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森縣田舍館村稻田畫發展的背景
田舍館村是位於青森縣中部,津輕平野的一村。該村被稱為北方稻作文化的發祥地,氣候屬於亞寒帶性、冬天十分嚴寒。津輕地區除了盛產蘋果,還有河川交織的平原地區,水田綿延阡陌縱橫,更是青森聞名的稻米之鄉。日本在彌生時代就開始出現了水稻種植,從此奠定了日本2000多年的稻米文化。青森縣的田舍館村就是一個有著悠久水稻種植歷史的小村子。1981年,在田舍館村發現了2100年前的水田遺蹟——“垂柳遺蹟”,改寫了日本北方稻作的歷史。為了慶祝這一發現,也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當地旅遊局決定利用豐富的稻田資源來發展旅遊業。
村裡由此建造了一個田園空間博物館,但是要以此吸引遊客還遠遠不夠。田舍館村的村委會的濱田宏一冥思苦想,無意間看到一群學生描繪稻田時畫出兩種水稻,一種稻葉為深紫色,另一種則是鮮豔的綠色,他便想可以在稻田裡種植不同品種、不同顏色的水稻,形成文字或圖案,於是策劃出了這個稻田藝術的奇妙主意。1993年這一想法開始被付諸實施,村子每年在7月都要舉辦“稻田藝術節”,田舍館村每年專門規劃出15000平方米的田地用作稻穀畫種植,開展農耕旅遊,2002年,田舍館村推出的稻田畫首次獲得了日本電視臺關注和推送,吸引了第一波熱度,讓稻田藝術慢慢開始有點起色。另外,為了最佳的觀賞效果,村裡建了觀光臺,投資了吊車或直升機,甚至可以讓遊客在火車上看到稻田畫的全景。稻田畫成了一種傳統,也成為了田舍館村旅遊業的支柱,讓這個日漸凋零且負債累累的村莊再現生機,提高了當地村民的收入,在惡劣環境下,田舍館村做到了靠休閒農業起家,取得了成功,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並帶動了日本的休閒農業產業。農田藝術中,除了有紫、黃、綠色的古代稻米和青森縣的主要大米品種"Tsugaru Roman".新品種“青天的霹靂"和“Asayuki"外,還使用了葉色為紅、白、橙色等的13種水稻。
今天這篇案例主要探究一下,田舍館村具體是如何做的,讓日本稻田畫鼻祖再創輝煌。
青森縣田舍館村的蝶變之路(發展路徑)
舉措一:以村民為實施推動主體,不間斷持續發展,創新變更主題
“稻田畫”是田舍館村稻田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這種藝術形式與當地的風土民情和地方特點相一致,當地是處於有著著名的“稻米之鄉”的聲譽的津輕地區,且村裡的景觀也只有一片又一片的稻田。做“稻田上的藝術”對於村民來說也非常的接地氣,這種藝術活動更加“因地制宜”,既不破壞地方的生態與人文環境,又能帶動民眾積極情緒,因為稻田畫不僅是集體勞作的成果,也充斥著藝術的色彩,村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建設鄉村的成就感和樂趣。在種植之前首先要通過育種試驗,篩選確定適合種植稻田畫的品種,再進行圖案設計,栽種時先在農田裡用傳統畫線器畫出九宮格,依圖樣定出座標後,牽線描出圖樣,最後由人工栽植上不同品種的水稻秧苗。村民們在每年4月就要商討出當年的畫作主題,然後將"起草"的任務交給村幹部。他們為此夜以繼日地工作十多天,精確地計算如何在一大片稻田裡種植不同種類的水稻,並組織人員在田地裡用蘆葦稈做出上千個標記點。待到插秧的日子,村民們和志願者手工將幾種不同品種的水稻插在預先標記好的位置上即可。
青森縣的田舍館村稻田畫每年題材都不同,漫畫、人物、古今故事等應有盡有,題材涉及日本內外,非常廣泛,既有日本著名的古代武將雄姿,也有蒙娜麗莎、拿破崙,甚至還有哆啦A夢這樣的動漫形象,吸引來自日本各地乃至全球的遊客到村莊一覽巨幅稻田畫作。
圖1 村民和遊客在稻田裡插秧
2011年為了恢復因3·11大地震而受重創的日本旅遊業,稻田畫也加入了抗災的內容。田舍館村也因推出抗災版稻田畫紅及一時。田舍館村的水田藝術在兩個區域進行創作,分別是第1會場和第2會場。其中,第1會場長143米、寬103米,其面積大得驚人,達1.5公頃。至今為止,這裡的人們每年都會持續挑選主題進行創作,然後村民們都會積極參與進來,共同種植好這絕美稻田畫作。
在2011年,田舍館村推出了《竹取物語》,此為日本的經典童話故事。在2012年,推出了《悲母觀音與不動明王》,同時新增了第二個稻田藝術的主題是《七福神》。 在2013年,第一稻田藝術的主題中推出了頗有日本人物元素的《花魁》,和海外知名人物《瑪麗蓮·夢露》,第二稻田藝術的主題推出的則是為紀念兒童向作品的奧特曼誕生50週年而選取了奧特曼等卡通形象作為主二次元稻田畫。在2014年,第一稻田藝術的主題推出了《富士山的羽衣傳說》和第二稻田藝術的主題選取的是一個45週年紀念的的親子動畫作品《海螺小姐》。在2015年,第一稻田藝術的主題推出了1939年公開熱映的不朽名作《瓢》,這一場的文字表現非常漂亮精細可以感受到作品的不斷精細化,第二稻藝術的主題所推出了主題是《星球大戰》,星球大戰在世界各國都有著大量的粉絲。在2016年,第一稻田藝術的主題是NHK大河劇《真田丸》。山本耕史飾演的石田三成和草刈正雄飾演的真田昌幸是本劇的原型。