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在這近十年,腕錶表徑的增大和縮小,已經無關技術需求,而是受著審美趨勢的影響。鐘錶的發展歷程,是一個從大變小的過程,這很好理解,這和科技發展,社會進步都有關係。但是在這近十年,腕錶表徑的增大和縮小,已經無關技術需求,而是受著審美趨勢的影響。幾年前,纖細手腕的女生戴著“像武器一般剛強”的沛納海腕錶,就是酷的表現。非常微妙地,這一兩年,尤其是今年,腕錶又悄悄地在變小、變薄。當腕錶走過耍造型的年代,現在人們還是平靜下來審視自己的真實需要了。畢竟,戴著舒服才是最正經的事兒吧?

Rolex 勞力士

正如其幾十年如一日的錶款造型,無論潮流變遷,這個獨立品牌幾乎總是以不變應萬變,可一旦要變,勞力士就一定有它變的道理。其旗艦款 Day-Date 自 1956 年推出後,尺寸一直都是 36 毫米,沒有什麼變化,在市場上屬於偏小的款式,這也符合勞力士較為保守的形象。直到 2008 年新款 Day-Date II 出現,才將錶殼放大到了 41 毫米。

但在 2015 年巴塞爾鐘錶展上,勞力士釋出了全新的 40 毫米 Day-Date 腕錶,同時換裝了新一代機芯 Cal.3255。別小看這縮小 1 毫米的差距,嚴謹如勞力士,做出這樣的調整一定有其充分的理由。今年,該品牌推出了全新綠色錶盤 Day Date 40 腕錶,以紀念這一被稱為“元首之表”的經典錶款面世 60 週年。

Piaget 伯爵

Polo 系列首創於 1979 年,最初的表徑在 32 至 35 毫米之間,當然,那時的 Polo 是一款金殼金鍊的石英錶。2009年,為紀念該系列誕生 30 週年,伯爵推出了 Polo FortyFive,45 毫 米的直徑與之前相比簡直就是巨大。此後,該款一直是 Polo 系列的主打。直到今年,伯爵推出了全新的 Polo S 系列。其殼形更接近 於 Emperador 系列,後者的自動上鍊大三針 款直徑 43 毫米。

在扁平表圈的影響下,Polo S 直徑 42 毫米的錶殼看上去還要比實際尺寸略小。無論造型、材質還是機芯,Polo S 系列 似乎都與過去的 Polo 系列毫無瓜葛。且不說 其它,作為該品牌首款全鋼腕錶,以 72,000 元的售價重新整理品牌售價下限,就足以體現其宣傳口號“ Play a Different Game 改寫法則!”的意義。

Blancpain 寶珀

作為潛水錶的鼻祖,寶珀的五十噚在 1953 年正式發行時,錶殼直徑達到了41毫米,就當 時而言絕對算是巨無霸了。因此在1956年, 寶珀便推出了一款尺寸較小的五十噚,即直 徑僅34.5毫米的Bathyscaphe深潛器,也 被稱為“小五十噚”。由此可見,專業潛水錶 款和日常佩戴錶款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現在,五十噚依然是該品牌最具標誌性的表 款,自動上鍊大三針款直徑達45毫米。

再一次,為了滿足對較小尺寸的需求,寶珀在 2013 年推出了新款五十噚系列 Bathyscaphe 深潛器腕錶。復刻後,其直徑調整為更符合 當下審美的 43 毫米,但仍小於傳統五十噚, 而且更薄。同時,因為扁平化的表圈設計,在 視覺上也更顯得小巧。雖然與五十噚搭載同 樣的品牌自制 Cal. 1315 自動上鍊機芯,但其售價卻更為平和。

Ulysse Nardin 雅典

作為一個根植於航海的品牌,雅典表的航海天文臺系列是其最具標誌性的錶款之一。2012 年,雅典表推出了搭載品牌第一枚量產 自制機芯 UN-118 的全新獨創航海天文臺腕錶 Marine Chronometer Manufacture,其 45 毫米的直徑比之前的錶款都要大。但在 2014 年時,該品牌又推出了直徑 43 毫米的新款航海天文臺,更適合日常佩戴。新款同樣搭載 UN-118 機芯,採用專利的 DIAMonSIL擒縱機 構並搭配矽遊絲。

DIAMonSIL 是其專有的金 剛石塗層矽材料,非常輕巧但極堅硬,既可減低摩擦力,更無需新增潤滑油。該機芯還配備 60 小時動力儲存以及允許向前及向後快速調校的日曆顯示。無論是 6 點位的小秒針盤,還是 12 點位的動力儲存指示,都體現了濃濃的源於航海天文船鐘的設計元素。

Omega 歐米茄

說到歐米茄,就不能不提唯一一款登上過月球的 Speedmaster 超霸。超霸實為歐米茄的一個系列,被稱為“月球表”的只是超霸系列中的 Speedmaster Professional 手動上鍊計時款。第一代超霸問世於 1957 年,直徑 39 毫米,後改為 39.7 毫米。再後來,錶殼從圓形變為非對稱形, 錶冠一側增厚,部分護住錶冠與計時按鈕,直徑從 40 毫米增至 42 毫米,一直保持至今。每一年, 歐米茄都會推出一款限量版月球表,均搭載曾經運轉於首枚“月球表”的 1861 機芯。

