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一、雀斑

雀斑是常見於臉部較小的黃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著斑點,為常染色體顯形遺傳,尤以夏季為重,病變的發展與日曬有關。雀斑多見於女性,兒童期就出現,往往6—7歲以後開始出現,到青春期最為明顯。到夏季的時候,日曬皮損加重,冬季減輕。皮損為淡黃色、黃褐色或褐色斑點,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主要集中在面部,尤其是雙眼到兩顴凸出的部位。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稟賦素虛,腎水不足,腎水不能榮華於面,面部火鬱於孫絡而為斑;或腠理不密,衛外不固,風邪外搏,風為陽邪,上先受之,邪蘊於面部面板而生斑。

二、特點:

1. 針尖至米粒大的褐色小斑點,因其形狀、顏色如雀卵,故名雀斑。

2. 好發於顏面、頸部、手臂等日曬部位,面部多散佈在兩頰及鼻樑。

3. 數量多少不定,各個之間互不融合。

4. 一般幼年時舊有,女性多於男性,常伴有家族史,無其它症狀。

三、參考資料:雀斑是一種發生在面部的面板損害,是影響面部美觀的最為常見的原因之一。大多數是後天發生的,也有一部分是先天發生的。但是不論先天或後天,均與遺傳因素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患雀斑的患者具有一定的體質,具有這種體質的人在外界一定因素作用下(如日曬、面板乾燥等)便會發病。

(一)辨證

  腎水不足型:多有家族史,自幼發病,斑點黯黑,壓之不褪色,互不融合,對稱分佈於鼻兩側,面色白皙或晦暗,面板粗糙。

  風邪為蘊型:斑點較小,呈黃褐色或咖啡色,壓之褪色,廣泛分佈於顏面、頸項、肩背、手背等暴露部位,日曬明顯加重。

(二)治療

1.腎水不足型:駟馬穴、下三皇、明黃、百會穴、曲池穴、血海穴

2.風邪外蘊型: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明黃穴、風池穴

二、紅血絲

由於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而導致的面部發紅是一種常見的損容性疾病。

面部毛細血管擴張分暫時性擴張和持續性擴張兩種。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症的發病原因及生理學機制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遺傳有關。暫時性毛細血管擴張可因情緒激動、辛辣之類刺激性食物、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溫度的變化、外環境不良因素的反覆刺激,內分泌影響或血管活性物質直接作用於真皮血管等多種因素引起。持續性毛細血管擴張可由暫時性毛細血管擴張反覆發作,毛細血管經常反覆充血擴張不能收縮至正常狀態而成。長期接觸日光而引起的慢性日光性皮炎,或長期接觸風沙、高溫、高寒的刺激,都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面部長期大劑量的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膏、霜,引起激素性皮炎是當前比較多見的原因。此外,婦女懷孕時體內激素水平升高,某些慢性病如肝硬化、甲亢、心臟病、動脈硬化以及卵巢、腦垂體疾病、梅毒、鉛中毒等也可引起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症。

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由於身體血熱,外感風吹日曬、毒藥侵入,邪臃於肌膚,化火上攻,傷及顏面浮絡;或由於身體陽虛,陰寒內盛,血脈執行不暢,外感風寒侵襲,瘀血阻於浮絡。

(一)辨證

熱邪傷絡型:面部面板潮紅常因內外界刺激而發,或毛細血管擴張呈鮮紅色,偶有灼熱感,口乾喜飲,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苔少。

瘀血阻絡型:病程較長,面部面板黯淡,毛細血管擴張呈紫紅色,女性月經不調,舌紫暗或有瘀斑。

(二)治療

1.熱邪傷絡型: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中白穴、下白穴、心門穴、下三皇

2.淤血阻絡型:下三皇、駟馬穴、婦科穴、明黃穴、太沖穴、三重穴

注:以上均可配新老十針

三、痤瘡

痤瘡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尋常痤瘡,即青春痘。尋常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為特徵,常伴有皮脂溢位,多發生與青春期男女。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為熱和淤,由於邪氣來源不同其病機也不盡相同,主要為肺氣不清,外受風熱,肺經風熱燻蒸於肌膚;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食物,脾胃蘊積溼熱,溼熱上蒸,外犯肌膚;素體陽盛,復感熱毒之邪,熱毒內盛,

