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早在地球上第一個有生命特徵的單細胞生物從海洋中誕生之後,大自然就開始了數億年的演變過程,在這個歷程當中有無數的生命就此湮滅,但歷經無數磨難後,存活下來的動物也不在少數,仔細翻看人類文明,不難發現蛇和豬這兩種動物始終貫穿於人類社會當中,這兩個物種相愛相殺,是對“冤家。”
一、現在的家中飼養的豬和野豬有什麼區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野豬就是家中飼養的豬的老祖先,在很多年以前,人類還只是利用捕獵獲得肉用來補充人體的蛋白質,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以及智力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人工圈養動物來獲得食物,人們將捕獵得來的動物放在自己所建造的房屋內進行養殖。
一開始剛剛被抓的動物,當然不可能心甘情願的放棄曾經養成的習性,可因為受到人為干擾脫離了豬原本的演變方向,導致身體的各項功能都逐漸與其他的野豬變得有所不同,到最後豬被人類分為了兩個品種。
也許這就是俗語中:“同母不同命”的涵義所在,在人工干擾下,兩種豬漸漸產生了生殖隔離,變成了完全不同的物種。
野豬和家豬的外形類似,但野豬長期在野外生活,四肢更為粗壯,為野外捕食提供先天優勢,有學者調查研究說:“野豬後肢的爆發力相當於5個馬達。”
這短短的一句話,已經向人們解釋了野豬後肢的優點,雄性野豬有長長的獠牙,這樣的獠牙可在每年的繁殖期的時候吸引雌性野豬的注意力。
同時當自己的領地受到侵犯的時候,獠牙也是它們的武器,兩頭雄性野豬通常會將對方打的體無完膚,野豬的通體是黃棕色的,而家豬的膚色是白色的,黃棕色的膚色更容易在野外隱藏自己,當捕獵的時候,野豬會提前躲進灌木叢當中,在獵物距離自己幾十米的時候,很迅速的出擊,此外,當遇到天敵的時候,也方便野豬自己逃命。
二、毒蛇的毒液為什麼毒不死豬?
首先來了解一下毒蛇,全世界共有蛇類六千五百餘種,其中毒蛇的種類就有六百多種,其中超過百分之五十點四的毒蛇可以在地球之肺——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找到。毒蛇的最適生長溫度是二十攝氏度左右,亞馬遜這個地方常年降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溼潤,氣溫常年在二十五攝氏度上下。
這一具有先天的環境優勢的地方,能夠滿足蛇類對一起生長條件的要求。早期的毒蛇是沒有毒腺的,在人們對古代生物化石的研究中可以證明。只不過是後來地球環境突然惡化,蛇類不得不為了生存,逼迫自己進化出毒腺,有毒腺的幫助之後,毒蛇的捕獵速度顯著提高。
毒蛇的毒液主要是神經類毒素、心臟類毒素。蛇毒的載體的動物的血管,當血液中含有蛇毒之後,經過一定時間之後,蛇毒就會發揮自己的作用開始攻擊機體的各項生理功能,使各個器官的功能開始喪失。比如說我過境內最毒的毒蛇——眼鏡王蛇,它釋放一次的毒液可以讓一千頭羊死亡。
即便是毒蛇自身也無法逃脫被自己的毒液毒死的命運,但有一種動物卻可以躲過毒蛇的進攻,那便是豬。豬皮的厚度是普通哺乳動物的5倍,再加上豬的皮下脂肪十分的厚,所以蛇的牙齒根本無法穿透豬的皮膚將毒液注射進血液當中,眾所周知,毒液沒有進入血液當中就無法釋放毒性。
另外,豬並不像人們印象中的溫順,它們使雜食動物,在自身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會捕食動物,在農村驚蟄過後,常常會看見豬的嘴巴當中有一條蛇,農村的豬圈和雞圈常常修建在一起,而蛇又喜歡吃雞蛋,豬和蛇相遇的幾率就會十分的大,此時蛇就會變成豬的盤中餐。
總結:溫順的外表之下藏著一顆最兇猛的心,其實自然界當中還有很多類似的動物,只不過能夠將蛇吃進腹中,還能夠繼續享用其他食物的動物少之又少,自然界中的萬物總是相生相剋的,只有這樣,地球才能夠有條不紊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