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家庭農場經營風險評估概述。家庭農場經營風險評估是家庭農場或者其監管部門對農場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與評估,是確定風險等級的過程,是制定風險控制對策的前提。家庭農場經營風險評估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風險評估包含家庭農場潛在風險的評估和對家庭農場管理能力的評估。狹義的風險評估是指對家庭農場經營潛在風險水平的評估。

風險評估是對家庭農場經營風險進行評估和量化的過程,是量化測評風險事件帶來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需要將家庭農場經營過程中,不同風險類型對經營主體的影響進行風險評估,其主要目的是評估風險發生的概率,明確風險帶來的影響類型及風險程度,明確風險消減或控制的優先等級。

風險防範策略分析。傳統風險策略主要包含風險控制、風險財務安排以及保險,此三種風險策略同樣適用於家庭農場風險策略的選擇,此外,風險規避、風險集中、非保險的財務安排以及風險減緩也是風險防範的主要策略方法,具體來說,風險策略的選擇主要包括控制型風險管理策略、風險內部抑制以及風險轉移。

為了有效實現風險管理的目標,在識別和評估風險基礎上需要採取適當風險控制策略實現風險損失最小化和規避風險的發生。首先,應對風險並採取防範措施,儘可能減輕甚至消除風險,將風險發生控制在一定程度內;二是通過適當風險轉移,減輕風險事件發生後對目標的影響。

管理學中,企業常用的風險防範方法主要有:一是風險保留:是由於風險程度小,導致不便於採取其他控制方式或不得不承擔的風險採取的方式。這種控制方法必須對風險作出比較準確的評估,使其具備相應承擔能力,同時制定風險應急計劃,包括應急費用和應急措施等。二是風險規避:通過風險分析和度量消除風險損失較大且不具備有效降低風險損失的計

劃,避免風險的出現。當然,規避一項風險時也可能失去潛在獲得效益的機會,因此需要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風險成本和效益。三是風險控制:通過採取措施降低風險事件生概率,降低風險事件造成的損失。對風險損失無法規避的事件作出儘可能的控制計劃,風險控制不能完全消除風險,但可通過風險管理制度減少殘餘風險。

風險預警理論。預警具體指在警情發生前,對各種風險因素進行監測觀察,通過技術方式分析並判斷預測事情的發展方向,運用特定方式進行事前預警,預測危機發生可能性,使預警對危機發生具備一個精準把握,並能夠作岀應對方案及保障措施。

地震預警、氣象預報和蟲災預警等,都是以預防為前提,警示後續發生的不樂觀因素。當然,損失或傷害的發生具有一定必然性的同時,也存在客觀性。為降低損失或傷害的程度,需要防止風險發生,在危害發生前進行預警及控制,在危害發生的源頭進行遏制,做到事前預警,事中控制和事後監測。

在經濟學研究中,預警流程主要包含四個步驟:明確警情、尋找警源、分析警兆和預報警度、明確警情開展預警的前提,警源和警兆是對警情影響因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過程;警度和警情的明確是預警的最終目的。

從風險預警角度看,進行風險預警實質上是分析出風險發生前後因果關係,分析導致風險發生因素,並尋找風險可能產生的後果以及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是如何影響結果的過程。

(1)明確警情。明確警情就是尋找預警對象。首先,構建警情指標,反映預警對象經濟活動形態的重要指標;其次,明確警度,就是警情的嚴重程度,一般情況下,經濟學將警情擬定為:無警、輕警、中警、重警和巨警五個等級;最後設置警限,並以此為風險變動的參考。

(2)尋找警源。警源是引起警情的各種可能因素。按照生成機理,警源一般劃分為自然、內生和外生警源。

其中內生警源是經濟系統和經濟體制因素等;外生警源是指對經濟系統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例如某國經濟體系之外的他國貿易保護主義、關稅和匯率對其產生的影響。尋找警源的過程也是風險信息收集的過程,圍繞警情獲取準確且有價值的信息。

(3)分析警兆。明確警兆是經濟預警的關鍵環節。發生警情時通常會岀現一定先兆,先兆和警源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警兆的明確是從警源入手或藉助一定經驗進行分析。從風險預警角度分析警兆相當於在尋找警源信息的基礎上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加工和處理,挖掘數據更深層次的規律性。

(4)預報警度。一般情況下,建立警情相關的警度模型是預報警度的主要方法,根據警兆級別預測警情的警度,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對風險性質和程度作出客觀判斷,確定風險類型、時空範圍和等級程度,並採取相應措施防範風險。對於發生並採取措施的風險,要進一步跟蹤和反饋,為以後有效防範風險提供參考。