外發肌膚;肝鬱氣滯,氣血執行不暢,鬱於肌膚。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重要為熱和瘀,由於邪氣來源不同其病機也不盡相同,主要為:肺氣不清,外受風熱,肺經風熱燻蒸於肌膚;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食物,脾胃蘊積溼熱,溼熱上蒸,外犯肌膚;素體陽盛,復感熱毒之邪,熱毒內盛,外發肌膚,肝鬱氣滯,氣血執行暢,鬱於肌膚。

二、發病機理:

1. 內分泌失調:青春期時胸性激素及代謝產物如睪酮分泌增加,其可刺激皮脂 腺分泌。孕酮也參與此作用。

注意:皮脂分泌量並非是影響痤瘡輕重的唯一因素。

2. 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導管角化過度:痤瘡患者皮脂中亞油酸含量低及遊離脂肪酸含量較使毛囊漏斗部及皮腺導管角化過度可造成栓塞,使皮脂排洩障礙。

3. 微生物作用引起炎症:痤瘡棒狀桿菌、卵圓形糠枇狍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分解皮脂產生遊離脂肪酸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及組織破壞。

4. 免疫反應參與了發病:痤瘡棒狀桿菌介導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參與了局部的炎症反應。

5. 遺傳因素也影響了臨床型別、病程長短。

6. 其它:高脂飲食、化學因素(碘、溴、鋰)可加重病情。

三、臨床表現:

1. 好發年齡:多為青年男女,男多於女。

2. 好發部位:顏面,尤其是前額、雙頰和 部,也見於上胸部、肩胛間背部等皮脂腺豐富部位,呈對稱分佈,但在鼻部及眼眶周圍通常無損害。

3. 皮疹:皮疹呈多形性。最早損害為粉刺,有白頭和黑頭。白頭粉刺:針尖至針頭大圓錐形丘疹,呈皮色或灰白色,不易擠出脂栓。黑頭粉刺:擴大的毛囊口中呈點狀黑色,可擠出脂栓。在發展過程中,粉刺可演變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及蜂窩織炎,炎症深者愈後遺留瘢痕,甚至形成瘢痕疙瘩。臨床上才常以一兩種損害為顯著,可根據皮損主要表現為:丘疹性痤瘡、膿皰性痤瘡、結節性痤瘡和囊腫性痤瘡。

4. 自覺症狀:一般不明顯。炎症顯著時可有疼痛和觸痛。

四、診斷與鑑別診斷:酒渣鼻、痤瘡型藥疹、職業性痤瘡很可能是缺鋅的結果。

五、參考資料:青春期痤瘡俗稱青春蕾或粉刺,也有人稱青春疙瘩,是青春期常見的生理現象,並不影響健康,但因影響面容美觀,往往使青少年十分苦惱,一般不需要治療,大約25歲後症狀慢慢減輕或自然痊癒,但要注意護理,以免留下瘢痕。

(一)辨證

肺熱風熱型:顏面膚色潮紅,以丘疹為主,皮疹紅熱、可有膿皰,舌尖紅、苔薄黃

脾胃溼熱型:顏面面板油膩不適,皮疹色紅,有丘皰疹或膿皰、結節、囊腫聚集,常伴有宿食不消,腕腹脹痛,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

熱毒內蘊型:顏面潮紅,皮疹以丘疹、膿皰為主,周圍紅赤,自覺區域性疼痛,膿皰破潰或吸收後可遺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凹陷性小瘢痕,常伴有口渴喜冷飲,煩熱汗出,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

氣滯血淤型:皮損以結節為主,皮疹色紫黯,結節堅硬,自覺疼痛,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呈青紫色,愈後常形成瘢痕疙瘩,病情長久不愈,心煩急躁,女性往往在月經前後加重,或伴有月經不調、痛經、舌黯或有瘀斑、苔薄黃。