石田三成的三女兒是津輕家第二代藩主信枚的正室,因此與津輕也有淵源。第二稻田藝術的主題,是日本製作的系列時隔12年的最新作電影“新·哥斯拉”。“現實(日本)對虛構(哥斯拉)。”的宣傳語。為了表現出哥斯拉凹凸不平的皮膚,圖畫使用了葉色為黃、紫等7色的9種古代米。有遊人在參觀後表示:“風吹稻田,哥斯拉真像要動起來一樣。非常震撼非常感動。” 2017年的主題是日本的神話和民間傳說。第一稻田藝術“八岐大蛇與須佐之男命”,根據日本神話的有名故事“八岐大蛇與須佐之男命”,描寫了八岐大蛇與佐之男命對抗的高潮場景。第二稻田藝術“桃太郎”,描寫了從日本有名的童話故事之一桃太郎,桃太郎從桃中誕生,在路上以動物們為家臣,去打退鬼的場面。在2018年,推出了第一稻田藝術《羅馬假日》中,喬·布萊德(格雷戈裡·佩克飾)和安妮公主(奧黛麗·赫本飾)乘坐意大利產踏板車“貝斯帕”,在羅馬市內巡遊的場景。第二稻田藝術“手冢治虫登場人物”,為紀念手冢治虫先生誕生90週年,描繪個性豐富的登場人物。在2019年,也就是第二十七屆的稻田藝術節日中,田舍館村推出了第一稻田藝術是連續電視小說作為昭和58~59年播出的“阿信”,第二稻田藝術以兒童節目的卡通人物作為主題。
作為休閒觀光農業的一種形式,中國的農業大省亦可以學習嘗試。稻田藝術是田舍館村經濟振興措施之一,值得借鑑的是,這是一個是村民自願參加的項目,是田舍館村的村民自發形成的一種藝術活動,“村民”是這項藝術活動的主體,稻田藝術的服務形式和具體的功能,都是在村民共同商議才能決定和推行下來。他們對於活動的形式規劃和運營推行有著極大的決定作用。藝術形式因地制宜,藝術內容也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並且稻田藝術節在田舍館村已經持續了27屆了,直到今年因疫情而停辦一屆,這種藝術活動的持續性和生命力是非常的強大,不僅在日本當地開了花還能在海外產生共鳴 。在這樣的主體和持續舉辦的情況下,每年會變更稻田主題,突出創意,村民參與其中,也享受其中的成就感,得到了好的社會效應,也讓大家更有信心和幹勁,充分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實現了鄉村振興。
圖2 不同主題的田舍館村稻田畫
舉措二:注重遊客體驗參與,策劃觀賞路線,創新觀賞方式,開發商業經濟價值
另外稻田的插秧與收割,遊客們也是可以體驗的(不過需要事先預約)!插秧期一般在每年5月,收割期則一般是9月中旬,農田藝術的最佳觀賞時段是每年的7、8月份,在這個時期,顏色最為顯眼。此後,可以一直觀賞到秋季稻米收割的時候。稻米收割後製成精米,會在日後分發給參加活動的人們,或者在舉辦活動時候作午餐發放。很多參與插秧的遊客會前來看稻田畫的效果,眾所周知,稻田畫的觀賞需要找到最佳的一個觀賞點才能有觀賞效果。田舍館村根據不同的種植方法,將稻田畫分為兩種觀賞方法。一種是俯視觀賞,需要遊客乘坐吊車或直升機才能收到最佳的觀賞效果。另一種則是日本農民推廣出的"遠近法",農民採用從遠到近的種植方法"種"出巨幅畫作,而遊客只需站在地面的觀賞臺上即可觀其全貌,一般有第一、第二兩個展望臺,每個展望臺看到的內容不同,每個展望臺票價每位300日幣。不同的觀賞方式也為村落的旅遊帶來不少的收益。每年7月底是觀賞稻田名畫的最好時節;每年這個時候,精美絕倫、造型獨特的稻田圖畫會讓慕名前來的幾千名遊客驚歎不已。不少遊客舉目遠眺時,自然會用相機把這一幕記錄下來,但是當他們回家把這些照片發在網上時,卻有很多網友跳出來質疑,聲稱這肯定又是PS的傑作。不過有了谷歌地球技術,再沒有人質疑稻田圖畫造假了。
這也給我們啟示,或許這也是一種新形式的商業廣告形式,稻田畫是一種遠看更有意境的藝術品,試想當飛機從高空滑過,俯覽下面的農田,農田成為你們公司的廣告畫,讓廣告價值翻倍,尤其是火車會經過的地方,窗外是一幅農田藝術品,即便是廣告,也是賞心悅目的體驗。我們的產業旅遊開發是不是也可以換一種觀賞的角度去開發,大多數的都是近看才能體驗,而遠觀體驗的或許能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
圖3 田舍館村觀景臺
舉措三:注重交通改善,為景點創造好的交通條件
隨著遊客人數的增多,有不少遊客抱怨“交通不好,很不方便”。於是田舍館村負擔了建設費用,在弘南鐵道弘南線新建了“稻田畫車站”(「田んぼアート駅」),於2013年7月27日建成,可以直達“稻田畫”會場。
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一直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當交通改善了,很多遊客自然會前來,我們在發展鄉村的同時,首先應該注重起基礎設施的改善。
取得成效
受到田舍館村的影響,日本各地的稻田藝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統計當前日本農村118個鄉村有“稻田藝術”。為加深地區之間的紐帶、振興農業和旅遊宣傳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