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兄弟對人類的食物鏈比較感興趣,比如總結出了人類日常吃的食物譜,發現裡面動物類的基本上都是以吃草為主,或者說吃素為主。比如豬牛羊雞鴨鵝等等,然後他就很好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食肉類的動物,人類不喜歡吃嗎?針對這位兄弟的好奇,我也好奇地思考了一番,我覺得並不是人類只吃吃素為主的動物,其實應該是有他其他的原因所限制。具體如下:
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這常吃的動物基本上是飼養為主,飼養為主,我們就要講究成本,而自古至今,養的動物裡面基本上都有吃素為主,畢竟人類自己本身都吃不到肉,不可能養一隻吃肉的動物,那樣子的成本就相當的高了。比如說我們養一隻牧羊犬,我相信開始的時候,牧羊犬也是吃肉的,但是到了人類社會里面,我們自己吃到的肉都不多,那麼就給他吃點飯,吃點其他的,總之你要頓頓吃肉,那難度太高。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們家裡面養的狗,我記得小時候狗要吃肉也是不容易的,一般都是我們吃剩的粥飯,然後拌點剩菜給他吃。這些都還不是為了飼養它來食用的,如果是為了食用的,那要大規模養殖,要講究經濟效應。我們不可能買肉給它吃,然後再賣出去,那經濟成本划不來,用老百姓的話講那不是虧本了。
第二個原因是肉食動物處於食物鏈的頂端,相對較少。其實我們看看動物的食物鏈就知道,越是低層的動物,它數量就越多,而越是食物鏈高層的數量就越少。就是因為在日常的競爭中,越到高層,他食物越少,能夠支撐他們的生存空間也就越小,所以日常生活中,食物鏈頂端的肯定是屬於少數。比如豬牛羊可以成群,但是你要見到老虎獅子要成群就很困難,他們平時吃肉,但是肉並不常有,他應該是屬於餓肚子類型,也就是說,其實這種肉食類的動物在日常自然界中就屬於數量極少的,所謂物以稀為貴,我自古至今,這些數量稀少的肯定是珍貴,只有有錢有勢的人才能吃得到,對普通老百姓也就在飯桌上,很難見到他們了。由於稀少,甚至現代社會基本上很多肉食類的動物都是保護動物了,就更不要說能夠上到餐桌了。
那麼,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雞鴨鵝的養殖成本也在下降,那麼,以雞鴨鵝為食材的上一層動物有沒有形成產業呢?我想到了一種,那就是人工養殖的鱷魚。我看到電視上有很多在講人工養鱷魚的故事,在一些大型的農貿市場,也能夠看到有賣鱷魚肉的,看來鱷魚的養殖已經是比較規模化。那麼,即使是是規模化的養殖,他們的食材是什麼呢?也是比較便宜的雞頭,雞腸等一些下腳料,你要給一隻活雞給他吃,那概率不高,因為成本太高那不可能的。一些野生的魚類也是有肉食類的一類,比如說我們常見的海鱸魚,看它張牙舞爪的樣子,就知道它平時是吃肉的吧。嗯,這種的應該還是為數不多的一類,我看那個帶魚你長得就像吃肉的,還有大螃蟹估計也像吧!
綜上所述,日常生活中,我們之所以吃到的肉類動物,都是以吃草或者吃為主,主要原因是因為素食類的動物飼養起來,經濟實惠,再有就是數量多。而肉食類動物本身數量少,且飼養起來價格高,達不到經濟效益,所以也造成了並不容易吃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