(二)治療

肺經風熱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

脾胃溼熱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其門、其角、其正穴

熱毒內蘊型 雙池穴、雙海穴、雙駟馬穴、下三皇、外三關、其門、其角、其正穴、制汙穴

氣滯血淤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木穴、婦科穴、明黃穴

注:特大青春痘加外三關

(三)刺絡拔罐

大椎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胃俞穴

四、酒渣鼻

酒渣鼻是鼻部皮脂腺分泌障礙所產生的一種面板病,病程緩慢,鼻部皮損明顯而頑固,是一種嚴重影響容顏的疾病。

本病多起始於中年時期,女性發病多於男性,但病情嚴重的常是男性患者,皮損好發於顏面中部,以鼻、兩頰、眉間、下頦部多見,呈對稱分佈。發病初期皮損表現為暫時性紅斑,遇熱、進食辛辣食物、感情衝動、月經期明顯。持久不退可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如細絲狀呈樹枝狀分佈,常以鼻尖及兩側鼻翼處最為明顯,並常伴面部皮脂溢位、毛孔擴大或為皮脂所阻塞。病情繼續發展,面部成批出現自針頭至綠豆大小的痤瘡樣丘疹、膿皰甚至結節,常此起彼伏,病程緩慢。久治不愈可致鼻端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色結節狀或腫瘤狀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形成鼻贅。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血熱內蒸肺經,風邪外束;或因嗜酒、喜食肥甘厚味,助升胃火;或由肝氣抑鬱,氣滯血淤,阻滯經絡;內熱燻蒸,淤血阻滯,熱淤化毒,上燻於肺胃之孔竅,病發於鼻。

(一)辨證

血熱蘊肺型:皮損以鼻部為主,面部廣泛紅斑丘疹,膿皰,自覺瘙癢,或伴有胸悶,痰黃,咽痛,尿黃,舌紅,苔黃

胃經積熱型:皮損處發紅、油膩發亮,以口鼻周圍為主,紅斑上有丘疹,或伴有少數膿皰,口乾喜冷飲,納呆或消谷善飢,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

氣血淤滯型:病程較長,鼻尖部有固定的紫紅色斑片,毛囊口擴大,或有囊腫、丘疹、膿皰,或皮損處肥厚,隆起硬結,攢整合塊,凹凸不平,或伴有口苦咽乾,脅痛,舌黯紅或有瘀點瘀斑。

(二)治療

血熱蘊肺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豐隆穴、制汙穴、鼻炎穴、下三皇

胃經積熱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鼻炎穴、制汙穴、足三里、太沖穴、新老十針

氣血淤滯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鼻炎穴、制汙穴、太沖穴、 明黃穴

(三)刺絡拔罐

大椎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胃俞穴

五、豐胸、美乳

中醫認為乳房的部位和生理功能與胃、脾、肝、腎及衝、任等臟腑經絡密切相關。

乳房為足陽明胃經、足闕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所過之處,位屬足陰陽之分野並與手足闕陰、少陽交會於天池穴、功能上與腎精、天癸、衝任的盛衰密切相關。先天稟賦不足,腎氣不充,天癸難成;或後天脾胃失調,久病氣血虛弱;或多孕早孕,月經失調,肝腎不足,衝任受損都可導致乳房發育不良、下垂等形態缺陷。針灸治療乳房形態不良,主要是透過刺激乳房周圍自律神經(即提高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從而達到調整體內分泌狀態,維持腎精、天癸、卵巢軸的陰陽平衡;可改善肝、腎、脾、胃的功能,提高乳房組織對自身激素的敏感性,激發腺泡和導管的生長髮育,增加乳腺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的積累。從經絡學角度看,刺激有關腧穴,強化肝腎功能,疏通經絡,改善乳房的氣血執行狀況,能夠促進乳房的發育生長;調節臟腑功能,培元固本,調理衝任,能夠治療乳房鬆弛、下垂等。針灸治療不僅能美化乳房的外形,而且還會不同程度地治療和預防乳腺增生等疾病,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副作用,因此可以說是目前較為理想的美乳的方法。

