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韓國開始推行村落藝術計劃,在2009 至2013五年間,韓國政府共選出藝術村落69 處,釜山甘川洞文化村是其中最為出彩的一個項目,經過藝術時尚的裝點和藝術家、政府、村民的多方推動,這裡成為國內外遊客紛紛打卡的藝術村落、釜山代表性旅遊景點,年遊客量超過300萬。
甘川洞文化藝術村興起背景
甘川洞位於釜山市沙下區,是釜山山區的一個山地村莊。甘川文化村是1950年代太極道信徒和朝鮮戰爭避難人民共同聚居形成的小村落。1955年朝鮮戰爭後,釜山在重建過程中把800多戶宗教家庭遷至附近山坡指定位置。後來朝鮮戰爭躲避戰亂的難民們又湧入這裡,沿著山腳開始建造棚戶房,成為釜山代表性的貧民區。隨著生活的改善,當地部分居民逐漸搬離了甘川洞,200多座房屋被閒置,等待小村的是衰敗、凋零、消亡的命運。
直到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了,這是韓國1949年建國後面對的第四次金融危機。經濟上,韓國內股市遭受重創、資本外流嚴重、社會消費低迷、失業率上升;在社會層面,由於經濟的下跌,社會福利受到影響,階級矛盾突出、尤其是處於弱勢的低收入階層、老年人、單親家庭等生活質量持續下降,引發社會融合度下降,存在犯罪率升高的風險。為了恢復經濟的穩定與增長、恢復民眾的國家信任度、降低社會階層矛盾,提升社會融合度,韓國採取了一系列經濟、金融、社會政策。在充分考慮影響社會融合度的因素下(生活質量需求、新增長需求、福利需求等),韓國政府制定了人力資源新政,詣在通過創業創新,提高個人力量,繼而促進中產的增加,提升韓國未來發展的潛力,文化體系旅遊部被納入新政中;繼而推動了2009年文化體育觀光部制定“村落藝術”計劃,這項計劃是通過可持續發展手段保護弱勢階層,以此提高弱勢的生活質量,這是以村莊及社區為單位,公共藝術為手段的環境改善,內容涉及遊步道、空地、小區入口、山中村落、傳統市場、停用的火車站、廢棄學校等,遍佈全國各個地區。在這樣的國家氛圍下,有一個貧民區小村落,也用藝術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了廣為人知的觀摩點,這就是甘川洞村。
本案例將以“貧民區鄉村如何通過藝術逆襲成功”為切入點,探究甘川文化村通過哪些做法把自己的品牌推向了全世界,成為釜山旅遊名片之一。
甘川洞文化藝術村的蝶變之路(發展要點)
圖1 改造後的甘川洞
要點一:制定系列優惠政策,形成政府主導、藝術家領銜、居民協作的開發模式
甘川洞文化村藝術行動從2009年展開,它屬於韓國“村落藝術”計劃的一部分。“村落藝術”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主辦,村落美術項目委員會和地方自治團體共同主持,基金來源於彩票委員會。甘川洞文化村具體開發模式為:政府主導——以藝術節慶和場地優惠政策,邀請藝術從業者入駐;藝術家領銜——以公告藝術形式改善本地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居民協作--從為藝術家提供場所、物料到自發創造,促進藝術村落成型。其具體管理模式為:地區政府、居民委員會、藝術家及村落管理中心4個部分共同管理。
釜山市沙下區在2103年發佈了募集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入駐甘川洞文化村的公告,為藝術家提供工作崗位,為地區持續管理注入新的血液。對於入駐文化村的藝術家,公告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也要參與到當地的節慶活動中;每年至少要舉辦或參與一次藝術展覽;對居民要展開各類教育活動。
這種思路一致、全民行動、全民協作、共同管理的改革也是甘川洞文化藝術村獲得成功的關鍵,目前我們國家在鄉村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著村民參與度低,只是政府單方發力的現象,我們應該從中獲得啟示,積極倡導全民參與,更好更深入的建設美麗鄉村。
要點二:循序漸進紮實建設,文化激活經濟發展,增強居民改造熱情與改造信心
在甘川洞文化村形成了9個主要景點,包括天空之脊、屋頂觀景臺、小王子打卡點、村莊博物館、駐村工坊體驗館、融為一體拍攝點、藝術商店、夜幕之家、照片畫廊等;同時,區域內經營有民宿、餐飲等其他經濟項目。然而這些建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多年的建設,甘川洞改造邊建設邊增加改造信心,效果一點點顯現,改造的同時不會大幅度影響原著居民的生活,更好了保護了原著村民的基本生活環境。其主要建設如下:
(1)2009年開展的“夢想中的馬丘比丘”是甘川洞第一個藝術項目。此活動重在通過設置藝術作品賦予地區新的活力,激起地區居民的鄉情和自豪感。以山路為中心,在12個區域內創作和設置藝術品,其中4處是當地居民和小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的:“彩虹之村”、“蒲公英的悄悄話”、“人與鳥”等--其材料來自於村民們的捐贈。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前期遭到居民反對,因為他們更需要解決如何改善道路環境、增設停車場、修繕屋頂、營建綠地,整頓上下水道、提供衛生間等現實居住環境的問題。但“夢想中的馬丘比丘”項目的落成,效果立竿見影,讓小村落煥然一新,人們積極性提高很多,為藝術改造的後續項目打下了基礎。