預警的邏輯過程除上述步驟外,還應根據預報的警度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啟動相應級別的響應措施,實現排除警情的目的。此外,還包應括預警響應措施的監督和反饋環節,對於已採取的風險響應措施,要及時跟蹤、監督,並將實施情況及時反饋總結,以便進一步調整有關措施,更加有效地預防此類風險的再次發生。

基於上述分析,認為家庭農場經營風險管理體系應該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類風險因素;二是家庭農場可以使用的風險管理方法和策略;三是政府對家庭農場經營行為的干預。家庭農場生產經營風險管理可以運用此過程和分析方法,以便強化家庭農場經營者風險管理意識。

以風險管理理論為基礎,構建“風險識別與感知-風險評估-風險預警""的家庭農場經營風險分析框架,將企業的風險管理模式納入家庭農場經營風險管理模式中,提高家庭農場經營風險防範能力。

規模經濟理論

(1) 規模經濟理論演化。首先,規模是指範圍的大小和數量的多少,其中包括企業規模和土地規模等多個相關概念。馬歇爾提出的規模經濟理論主要揭示投入規模和產出效率的成本,以及和經濟效益間的關係,當適當增加投入並擴大生產規模後,能夠通過降低平均成本達到提高經濟效益。

收益作為規模經濟的產出結果,在經營過程中,當增加生產投入後,產出比例的增加會超過投入比例的增加,其中增量主要是規模擴大過程中的專業化水平提升、技術生產效率的提升或先進設備的採納等。

實際上,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規模的調整其本質是要素投入量的重新配置,擴大經營規模通常需要資源優化配置,進而表現出規模經濟特性。

一般來說,農業規模經濟理論更側重於從理論上分析農業規模經濟,其中包括對農業企業規模結構的認識和農業企業規模結構變化的探究,並側重於從定量角度探究農業要素的最佳利用即優化組合來判斷農業企業適度的經營規模。

(2) 適度規模經營。適度規模經營基本含義是指,在相關行業競爭中需要根據相對規模報酬的變化規律實現生產成本最小化目標。不同行業會受技術、產品或服務空間等因素影響,呈現出差異。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可以具備多種分類,其中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從生產要素角度來看,包含土地經營規模、勞動力規模、社會化服務規模和資本規模等。從生產環節看,適度規模經營包含產前、產中和產後規模經營。從農業、農村發展角度來看,家庭農場更有利於糧食生產經營,同時也具備較穩定的經營體制。

因此,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首先有利於維持較高的土地生產率,在單位面積上增加農產品產岀數量;其次,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每個勞動力每年生產的農產品數量,實現增收;最後,有利於保護農業資源開發與合理利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因此,只有實現規模經營,才能夠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3) 規模經濟理論在家庭農場中的應用。我國農業發展中,如何尋找到最佳經營規模一直處於探索階段。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將擴大規模同經濟水平提高等同起來,這種做法並不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規模經營是根據農地資源條件、農資技術條件和政策條件等狀態,來判斷適當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進而提升農產品產出率和商品率。

通常情況下,為了實現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可在保證合理分配生產要素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實現適度擴張,實現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在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過程中,需要分配的生產要素包含生產資料、土地面積和家庭勞動力。

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改善了我國家庭聯產承包制經營形式下的小規模經營生產弊端。規模經營將進一步釋放農業生產力,並一定程度上改變糧食生產關係。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農村工業化的快速實施,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原有生產關係不適應現有糧食生產力,小規模家庭承包不能滿足資源配置最優化的生產要素投入。

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則需要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整合碎細化土地,根據區域性生產環境,明確經營規模,進而實現生產效率最優化和規模經濟。當然,規模經營是否能實現生產效益實際上是一個動態過程,關係到經營規模是否和實際相符,機械動力的適應性、以及是否存在與規模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等諸多要素。

因此,實現家庭農場規模化經營,還有利於降低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問題,能夠在風險發生前與產業群體內各經濟主體聯合,通過和特定組織進行分工協作,降低家庭農場經營風險的同時形成規模經營優勢。以規模經濟理論為基礎,探究家庭農場在適度規模經營下如何有效降低經營風險。

結語

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農場各項經營活動和農業生產過程密不可分,農業生產活動所產生的經營風險發生概率也是無法確定的。

8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小哥採用循環養殖省30%飼料,一畝地秸稈養蟲600斤餵雞,還產糞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