說明飼料投餵量過多,飼料吸收利用還偏低,此時還應配合護肝和調節腸道的內服藥來提高飼料的利用率。要保持養殖水體充足溶氧,晴天中午要注意開增氧機,讓水體能夠很好地上下對流。勤給養殖水體培菌,讓含氮有機物能夠及時被分解掉,以免累積成患。要隨時監測水體肥度,不可太濃,也不可太瘦。
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亞鹽、氨氮越降越高,總而言之降亞鹽、氨氮無非就是打通氮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