(一)辨證

腎氣不足型:形體瘦小,發育遲緩,青春期後乳房小於正常或沒有發育,月經稀少或未來潮,女性特徵不明顯,身體虛弱,疲乏無力,舌淡、苔白或少苔脾胃虛弱型:形體消瘦,乳房乾癟或下垂,面色蒼白或萎黃,食少倦怠,腹脹便溏,月經量少或淋漓不盡,白帶清稀淋漓不絕,舌體胖大邊齒痕、舌質淡、苔白或苔膩。

 氣血兩虧型:乳房瘦小或鬆弛下垂,面色蒼白,唇爪無華,食慾不振,心慌氣短,月經後延,量少色淡,舌淡、苔白

衝任不調型:乳房縮小漸失彈性、鬆弛下垂,月經不調或閉經,婚後久不孕育,下腹墜脹,腰膝痠痛,虛煩乏力,精神不振,舌紅或淡紅、苔少。

(二)治療

新老十針、駟馬穴、百會穴、阿是穴、背俞夾背、下三皇

(三)按摩療法

患者仰臥位, 術者坐於患者頭前。雙手掌稍加壓力,緩慢而有節奏的在兩胸之間上端向下,並沿胸外圍呈圓形推擦,10次左右。用雙手掌面在雙側乳房上部,即鎖骨下方著力,均勻柔和地向下直推至乳房根部,在沿原路線返回,返回時用手指握住乳房,並向迴帶,20~50次。用手掌托住一側乳房下部,雙手交替沿乳房外側向上提拉20次左右,換另一乳房同法操作。再用手掌托住一側乳房下部,雙手交替沿乳房內側向上提拉20次左右,換另一乳房同法操作。點按膻中、膺窗、天池、神封、乳根、少澤、足三里、行間穴各1分鐘。雙手掌在胸兩側輕輕拍打,再用手指輕輕叩打乳房,最後雙手掌托住一側乳房下方,輕柔緩慢地向上提拉,兩側交替,每側20次左右,有乳頭內陷者,最後用雙手五指向上提拉乳頭20次左右,本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5~10天。

善治血癥和痛症的郗穴 郗穴的名稱和在人體的分佈首載於《針灸甲乙經》。郄穴是各經脈在四肢部經氣深聚的部位,“郄”與“隙”通用,是空隙、間隙的意思。大多分佈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只有胃經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十二經脈、陰陽蹻脈和陰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合為十六郄穴。這十六個郗穴是:手太陰肺經孔最穴,手厥陰心包經郄門穴,手少陰心經陰郄穴,手陽明大腸經溫溜穴,手少陽三焦經會宗穴,手太陽小腸經養老穴,足太陰脾經地機穴,足厥陰肝經中都穴,足少陰腎經水泉穴,足陽明胃經梁丘穴,足少陽膽經外丘穴,足太陽膀胱經金門穴,陰維脈築賓穴,陽維脈陽交穴,陰蹺脈交信穴,陽蹺脈跗陽穴。

郄穴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還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發生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十六郗穴在人體的分佈以及功用:

1、足太陰脾經之郄穴--地機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可治療腹痛,洩瀉,小便不利,水腫,月經不調,痛經,遺精等症。配三陰交穴治痛經;配隱白穴治崩漏。配合穴陰陵泉治療股內側痛。股內側痛多由氣虛寒凝,經脈失養,肌肉攣縮而成。其病位屬脾經所過之處,地機穴為脾經之郄穴,是本經經氣深集的部位,具有較強的解痙鎮痛,行氣活血之功,陰陵泉是脾經之合穴,脈氣最盛,使氣隨血流,氣行血行,脈道充盈,氣血流暢,經筋和緩,疼痛自止。

2、手太陰肺經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該穴具有清熱涼血之功,善治血證,主治咯血、嘔血等出血疾患。尺澤為手太陰肺經之合穴,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針刺此穴可瀉本髒之熱,故有瀉肺熱,涼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熱,咯血,咽喉腫痛等,兩者配伍使用治療陰虛火旺咯血。

