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第19章

一、對比

楚簡本與後世諸本在文字和意境上都有很大差別,所以下文放在一起釋讀,方便讀者們對比。

【(楚簡本)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覜惻(tiào cè)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季子。三言以為史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索保僕,少私寡慾。】

【(帛書甲本)絕聲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在讀《道德經》的時候,只要抓住“道大”這個核心思想,那麼任何一章都難不住。

所謂道大,其意思是:

道就是一道整體的形態。一道整體是由大眾成員組成,大眾成員是整體的基礎,所以大眾成員為大;整體代表的是大眾成員的全體利益,所以整體為大。

這是道的核心,也是《道德經》唯一的主題。

二、釋讀

(一)為何民利百倍

【(楚簡本)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侯王要斷絕與民眾在地位上的區別,放棄辨別與民眾的不同,徹底與民眾融為一體,民眾才能得到更多利益。

【(帛書甲)絕聲棄知,民利百倍。】

侯王要捨得割斷徒有虛表的名聲,放棄識別與民眾的不同,徹底與民眾融為一體,民眾才能得到更多利益。

【(通行本)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聖人要捨得隔斷與民眾在地位上的區別,放棄識別與民眾的不同,徹底與民眾融為一體,民眾才能得到更多利益。

(釋文完)

1、絕智/絕聲/絕聖

“絕”是割斷、斷絕。

“知”是區別、識別。在春秋文字體系中,智和知是同一個字。“絕智”就是“絕知”,意思是斷絕區別。斷絕什麼區別?斷絕的是侯王與民眾在地位上的區別。

除了智和知,類似的還有聲和聖、又和有、然和燃等,都是同一個字,只能通過上下文的意思來分辨。

聲和聖是比較容易區分的。通常情況,帶“人”的是“聖”,否則是“聲”。例如“聲人居無為之事”、“聲人恆善救人”等,“聲人”讀“聖人”。沒有“人”的一律讀“聲”。

因此通行本的“絕聖棄智”其實是帛書甲本的“絕聲棄知”,但因為很多人習慣了通行本,所以也在此一起釋讀。

“絕聲”就是割斷名聲。割斷什麼名聲?割斷侯王或者聖人的名聲,不把自己當做獨立的侯王或聖人,而是徹底與民眾合為一體。“絕聖”也是相同意思。

2、棄辯/棄知/棄智

“棄”是放棄。

“辯”是辨別、分辨。

“棄辯”就是放棄辨別,放棄辨別什麼?放棄辨別與民眾的不同。

“棄知”和“棄智”都是放棄識別,放棄識別與民眾的不同。

綜上所述,無論是“絕智棄辯”、“絕聲棄知”還是“絕聖棄智”,三者其實都是同樣意思。都是在說:侯王只有拋棄身份地位的不同,以大眾成員為大,以百姓之心為心、以百姓的耳目為耳目、以百姓之身為身,徹底與民眾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民眾才能得到更多利益。

道理很簡單。如果區分我的和你的,那天下誰能爭得過侯王,民眾哪還有什麼利益可言。就如上一章中所舉的兩個國家的例子,津巴布韋和也門,獨裁者收割民眾的利益,民眾怎麼爭搶得贏。

第65章說,“故以知治邦,邦之賊也”,即是此理。侯王如果用區分等級階層的方式來治理國家,把自己與民眾徹底分開,將是國家的傷害。

(二)覜惻與盜賊

【(楚簡本)絕巧棄利,覜惻(tiào cè)無有。】

侯王要斷絕巧取豪奪,放棄與民爭利,就不會有長遠的悲痛。

【(後世諸本)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侯王要斷絕巧取豪奪,放棄與民爭利,民眾就不會有爭搶和偷竊的行為。

(釋文完)

這一句後世諸本全都相同,只有楚簡本略有不同。

“覜”是往遠處看、遠望。“惻”是悲痛。

“覜惻”是指長遠的悲痛、長遠的痛楚。

後世諸本把“覜惻”改為“盜賊”是有道理的。

侯王必須無為。所謂無為,就是不營作,把營作的權利交給民眾,民眾才能自化、自然,自己變化發展、自己發生作用。

民眾要生存,就必須要營作,要種地養殖、要生產、要買賣等等。侯王如果仗著威權和優勢去種養、去生產、去買賣,那還有老百姓什麼事?

