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或者稱之為單寧Denim,無疑是今年時尚圈的重要角色。明星和街潮們上身,算是年輕人們趕潮流,有一群Vintage愛好者卻始終如一地熱愛著單寧文化。他們對復古牛仔的迷戀,甚至到了畢生事業的程度。
在復古圈裡有這樣一句話:“沒有美式復古,就沒有後來日本的日式復古Amekaji,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阿美咔嘰。”作為重要一環的日本,承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
而美式風的代表之一單寧,是日本整個復古文化長河中不容忽視的存在,因為全球70%的古著丹寧都在日本。日本人汲取美式牛仔的精華,結合本國特色,開啟了日本的牛仔風潮。其中,牛仔褲最能體現Amekaji和美式復古的差異。
關於牛仔褲,要從日本的Vintage文化,以及幾個重要品牌、大阪“Osaka Five”:Studio D’artisan、Denime、Evisu、Full Count、Warehouse說起。這裡逐一按照時間線和大家簡略說明。
日本人對50年代美國牛仔的執著和迷戀,終極體現在經典的Levi’s 牛仔褲。
70年代,日本年輕人受好萊塢電影和搖滾樂影響,鍾情於美國電影《飛車黨The wild One》男主角Marlon Brando穿著的Levi's 501牛仔褲,那種機車和牛仔合二為一營造出來的硬漢不羈的形象,實在令人嚮往。
但那時候的日本根本很難買到牛仔褲,直到一些古著商人把Levi's從美國搬運到日本。
1982年,大坪洋介跑遍洛杉磯的商店,尋找被人遺忘的Levi’s牛仔褲、褪色的牛仔夾克等滯銷貨,寄回遠在東京的Crisp店。Crisp再將貨品的美國進價提高一倍在店內銷售。賣得還很不錯,經常一搶而空。
中間:大坪洋介
很快,日本對美國古著的需求量增高,大坪洋介便僱傭了很多“挑貨員”在美國各州尋找貨源。與此同時,和大坪洋介承擔同樣角色,做著同樣事的日本古著店湧現了很多。他們紛紛深入美國偏僻不起眼的商店,尋找古舊商品。這是最早的古著熱潮。
到了1980年代中期,日本本土品牌將全民牛仔推上高潮,各種處理方式與款式應有盡有。但這種唾手可得令牛仔褲顯得廉價,人們開始感到厭倦,並渴望Levi’s 501直筒牛仔褲的迴歸。
就在日本對經典剪裁的501產生興趣時,美國Levi’s卻將營銷重心轉向緊身、燈芯絨褲及衝浪褲。而且,因為全球需求量高漲,美國牛仔褲製造商為了加快生產速度、降低生產成本,改變了紡紗技術,換成了速度較快的自由端紡紗線。這大大改變了布料吸收靛藍染料的方式,導致新版501的顏色與老版差別非常大。
其中最明顯的是褲腳內的“赤耳”不見了。1983年之前美國製造的Levi’s 501白色縫邊上都會有細微的紅線。這個小細節是判斷是否為美國製舊款牛仔褲的最簡單方法。
赤耳是必備條件,一些更舊的設計元素,比如一直使用到1950年代中期的真皮皮標,1937年至1966年間從牛仔褲內才看得到的隱藏式鉚釘,以及1936年至1969年出現的紅色Levi’s商標標籤上的“大E”。Levi’s牛仔褲在每個時代的變化,都逃不過這群美式復古愛好者們的火眼金睛。相較新款,他們更偏愛舊式風格。
有時,日本的潮流雜誌會用十頁來介紹丹寧,談論Levi's 在不同年代的不同細節。這些資訊也成為選購員們在美國挑選的重要參考。
與此同時,美國幾乎無人了解舊款Levi’s 或Lee牛仔褲的價值。在他們眼裡,這就是過時的牛仔褲而已。但好景不長,隨著古著生意巨大利潤的誘惑,很多年輕人湧入二手服飾市場,跑到美國“淘金”,英國和法國買家也加入其中,買走了大部分的滯銷貨。到了1990年代中期,美國的貨源所剩無幾。