3、手陽明大腸經郄穴--溫溜穴,在屈肘時,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穴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該穴可治療急性疼痛,有清熱解毒,瀉火消腫,祛瘀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腫痛,面腫等。《甲乙經》:喉痺不能言,溫溜及曲池主之。兩者還共同具有祛風溼,利關節,通經絡,止痺痛之功,用以治療上肢不遂,肘臂痛等。

4、足陽明胃經郄穴--粱丘穴,取該穴時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該穴是足陽明脈氣深聚之處,故有理氣和胃止痛之功,主治胃痛,胃腸痙攣等症。足三里是足陽明之下合穴,是治療脾胃病的首選穴,能補能瀉,能升能降,具有健脾,消積滯,和胃降逆,通腑利溼之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腹脹,胃脘當心而痛,取之三里也。本穴為機體強壯要穴,益氣養血,健脾補虛,扶正培元之功益彰。兩穴配以犢鼻,血海,陽陵泉,阿是穴,還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

5、手少陰心經郄穴--陰郄穴,位於人體的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該穴具有清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療神經衰弱,癲癇;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痺;胃出血,心絞痛,肺結核,子宮內膜炎等急症。

6、手太陽小腸經郄穴--養老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緣中。該穴具充養陽氣之功效,可主治目視不明,肩、背、肘、臂痠痛等症。配太沖穴、足三里穴可治目視不明。養老穴對治療青春痘或熬夜引起的面部小泡有特效,對眼睛疲勞也有奇效,而神門為檢查迴圈系統的重要穴道,對消除疲勞也有幫助,兩者聯合可提昇氣血,保持手腳靈活。

7、膀胱經郄穴--金門穴,位於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該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太陽主表,故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之功,主治腰痛,外踝痛,下肢痺痛等。委中則為足太陽合穴,膀胱經屬水,水性寒涼,故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有“血郄”之稱,膝為筋之府,本穴位居膝窩,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溼,止痺痛的功效。主治腰痛,半身不遂等。郄穴與合穴配合使用,祛風活絡之功更為突出。如金門配大腸腧、委中、命門治療腰痛效果頗豐。

8、腎經郗穴--承漿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該穴是連通體表體內的一個穴位,可主治口眼歪斜,唇緊,面腫,齒痛,齒衄,齦腫,流涎,口舌生瘡,暴喑不言,消渴嗜飲,小便不禁,癲癇。如配合委中穴可治衄血不止;配風府穴治頭項強痛、牙痛等症。

9、手厥陰心包經郄穴--郗門穴,位於腕橫紋上五寸。該穴善治血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主治咳血,嘔血等。曲澤歸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為心之外衛,代心行令,故有寧心安神,寬胸理氣,活血化瘀之功,主治心痛,煩躁等,此外,本穴具有通經活絡,疏利關節之功,用以治療肘臂痛,上肢顫動等。

10、三焦經郄穴--會宗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穴尺側,尺骨的橈側緣。該穴具有吸溼降濁的功效。可治療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等症。配聽會穴、耳門穴治療耳聾;配大包穴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11、膽經郄穴--外丘穴,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該穴有傳遞風氣的作用。可治療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痺,癲疾,小兒龜胸等症。如配伍腰奇、間使穴、豐隆穴、百會穴治癲癇;配環跳穴、伏兔穴、陽陵泉穴、陽交穴治下肢痿、痺、癱;配陵後、足三里穴、條口穴、陽陵泉穴治腓總神經麻痺。

12、足厥陰肝經郄穴--中都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該穴主治血證,具有清肝瀉熱,涼血之功,可治療急性肝炎、膝關節炎、子宮出血、疝氣等疾病。

13、陰蹺脈郗穴--交信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直上2寸,復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該穴有外散寒冷水溼的功效。可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洩瀉,大便難,睪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內廉痛等症狀。如配伍關元穴、三陰交穴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配太沖穴、血海穴、地機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氣;配陰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極穴治癃閉;配關元穴治陰挺等。