營作的權利一旦被侯王奪走,民眾就只能靠爭搶和竊取。當民眾靠爭奪和竊取仍舊無法生存的時候,那就只能推翻侯王,給侯王造成長遠的悲痛。

高速公路為什麼要設置綠色通道來給鮮活農產品讓利?因為這是民眾最基礎的營作,不能巧取豪奪。中央為什麼不再把擺攤納入文明城市的考核指標?因為民眾營作的權利不該被剝奪。

很多人把“無為”理解為“任其自然,不必作為”等其它意思,其實還沒讀懂《道德經》。

(三)季子與孝慈

【(楚簡本)絕偽棄詛,民復季子。】

侯王要絕棄偽裝和輕諾的行為,實實在在為民眾服務,民眾就會迴歸如孩童般的淳樸。

【(後世諸本)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侯王要絕棄徒有其表的仁和義,執守大道無為的原則,把營作的權利交給民眾就是最好的仁義,民眾就會迴歸對侯王的孝敬與和善。

(釋文完)

“偽”是虛偽、偽裝。此處表示虛與委蛇,也就是假意附和、虛情假意,一副假仁假義的樣子。

“詛”是輕諾。古人把盟誓分兩類,大事叫盟,小事叫詛。“詛”在此處意思是隨意就能拍著胸脯許諾,很講義氣、講情義的樣子。

第63章說,“輕諾必寡信”。輕易許諾的人,必定不守信用。現實生活中就是如此,隨意就拍著胸脯說沒問題的人,往往越有問題,啥事都幹不成。

後世諸本把“絕偽棄詛”改為“絕仁棄義”,是直接取前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同樣的,把“季子”改為“孝慈”,也是直接取其意思。“季子”也叫“稚子”,也就是小孩子、孩童,用來表示天真淳樸的意思。

(四)視索保僕和見素抱樸

【(楚簡本)三言以為史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索保僕,少私寡慾。】

把這三句話當作經典還不足夠,或總結或概括為:效法繩索,與民眾擰成一股大繩子,保持服務者的角色,減少和捨棄為了一己之利的貪慾。

【(後世本)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把這三句話當作格言還不足夠,所以總結並概括為:侯王要直見國家的本質,抱守整體,以整體為大,減少和捨棄為了一己之利的貪慾。

(釋文完)

1、總結和概括為經典

“史”是史冊、經典、格言。“文”在這裡跟“史”同義。

“命”是命令、取定,也就是總結的意思。“屬”是歸類、歸屬,也就是概括的意思。

對於前半句,各個版本都是同樣意思,沒有太大的異議。

2、視索和見素

“視”是比照、效法,看著某樣東西來學。

“索”是大繩索,把若干小繩捻緊成一條大繩索。

“僕”是服務者。

大繩索是由許許多多的小繩子互相纏繞、互相依附而成。

所謂“視索保僕”,意思就是:侯王的國家要像大繩索那樣,全國上下互相纏繞、互相依附,擰成一股。侯王要保持服務者的角色,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久穩定地存在。

第32章言:“道恆無名,僕唯棲,天地弗敢臣。”意思是:道始終沒有自己的具體名分,只是一個服務者的角色,為萬物服務;萬物乃至天地只有擁有了道才能夠存在,所以天地也不敢臣服道。

這個“僕唯棲”和“視索保僕”的“僕”是一樣的意思。

道是什麼?道就是一道整體的形態。整體的本質是一個平衡穩定系統,任何萬物只有成為一道整體的形態,才能夠平衡穩定,才能有形、有色、有質,才能夠存在。比如一杯水、一塊石子、一個家庭、一粒細胞等等,包括天地也不例外。

所以一道整體的形態,其實是個服務者,是為萬物提供服務的。侯王要效法道,保持服務者的角色,為大眾百姓提供服務。

後世諸本中,“素”是本質;“樸”是樹皮、外殼。

大樹只有樹皮抱住才能存活,如果把樹皮全都剝下來,大樹就活不長久。

侯王的國家也一樣。國家是一道整體,是由大眾成員組成的。國家相當於樹皮,大眾成員就是國家的身體,相當於大樹的身體。

後世諸本作“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意思是:侯王要直見國家的本質,抱守整體,以整體為大,減少和捨棄為了一己之利的貪慾。換句話說,侯王要持守無為的原則,不爭奪民眾營作的權利、不為一己之利的貪慾而與民眾爭利。

道理不深奧。民眾的利就是國家的利,是整體的利,只要做到“閉其門、塞其兌”,確保利不外流。

本章完。

4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繡球花怎麼養?記住3點,花球多,枝枝全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