因為從美國採購古著的成本變得太高,流入日本的古著牛仔褲價格也隨著水漲船高,一般年輕人再也無力購買沒人穿過的Levi’s 501。形勢所迫,日本人開始琢磨做復刻品,或者美式的復古牛仔。
1985年,古著收藏家田垣繁晴創立了品牌Studio D’artisan,生產具有戰前款式特質的高階牛仔褲,次年推出DO–1。為了揶揄Levi’s商標,DO–1的皮標上不是馬,變成了拉扯著一條牛仔褲的兩隻豬。
其中以SD101、102、103,SD01、02、03等聞名,也是重磅牛仔褲的代表之一。
1988年,Denime創立,徹底追求40~70年代的牛仔褲設計原型。14~15OZ的重磅牛仔布可以直立於地面,非常耐穿。
經典型號xx type、xx type2、10 th、15 th、20 th、66 type、s type等。
1989年,Lapine的店經理山根英彥告訴朋友辻田幹晴想做地道經典的、美國古著款式的新牛仔褲。
美國Levi’s在更新技術之後,導致牛仔褲看上去很完美,但日本人卻依然迷戀舊式牛仔褲的獨特魅力。因為老的紡紗技術在靛藍色褪去時,布料上會留存瑕疵。日本人因為浪漫、接受不完美的“侘寂”美學,反而很喜歡這種不平整的缺點。
現在,山根英彥和辻田幹晴想幹的事,就是重現不完美的復古牛仔褲。就在Lapine推出第一款復刻牛仔褲之後,山根英彥離開Lapine,在1991年成立了自己的牛仔褲品牌Evis(拿掉Levi’s的“L”而來,後來改名為Evisu)。
山根英彥生產了300條腰部寬鬆、腿部成錐形、底部下垂的牛仔褲。而且為了看似有更多選擇,他隨手在半數的褲子後口袋上手繪了白色“海鷗”弧形。沒錯,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個海鷗牛仔褲。
山根英彥想在古著基礎上創新,但辻田幹晴想做更嚴肅的牛仔褲,於是辻田幹晴也成立了自己的品牌Full Count。他開始研究自己收藏的幾百條復古Levi’s牛仔褲,逐一拆解研究每個細節、每條縫線。後來他發現,老牛仔褲的棉花纖維長得多。於是找到了辛巴維(威)棉這種長纖維棉花,投入生產後在1993年上市了第一批牛仔褲。
Full Count的主要特點就是磅數不高,但穿起來舒適感很好。
1995年,前Evisu員工辻谷健一與辻谷康二也創立了自己的品牌Warehouse,更執著於復刻古著的細節。特別是酸化版本,大片色落明顯。始終保持褲腿內側平行雙鎖鏈車線,外側開邊燙平的傳統設計,彷彿60年前那般。1001XX和1004XX都是復刻款式中的經典之作。
至此,大阪五虎發揮各自特點,開始了牛仔征程。
脫胎於美國的牛仔,日本人卻堅持採用原始的穿梭織布機、天然靛藍染料、超重的丹寧面料等美國人都自覺過時的工藝,用自己的理解和文化,通過改良,展現了新的復古單寧風采。甚至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架勢。
1994 年,Evisu衝出日本,在海外大受歡迎。大衛·貝克漢姆喜歡穿它,甚至有一條金線與18K金鈕釦的限量款。美國說唱歌手Jeezy則在《Bury Me A G》中唱道要穿著Evisu牛仔被埋葬。
日本對牛仔的認真態度也讓美國重新審視了這一時尚。美國年輕人一如當年日本人對Levi’s的迷戀一樣,開始迷戀起了牛仔,在網站上交流各種處理保養心得。
回溯美國和日本的牛仔發展歷史。美國的“西部牛仔”,代表著冒險和勇於開拓精神,他們一直向前,享受不斷創新。而日本保守內斂和細膩的文化性格,令他們更願意繼承傳統、對一件事物專一和狂熱,才有了在不完美中尋求完美的日式復古。只能說,兩者各有自己的性格和魅力。
但有一件事,日本人不會那麼認真。如果你問日本人如何照顧牛仔褲,他們會以奇怪的眼神看著你說:我們就拿去……放進洗衣機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