14、陽維脈郗穴--陽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該穴具理氣降濁之功效,主治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瘲,膝股痛,下肢痿痺諸疾。配環跳穴、秩邊穴、風市穴、伏兔穴、崑崙穴可治風溼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痺症。

15、陰維脈郗穴--築賓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該穴具散熱降溫之功效。主治癲狂、癇證、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等症。配腎俞穴、關元穴治水腫;配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配承山穴、合陽穴、陽陵泉穴治小腿痿、痺、癱;配水溝穴、百會穴治癲狂、癇證。

16、陽蹺脈郗穴--跗陽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該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有吸熱化溼之功效。主治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痺、外踝腫痛等症。

從上述十六郗穴各自的主治範圍可以看出:(1)陰經郄穴多治血證.(2)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這些功用和治療範圍前人早有備述,這裡需要探討和總結的主要是那些一學便會,人人可以掌握的“一穴治療”或“一穴救命”的郗穴和使用方法。現在很多人認為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疾病而不能治療急症,但大量的臨床例證已充分說明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對中風、休克、中暑、痧症、中毒、溺水、足轉筋、心絞痛、急性腹痛、急性腰痛等這些病症從中醫角度如何緊急救護進行過探討,祖國醫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中對急病急症的處理很多在現今科學昌明的時代仍是行之有效的法寶,不失為人人可學、人人會用、簡便易學而又簡單實用的救身之道。比如,有人突然出現休克的緊急情況時,怎麼辦?是找醫生還是打電話叫救護車?那樣都要耽誤一些時間,即使醫生來了或者救護車趕到,病人往往也就撒手西去了。如果你懂得這些簡單而實用的一穴救命的方法,用指尖掐按病人鼻唇之間的人中穴,就可使患者甦醒,再送往醫院作進一步治療不遲,此即民間所謂的[掐人中]。真正的急救,是在醫生和救護車還沒有到來前的當場施救,以贏得寶貴的時間。再比如心臟病突然發作,可馬上取心包經上的郄門穴,只要對這個穴位進行強烈刺激(強有力的按壓),往往能一穴見效,迅速緩解病情而起死回生。西醫的急救方法在家庭是做不到的,而透過中醫的簡單取穴進行急救,只要穴位選的準,按壓方法得當,則是最快速、最有效的。

祖國傳統醫學可謂是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郗穴這味“大藥”也需要不同時間、不同火候的煎熬方顯出其獨特的療效,更需要我們共同的探討。當出現急性胃疼時應立即想到梁丘穴,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壓該穴,持續2-5分鐘,往往可以立即止疼;孔最穴,這可是治療內臟出血的郗穴,使用時可用母指腹尖適度用力按壓該穴;當有尿血癥時,要馬上想到水泉穴;女子崩漏、膝關節炎、疝氣就找中都穴;急性腰痛時可隨手取來養老穴;膽囊疼痛了就快按外丘穴;凡遇心動過速、心絞痛等心胸疾患那就是郄門穴的事了,按壓的時間同前;外丘和陽交穴治療急性頭疼再好不過了;當出現頭疼、咽喉腫痛、腸鳴腹疼的時候就選溫溜穴;那麼心疼、吐血、鼻出血怎麼辦?陰郗穴在等著你呢,平時經常按壓此穴還可預防和治療心臟疾病;地機穴,可治療腹脹、腹疼,洩瀉,這個穴位按壓時間要長些,5分鐘;築賓穴,可治療噁心嘔吐;交信穴,可治療月經不調、痢疾、腸炎;承漿穴,可治療休克昏迷、口眼歪斜、齒齦腫疼。至於梁丘穴配中脘穴治療急性胃炎;孔最穴配膻中穴治療氣逆吐血等配穴治療前以論及不再贅述。

7
最新評論
  • diod是什麼牌子香水?
  • 胸針特顯高貴,讓你的穿著打扮不再老氣,進出上流社會的必備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