但是在今年的巴塞爾鐘錶展上,歐米茄的限量版卻選擇 了以 1959 年問世的超霸系列 CK2998 腕錶為藍本。其直徑回覆至 39.7 毫米,除了經典的 1861 機 芯,還再現了包括“棒棒糖”型計時秒針在內的諸多原型錶款的標誌性元素。雖然在錶盤上沒 有“ professional ”字樣,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 “月球表”,但品牌仍將其歸類在月球表之中。

Panerai 沛納海

沛納海無疑是大尺寸腕錶風潮的引領者之一, 畢竟,這個品牌從誕生之日起就沒做過小表和女表。主打款多為 47、45、44 毫米,最大則達到 52 毫米。但也許很多人不知道,該品牌最小的款式 Luminor Marina Automatic Acciaio,直徑僅 40 毫 米。但因為沛納海的錶殼較厚,所以給人的感覺總是比相同直徑的其它錶款要大。另一方面,軍事風格的設計和較為單一的殼形,限制了其在表徑上的變化。

因此,為了應對近兩年的表徑縮小風潮並滿足正式場合的佩戴需求,沛納海於今年推出了全新的 Luminor Due 3 Days 三日動力儲存腕錶。 雖然其錶殼的直徑仍為 42 毫米,但厚度僅 10.5 毫 米,比過去薄了 40%,是史上最薄的 Luminor 錶殼。表圈、表耳等都做了相應改動,同時隨著厚度的減少,重量也自然減輕,在視覺效果上更是小了不少,即使穿西服時佩戴也毫無壓力。

IWC 萬國表

IWC 的“飛行員專用腕錶”誕生於 1936 年,錶殼直徑 37.5 毫米,按照當時的標準來說已經算是巨大。1940 年誕生的大型飛行員腕錶,直徑更是達到 55 毫米,至今仍是該品牌製造過的尺寸最大的腕錶。從馬克十一到馬克十七,表徑一步步攀升至 41 毫米。但在今年日內瓦表展上推出的馬克十八,錶殼直徑卻首次回落,縮小至 40 毫米。

當 然,其改變不止在這 1 毫米上,3 點位的三重數字 日期顯示被改成單一數字,三角形標誌被置於分鐘圈之下,數字刻度略微加粗, 5 分鐘刻度則變得 更為纖細。與此同時,作為一個曾經號稱“專為男士而設”的品牌,IWC 還推出了全新飛行員自動腕錶 36。其直徑 36 毫米的錶殼是當前飛行員腕錶佇列中的最小尺寸,已經超過了當代男表的標準尺寸下限,恐怕其目標消費者更多還是女性。

Vacheron Constantin 江詩丹頓

Overseas 縱橫四海系列誕生於 1996 年,首批型 號的錶殼直徑為 37 毫米,此後還推出了 35 毫米的版本。2004 年,江詩丹頓對該系列進行了重新設計,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錶殼尺寸,大幅增加至 42 毫米,此外還有融入品牌徽標馬耳他十字圖案的金屬錶鏈。在今年的日內瓦表展上,該品牌推出了煥然一新的縱橫四海系列。其中,大三 針款的直徑縮小 1 毫米至 41 毫米。白金超薄款的直徑僅為 40 毫米,厚度 7.5 毫米,而超薄萬年曆款的直徑也僅為 41.5 毫米,厚度 8.1 毫米。與此同 時,表圈上的裝飾性齒輪總數減少,單個齒輪變得更大且邊角更為柔和,錶殼更大弧度的曲線則確保了與錶鏈的無縫連線。此外,該系列還配備直徑 37 毫米的小型號,雖然表圈鑲鑽,但藍色錶盤款依然是男士可以考慮的選擇。

其實鐘錶的發展歷程,是一個從大變小的過程。從 13 世紀晚期出現於教堂的首批機械鐘,到 15 世紀可移動式座鐘的誕生,由此開啟的鐘表小型化在 16 世紀繼續發展。隨著 Lépine 式機芯的發明,小型化於 18 和 19 世紀越演愈烈。直到 20 世紀後,腕錶逐漸取代了懷錶。鑑於當時的製作工藝,品牌和製表師都以製作出極小的機械機芯為榮,不僅在腕錶與懷錶間劃分出了鮮明的界限,甚至還將機械鐘錶融入了戒指、袖釦、鋼筆等各種小型配飾中。在那個時代,女表多為 20 毫米左右,男表也僅是 30 毫米出頭。

當然,一戰尤其是二戰期間,軍隊對腕錶的大量需求促進了這一產業的蓬勃發展,而軍隊對牢固結實、簡明易讀的要求,也促使了錶盤的放大。例如為義大利海軍定製的沛納海,以及作為多國空軍裝備的 IWC。但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最初的軍表,搭載的都是懷錶機芯。

#手錶#

  • diod是什麼牌子香水?
  • 卡戴珊家族素顏對抗維密超模們,這檔節目太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