圖2 蒲公英的悄悄話
(2)2010年,在區域內開展了“美好迷路”的藝術項目建設,對當地居民提出了更高的參與要求。在實施過程中選取了6處閒置的房屋進行藝術創作,同時在衚衕外牆上進行塗鴉、彩繪、安置箭頭、路標;在衚衕各處進行裝置藝;通過“美好迷路”,使得藝術行動從初期的道路改造延伸到內部空間改造。期間,由社區居民、地方公務員、各類藝術家等共同成立了“甘川洞文化村運營協會”,作為項目的統籌組織,原始成員11名。同時,基礎設施的更新,文旅產業同步發展,增強了居民對“藝術行動激活社區”的信心。
圖3:衚衕牆上的路標
(3)2012年,在區域內發展“幸福翻番”的藝術行動。政府、藝術家、居民協同合作,再次利用藝術化的手法選取了4處閒置的房屋進行裝飾。同時,在衚衕內新增4個與原有作品相協調的藝術作品,具有象徵性的雕塑放置於村口,提升了該區域的獨特性。“幸福翻番”項目進一步改善了社區的生活環境,對外形象也得到了改觀。“甘川洞文化村運營協會”成員發展到105名。
圖4:村口雕塑
在此期間,藉由社區意識的覺醒,改造計劃順利執行,甘川洞似乎通過再創傳統村落的生命力從而將原先視為頑疾的老齡化問題、人口流失問題、居住環境問題等一一解決了。
(4)2013年發佈的《共同體促進自力村建設》專案計劃,開始高效凝聚起社區的共同意願,將大量空屋改建為工坊、畫廊、咖啡書店、餐廳和民宿等,同時如將村裡的空地和屋頂改建成生態庭院的項目也陸續展開社區的生活環境進一步被改善。
(5)為了進一步提高文化村的獨特性和品牌價值,2014沙下區發佈了“甘村藝術村建立來訪接待中心及構建地標性雕塑”的設計公告,為旅客提供各種旅遊指南及休息空間,進一步在甘川洞藝術村入口處增設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地標性雕塑來提高藝術村的品牌價值。這一舉措使得甘川洞文化村的藝術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藝術行動在該地區持續發力,塑造了一個鮮活的旅遊景點。
圖5:融於一體
圖6:小王子打卡點
這對於我國的鄉村振興和社區改造具有重要啟示,韓國“村落藝術”所產生的效應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藝術作品本身,公共藝術作為“藝術追求”和“地方社會需求”之間的橋樑,讓“村落藝術”項目營造了地方魅力和地域特性。要抓住地域特色進行創意開發,當然,所有村落改建不是一日而成,而是通過這些“村落藝術”項目建設循序漸進的改變落後村落的生活環境與基礎設施,利用農村特有的歷史、文化、生態等潛力增強了地區競爭力,通過地區文化、商品、商業活動與旅遊等產業激活了地區經濟,還通過藝術活動,為社會提供了多才多藝的人才並創造出相應的就業崗位,這樣既提高居民和遊客的文化消費能力,又能保證地區財產因藝術而增值,還讓村民的積極性和幸福度越來越高,從本質上改變空心村、貧困村的問題。
要點三:加強管理建設,建設真正的居遊並進的藝術村莊
甘川洞的品牌已經建立,但是聚落並沒有就此止步。除了繼續為傳統文化編織更多具有創意性的外衣外,社區經營也在為建設更貼近生活的村莊而努力。例如以宜居為前提對村內的商店限定營業時間、制定外牆設計及塗改規則、並要求連鎖店不許進入村內等。通過各方面的經營管理調整,規範經營的同時又能確保居民生活不被打擾,持續保有並激發居民自發維護村莊形象、積極維繫社群關係的內在動力。
這也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美麗鄉村和鄉村改革建設完成後,還需持續注重管理才能讓改造的成果持之以恆,更多的站在村落本身的長遠發展考慮,造福鄉村本身自然可以帶動旅遊興旺,應從鄉村建設安全宜居的角度去建設發展而非單純從旅遊角度出發一味開發建設。
發展成效
村民在一系列的藝術改造活動中慢慢激活自主創新意識,隨著不斷湧入的人流量和日益提升的關注度,村民自發開展了更多的經營,一些餐廳、咖啡店、手工藝商店等日常休閒業態遍佈文化村各個角落,其中很多節點已成為甘川村的網紅打卡地。
2012年,甘川洞文化村在福岡本部的亞洲景觀獎評選中榮獲“亞洲最美村莊”的稱號;2019年甘川洞文化傳的遊客量達到了308萬;多彩的外牆、階梯式的房屋分佈被譽為“韓國的聖托里尼”,甘川洞文化村成為了綜藝、影視熱門取景地。在甘川洞的盈利部分實質可以實現回饋社區,從早期年均幾萬人的遊客量如今已穩定發展到年近150萬人次,原先200多戶廢棄房屋也逐步得到了修繕和利用。居民協會通過自營咖啡廳、運營包括金屬工藝、陶藝、木工藝和拼圖畫等體驗項目,形成了有續發展的核心。隨著名氣的提升,甘川文化村先後吸引了國內外多部影視和綜藝來此取景,如韓國王牌綜藝《爸爸去哪兒》、《running man》,影視劇《來自星星的你》以及中國《快樂大本營》都曾在此取景拍攝,為文化村的品牌推廣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