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眾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最初都是起源於大的河流,譬如說埃及文明是起源於尼羅河的,印度文明是起源於恆河的,以及巴比倫文明的源頭是兩河流域,因此我們講文明的起源需要大江大河來作為生存的支撐。
同樣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文明,也同樣如此,同時更加值得每一位中國人驕傲的是,中華文明是這四大文明中唯一的一個文明不曾間斷的國家,而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從今天的主角一一黃河上發展起來的。黃河被我們稱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因為黃河不僅支撐了中華民族發展的農業要求,而且解決了中華兒女的飲水問題。
但是就是這樣一條被我們稱為母親河的河流,在今天卻成為了一條“懸河”,由於黃河地跨中國的東西,途徑各種各樣的地理狀況,在中上游積累了大量的泥沙,泥沙在下游堆積,導致下游部分地區的河床高出地面將近十米,對於周邊的城市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那麼,為何國家不對泥沙進行清理呢?
一、對黃河的簡單瞭解
要處理黃河中的泥沙問題,首先要對黃河有一定的瞭解。黃河,是一條著名的世界長河,同時也是我們國家的第二大長河。黃河東起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途徑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冬至渤海從而匯入大海。
在我們國家對黃河的認識中,主要將黃河分為三段。在上游是以內蒙古的河口來劃分的,上游的佔比也是黃河最大的一段,該段流域面積可以達到兩萬多平方公里,每年通過的水流量也可以達到五億立方米以上。
由於該段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有著很大的水流落差,因此在上游階段也存在相當多的水資源開發設備,是黃河水資源開發的核心地區,特別是在龍羊峽的周圍,地勢陡峭,落差巨大,是相當理想的水力發電地段。
黃河的中游是以河口鎮開始然後一直到河南省的桃花峪地區。這段黃河的長度雖然算不上長,但是其流域面積卻是相當的大,佔到了黃河總流域面積的四成以上。由於地跨晉陝峽谷,與黃土高原相遇,捲入大量的泥沙黃土,因此在這一段,才變成了所謂的“黃河”。
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流域就是黃河的下游地區了,雖然長度也不算是太短,但是其流域面積卻是相當的小,僅佔到黃河流域面積的百分之三。也正因為這樣,才導致了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床不斷上升。
二、黃河為什麼會成為“懸河”
我們在上面對黃河結構以及各段瞭解之後。不難發現,在中上游階段的水流衝擊力比較大,特別是在中游地區,黃河不但有著強大的衝擊力,而且黃河的流域面積也是相當的大,即使是在黃土高原帶入大量的泥沙,也可以被輕鬆的沖刷走。
但是黃河一旦進入下游地區,情況就變得不樂觀了,由於下游地區地勢平坦,黃河的衝擊力減弱,變得不在波濤洶湧。同時流域面積銳減,黃河已經無法繼續帶動泥沙繼續前行了,於是泥沙就在下游地區逐漸的沉積下來。
長期以往,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床就會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是河道水位也被抬高,當地的政府為了防止黃河水湧出,只好不停地修建堤壩,加高堤壩。但是很明顯,這樣的堤壩工程只是拆了東牆補西牆,治標不治本。
三、為什麼國家不對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進行泥沙的清理呢
之所以國家暫時還沒有相關的政策對下游河段進行泥沙清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下游堆積的泥沙實在是太多了。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來看,黃河泥沙的堆積是從很久很久之前就開始了,每年在黃河下游階段堆積的泥沙量可以達到上億噸。
如此龐大的數量,靠現在的機器或者是人力來處理,將是一件極其困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以現在可以提供的清理效率來看,幾乎是一年清理的泥沙量還沒有一年堆積的泥沙量多。因此,對於黃河泥沙的清理現在基本是無能為力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上游減小黃河對泥沙的攜帶量。
總結:對於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重視黃河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說在下游階段,可以進行泥沙的開發,將其應用於工程之中,最大程度的開發利用。在黃土高原地區,儘可能的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從而固水土,減少泥沙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