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你真的把握了自己的選擇權嗎?

很多人會說,“生活中有些事情,就是應該要做或者必須做的。比如老闆交給我一個任務,這時候我有什麼選擇權?這個任務就是我必須做的呀。”我的回答是:“你只是看似沒有選擇權,這些事情也不是必須的,你同樣有選擇。”

我們還是先從大家都可能遇到過的故事開始。

去年夏天,我去商場買 T 恤衫。平時呢,我是那種不怎麼逛街的人,所以當我進入一家男裝店,我直接去導購說:我想買一個T恤衫,L號的。

但是沒想到,導購員接著又問我:您是想要修身款、簡約款,還是寬鬆款?材質上您是想要棉麻的、莫代爾的、還是純棉的呢?

我接著對導購員說:你看著幫我選吧,穿著舒服就行。那天接下來的情況是,導購員把店裡每個款式的 T 恤衫都給我選了一件,而且我在試穿的時候,也越來越不太肯定,到底是寬鬆款更好一點?還是運動風的也不錯?最後的結果是,本來只打算花半小時買衣服的我,花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試穿、挑選。

「選擇難」背後的兩種機制

說起來,選 T 恤衫雖然只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仔細想想,原因很簡單,就是:選擇越多,越容易決策疲勞,越容易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權,最後導致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陷入無頭蒼蠅一樣忙亂的狀態,幸福感大幅度下降。

為什麼選擇越多,反而會越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權呢?美國的心理學家、經濟學大師巴里·施瓦茨在他的《選擇的悖論》一書中,從心理學層面為我們提供了兩種解釋。

第一種原因是,在生理機制上,我們的大腦,天生比較擅長未雨綢繆、避免痛苦,而不是做選擇。

什麼意思呢?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情況,也是開篇大家的疑問,我們明明不願意去做一些工作,但是卻不敢拒絕老闆,我們在害怕什麼?因為拒絕的話,害怕惹領導生氣、失去晉升的機會,或者丟掉工作,也意味著我們可能要承擔更多的痛苦。

說到這裡,我要幫大家轉變一個認知誤區。我知道很多人都認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樂。但其實,我們的行為和選擇背後,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動機,就是避免痛苦,而且對於大腦來說,避免痛苦要比追求快樂重要得多。

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在整個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我們一直生存在資源稀缺和充滿危險的環境當中,保命是第一位的,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這樣的進化環境也就決定了,人類大腦最底層的生存邏輯和價值傾向,是更在意推遲或者回避選擇、避免痛苦,進化並沒有賦予我們一個善於獨立思考和善於做選擇的大腦。

第二種原因是,在心理機制上,不敢做選擇,是因為我們害怕不確定性。

我們在考慮要不要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通常都會想一想可能出現的糟糕情況,但問題是,一旦陷入「萬一……怎麼辦」的擔心中,我們就會被一種不確定性支配,害怕風險、猶豫不決,自然就不敢做出選擇。

毫無疑問,任何選擇的背後,都有或大或小地風險。選項比較確定、風險不是很大的時候,我們也許在猶豫一陣之後,還是能做出選擇。比如像我買衣服,雖然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挑選,但我最後還是能夠做出一個選擇,買一件寬鬆的、純棉的 T 恤衫。

但是,一旦我們面臨的選項不確定,而且背後地風險也更大的時候,情況就會非常糟,我們會逃避在現實中做選擇,而是在想象中虛構出一個沒有出現的、更好的選擇。

三步解決選擇難題

巴里·施瓦茨給出的這兩個解釋,無非說明了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我們「不得不做」、「必須做」的事,什麼事都是可以選擇的,我們只是從最開始,就受到了大腦生理機制和潛意識的影響。

那怎麼才能擺脫這種潛意識的控制,跳出這種「看似沒有選擇權、不得不做」的困境呢?

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過一個有趣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用「我選擇」來替換掉「不得不」。

練習很簡單,總共有三步,你可以和我一起來試試看。

第一步:列出你所有不得不做的事情

當你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時候,拿出一張空白的紙,把它寫在紙上。把這些事情寫出來,你首先就會明白,到底是什麼讓你活得不開心,讓你覺得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沒有掌控感。

第二步:用「選擇做」替換「不得不」

把這些事情寫出來之後,下一步,就是在這些事前面加上「我選擇做」。比如說,如果你認為上班是一件你不喜歡,但又不得不做的事,那就告訴自己:「我是自己選擇去上班,而不是不得不上班。」

在進行第二步的時候,你心裡可能會很抗拒,這很正常,因為這時候你還不能說服自己,你還是會覺得這是一件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沒關係,先這麼寫,到了第三步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第三步:寫出選擇背後的理由

第二步其實只是完成了句子的一半,接下來你需要完成整個句子:「我選擇__________ 是因為我想要___________。」 說實話,完成這個句子的後半部分,並不容易,但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夠幫你瞭解自己,瞭解自己行為背後的價值取向,也就是,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更看重什麼。

比如說,你之所以選擇工作,可能是因為你害怕失業,你在經濟上沒有安全感;那為什麼經濟上的安全感對你這麼重要呢?也許是因為沒有經濟收入,就不能給家人一份更好的生活。

如果這是你的理由,你就可以寫:「我選擇工作,是因為我不想失業,不想沒有穩定的收入,不想讓我的家人生活很窘迫。」

透過這種方式,你就會發現,自己選擇做一件事情的動機,通常都是出於避免一種或幾種痛苦,比如:

1)不想沒有收入;

2)不想被人瞧不起;

3)不想被批評;

4)不想活在不確定性中;

5)不想沒有人愛;

等等……

在明白了做這件事情到底是為什麼之後,可能會有兩個結果:第一,

你發現自己害怕失去的那個東西,對你來說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這時候,你就完全可以選擇停止做這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第二,你意識到自己做這件事情,是為了避免某個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痛苦,這個時候,這件事情就不是「不得不」做的,而是你自己選擇去做的。但是,你還可以繼續思考:除了現在這個方式,我是不是還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去避免這種痛苦。

比如,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自己在做這個練習的時候,發現自己最討厭,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寫臨床報告,而他不得不寫臨床報告的原因,是因為害怕丟掉工作、失去固定的收入。意識到「害怕沒有收入」是他做這件事情的主要動機之後,他馬上就想到自己其實可以用別的方式來獲得收入。於是,從那天起,他就再也沒有寫過一份臨床報告了。

最後,我想說,這三步練習,實際上,是一個向內思考和審視自己人生價值觀的過程。而簡潔思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確在自己的人生中,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只有確定了這一點,選擇才會變得越來越有原則,越來越容易。

王詠

暢銷書《簡潔談判術》《簡潔的力量》《五維學習力》作者

4
  • diod是什麼牌子香水?
  • 肌膚乾燥“肌齡”暴漲,冬季護膚應該如何做才能讓人少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