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肉雞經過30多年的發展,從為扒雞而生,到適應傳統整(活)雞消費、屠宰深加工產業發展模式和冰鮮雞市場三個具有不同時代特徵的消費市場需求,其不同發展階段呈現出育種目標契合產業需求關係。
儘管生豬生產恢復超過預期,肉類產能總體過剩,2021年817肉雞仍能實現出欄量19.1億隻,增長14.3%,佔肉雞出欄量的16.2%,其在我國肉雞生產品種結構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817肉雞及其屠宰胴體
壹
生產效率是市場檢驗產品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白羽肉雞是生產效率最高的品種類型,一直引領世界肉雞育種方向,在我國肉雞生產中佔據著主導地位。根據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監測數據,最近10年白羽肉雞的生產效率取得了重要進展:2012年全國白羽肉雞平均出欄時間45日齡,體重2.33kg,料肉比2.00:1,成活率93.6%,2021年分別為43.4日齡、1.63:1和96.1%,歐洲指數從242.3提高到356.3,提高47.05%,這是育種、營養調控、環境控制和疫病防控等技術集成應用的結果。
2011年以來不同類型肉雞的出欄量(億隻)
自主培育高效品種是解決我國種源卡脖子問題的戰略需要,對保障肉類供給、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發揮重要作用,也對提高我國糧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可喜的是,新廣2號、聖澤901和沃德188這三個高效白羽肉雞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對我國肉雞種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貳
817肉雞制種模式實現了生產效率和繁殖效率完美結合
817肉雞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創立的利用快大型肉雞父母代父系和商品代褐殼蛋雞六系雜交的開放配套制種模式,充分利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父本生長髮育性能、產肉性能和母本繁殖性能,將肉、蛋雞的遺傳潛力運用發揮到極致。42日齡出欄體重1.50kg,籠養條件下料肉比低至1.7:1以下。種雞繁殖效率高、雛雞生產成本低,商品代屠體品質好、肉質優等優勢,彌補了其生產效率比白羽肉雞稍差的劣勢,在肉雞生產的品種類型中具有獨特的市場競爭力。
叄
817肉雞產業地位的提升是適應產業需求的結果
1988年8月,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逯巖研究員團隊主持的山東省科委六五時期課題“地方雞雜交改良”項目,篩選出以石歧雜做母系,分別以羅曼肉雞(I型,白羽型)和狄高肉雞(II型,紅羽型)做父系兩個配套組合。但在製作扒雞的過程中,存在腿短不利用扒雞造型、胸肌發達不利於入味等缺點,備選組合羅曼肉雞與星雜579蛋雞雜交,生產效率雖不及石歧雜做母系,但其加工品質優秀,最終成為817肉雞的最佳組合。首創了利用快大型肉雞父母代父系公雞做父本、商品代褐殼蛋雞做母本的雜交制種模式,培育出適宜扒雞生產加工的專用型雞種,為扒(燒)雞生產的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1、傳統整雞消費為817肉雞提供了市場需求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吃肉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隨著我國計劃生育一孩化政策的實施,以三口之家為代表的小型家庭成為上世紀90年代我國消費市場的主體,體型較小的817肉雞適應了“一餐一雞”的消費需求,城鄉集市上售賣817活雞成為主要的消費渠道之一,成為首次推動817肉雞消費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適宜屠宰深加工的特性助推817肉雞產業快速發展
山東西部的聊城、德州等地借鑑白羽肉雞的發展模式,建立起符合817肉雞生產實際的組織模式,獲得快速發展。其中山東莘縣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817肉雞生產基地,形成了一體的產業體系,2009年出欄817肉雞4.2億隻,飼料生產企業38家,年產各類預混料、濃縮料、全價料110多萬噸,禽肉產量34.73萬噸,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45%。817肉雞產業化快速發展的原因,除了生產效率高、適應性強等品種特性,適於加工成白條雞、西裝雞、調理雞、烤雞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屠宰加工、深加工產品研發延長了817肉雞產業鏈,市場競爭力提高,再次推動817肉雞市場進一步發展。
3. 在冰鮮雞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817肉雞由於適於屠宰加工的特性,和白羽肉雞一樣率先實現了速凍產品、深加工產品上市,多年來市場上鮮有活雞上市交易。為了降低禽流感等危害畜禽生產的動物疫病流行風險,以及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國家逐步限制活雞上市交易。817肉雞由於生產效率高等成本優勢和屠體品質好、肉質優的品質優勢,在冰鮮雞市場的競爭優勢顯著,為817肉雞進一步擴大南方市場奠定了基礎。禁止活雞上市政策使得817肉雞與快速型黃羽肉雞形成激烈的市場競爭,成為推動817肉雞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高的第三次市場機遇。
肆
市場對肉雞品種的決定性作用
817肉雞的發展歷程證明,根據國家戰略需求,除以生產性能高、適應性好為育種目標外,充分發揮市場在品種培育中的引導作用,培育出市場競爭力強、佔有率高的優秀肉雞品種,徹底改變目前肉雞品種多、高市場佔有率品種少的局面,是未來肉雞種業的主攻方向。
原文刊發於《中國禽業導刊》2022年第6期,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