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無論使用#美白#、#抗衰#、還是#保溼#產品的時候,其實內心都知道這些東西要被自己面板吸收了才會有效,但是自己卻不知道怎麼對“吸收”定義?,所以只能“跟著感覺走”,也就是,所謂的吸收感,其判斷標準如下:
◆ 護膚品擦在臉上是否很快就幹或者沒什麼感覺了,就以為這些產品吸收好,而那些停留在臉上時間持久的,就總會覺得“怎麼還沒有被吸收啊”;
◆ 感覺無論什麼護膚品,應該是滲透性越強越好,特別是稍微有點點刺激感,就感覺起作用了,被深層次吸收了,自我感覺很不錯;
◆ 總感覺自身吸收好,不斷加強護膚品的用量。
不知道大家對於以上三點,大家有沒有中槍的感覺,在LONG LONG AGO以前,本人三點全佔~~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種錯覺呢,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對面板,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缺乏科普性認識!!
面板主要透過三個途徑吸收外界物質:表皮的角質層、毛囊、汗孔,其中角質層是吸收的最主要途徑,佔90%以上,且主要吸收脂溶性物質,而其它附屬器,諸如:毛囊、汗孔這些,主要吸收水溶性物質。
光從這一點看,估計很多人都要恍然大悟,以前都覺得自身的面板,應該吸收“水”才是啊,而且還常聽說#補水#、補水、補水。。。一下子,被顛覆了,我們的面板居然最容易吸收的竟然是脂溶性物質。殊不知,我們平常使用的各類護膚品當中,很多成分都是脂溶性成分,就以“補水”為例,其實所謂的補水就是去給人體面板供水系統輸送所需的功能性成分,這些成分會增強面板的持水能力,從而達到補水保溼的效果,因此,臉上水乾了就是被吸收的感覺,其實就是個錯覺,簡單點說“幹了就是幹了,是流失了,和吸收沒太大關係”,而真正與面板吸收有關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 身體部位分割槽:鼻子的兩側最容易吸收,其次上顎和下顎,最後兩側面頰,而使用護膚品時應該遵循面板薄的部位濃度相對較低,面板厚的部位濃度相對較高;
◆ 面板的水合:角質層的水合作用是影響面板吸收的主要原因,它能大大提高物質的滲透性,促進物質透皮吸收,簡單說,保溼到位,開啟毛孔;
◆ 保護面板屏障:完好的面板屏障可以很好地調節物質的經皮吸收,如果面板受損致角質層失去屏障功能,那麼外部物質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將會大幅增加,導致引起面板刺痛、過敏等症狀,因此保護面板屏障是必不可少的功課,比如:抗紫外線照射、防止過度水合、防止過度清洗、調整生活習慣、防止機械損傷等;
◆ 表皮脂質:物質透過角質層的首要通道就是含有脂質的胞間空間,是影響面板滲透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愛化妝的小夥伴應該要注意,頻繁使用卸妝油會破壞面板的脂質屏障,把對面板有益的油脂也卸除乾淨。
那咱們接著聊,為了有助於成分的吸收,護膚品是不是滲透性越強越好呢,更甚者可進入人體迴圈?
答案是:成分不同,靶點是相對的,護膚品的主要功能是將功能性成分滲透、並積聚在面板的作用靶點為最終目標的,而並不是全身。大多數護膚品功能性成分作用於表皮或真皮,並在靶向部位以一定濃度釋放、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來發揮其作用,而並不需要過度滲透,進入人體迴圈。比如:防曬劑應滯留在面板表面,如果滲透到面板裡面,不僅會失去防曬功能屬性,還會大大增加對面板傷害可能性。相反如果滲透不到位,會怎麼樣呢?如:美白、抗衰、抗氧化等成分,作用於黑色素細胞、角質形成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如果只停留在面板表面,到達不了相應的作用部位,那也沒用。換個方式理解就是:每種成分都有不同單位,且有不同的崗位。
補充提一句:那些所謂的水分被吸收後,臉上有點刺激的感覺,其實是某些成分,因為水分流失,導致其在面板內部的濃度增大,對面板造成的刺激反應而已。
最後,再來說一下,臉上的護膚品擦得越多越好麼?
通俗一點,以吃飯為例,人吃飽了,再吃就撐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的面板也是這樣,在單位時間內的攝入量是有限的,擦得再多也沒用,吸收不了。因此,我們平常在使用護膚品時候,需要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性使用,不要覺得自身吸收好,什麼都要用。而這種錯誤,常常發生在,那些急迫想在短時間內,改變面板現狀的人。所以,一定要牢記:自身的剛需是什麼,最急迫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如果都用,大機率會導致剛需成分被拒之門外,得不償失。
綜上,所謂的“被吸收的感覺”,是虛無的,我們真正需要了解的是面板的滲透與吸收,而完好的面板是影響面板滲透與吸收的主要因素,它能使護膚品的功能性成分順利到達面板指定的靶向位置,聚集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