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金球獎,除了出了第一個華裔影后,紅毯上的造型基本沒什麼亮點,就連很多平時紅毯怎麼穿都不會錯的人,也就打扮得平平無奇。
但眼尖的人還是發現了一個小細節——辱華品牌Dolce & Gabbana,回來了。
不僅在金球獎,在隨後的格萊美,Gwen Stefani也穿上了DG。
美國第一夫人更是在Trump的國情諮文演講時也穿上了。
震驚全球的營銷醜聞,加上雙設計師道歉,才過去兩年。大家就像沒事人一樣穿這個品牌了嗎?
杜嘉班納是如何盡情作死的?說起杜嘉班納的黑歷史真的太多了,種族歧視、Body Shaming、辱罵藝人、恐同言論,樣樣有齊。
15年接受採訪時,又說反對同性戀收養兒童,Dolce侮辱這些同性戀家庭的小孩是“化學品”兒童、合成兒童,另一位創始人Gabbana表示支援。
引發眾怒,著名同性戀歌手Elton John公開呼籲抵制,罷買杜嘉班納的口號第一次喊響。
可笑的是,他們本來就是一對同性戀人,現在也有各自的同性伴侶,雙標至極。
恐同完了,種族歧視還沒完,16年又推出奴隸涼鞋,當然也被罵爆;
17年又搞出一雙“Thin & Gorgeous”休閒鞋,在大家都開始有身材自信的意識的時候,宣揚瘦才是美。
更不用說,在這之後,Gabbana把口臭這件事發揮到極致。到處辱罵明星。
賽琳娜被他用義大利語說過是醜八怪;
麥粒弟弟為DG走秀,麥粒晒圖,Gabbana又說再也不合作了;
最惡毒的還是在宇博Chiara Farragni結婚的時候,在別人婚紗照底下說“Cheap”;
被說cheap的還有卡戴珊一家,全家穿DG,全家被罵cheap。
可最讓人震驚的還是要數18年上海大秀前的鬧劇,品牌post出極具種族歧視,又有性暗示的三段廣告。
被網友指出有問題之後,Gabbana竟然直接辱罵中國。
大家也終於忍不住了,模特紛紛罷走,明星紛紛罷看,上海大秀直接被文旅部取消。
福斯的厭惡之情終於爆發,國人紛紛Post出棄用DG產品的視訊,國內購物平臺全面下架。
一時間,本來是DG最大的消費群體之一的中國,貢獻銷售額接近0。
但大家以為DG會更換設計師或者作出重大調整的時候,他們只是換了一個明星和VIP關係主管。
此舉,竟然讓這個品牌“回魂”了?
明星沒有喜好,品牌沒有敵人。當初事件爆發,無論國內外,DG生意都跌到了冰點,無論是華人明星,還是歐美明星都對其或多或少的抵制。
結果才過了幾個月,品牌就開始公關歐美明星。
被Gabbana罵過的卡戴珊首當其衝發了品牌公關文,結果又被網友罵到刪帖。
不過三個月之後,她又再次發帖感謝DG,而這次,她沒有刪掉,也沒那麼多人再群起而攻之。
畢竟這三個月裡,Katy Perry穿著DG去了美偶;
英國版芭莎的Ashley Graham封面穿它;
阿拉伯版芭莎的卡戴珊老青幼(Kris, Kylie, Stormi)封面也穿它。
不要說中國人是金魚記憶,這件事上中國人從一而終,反而是秉持著政治正確的歐美人患上了失憶症。
曾經罵過DG的造型師,把DG再次推薦給客戶;
被調侃、被罵到刪公關文的卡戴珊也不再低調;
甚至英國皇妃凱特竟然也再次穿上了DG。
在明星效應之下,預期失去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的DG,卻在19年3月財報上還錄得增長。
可見,再爛的品牌營銷也會有爛受眾。
明星曾經義正言辭,但在強公關手腕和公關費給足的情況下,一切只是一場交易,並沒有喜好。畢竟不是每個明星都是蕾哈娜,說不就不。
然而,名人效應不會永遠有效,而歐美消費者也不全是傻子。
營銷為大,設計是真醜。撇開垃圾營銷,看看設計,也誇不出花兒來,畢竟這個牌子已經連續不知道多少年都只做差不多款式風格的設計了。
不滅的西西里島鮮豔大花印花,永遠的超模團閉場,說醜吧,也還是挺養眼。就是這一年又一年的,沒有任何變化,人們也早就厭倦了。
這個的大花根本不適合大部分中國人,誰都不想穿著所謂大牌,一朝回到村口翠花穿新衣的感覺,也不願被當做暴發戶。
放在國外,雖然品牌去年錄得增長,但DG營銷惡名昭彰,提起品牌名字,歐洲人都一臉嫌棄。
大家也是真的覺得設Boring,市場上每天新晉品牌這麼多,而且都是用心設計,細心宣傳的,為什麼要選擇貴而口碑差的DG呢?
即便要選擇大牌,也有很多既尊重各個人種,又支援多樣化審美,還大力搞環保的奢侈品。
短期內靠名人效應賺回一點錢,但主理人口沫無遮攔,再惹事也是遲早。
何況早已江郎才盡——
Dolce & Gabbana, Thank you,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