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空,帶女兒去逛街,原計劃買粉底口紅。時間充裕,就到女裝區轉了轉,沒有啥目的性,能不能買到看緣分。
市中心曾經最繁華的商場,現在也看不到多少人。好在比單位附近的那個要好一些,至少鋪面還是滿的,各個品牌都還在。
上樓進了一家穿過很多年的牌子,感覺今年的衣服都不是很適合,轉了轉,隨便試了幾件,沒有特別喜歡的。
剛開始試衣服,幾個店員開始了,一個主攻我女兒,不斷的誇,身材好,品味好,搭配好。
一個對我說,姐,你是不是買過我家的衣服,看你特別眼熟。我斷斷續續買這家的衣服已經快20年了。這些年因為體型變化,職業和年齡的問題,買的越來越少,偶爾能遇到一兩件合適的。這家店更是有三四年沒來過了,應該是沒見過的。 然後就開始推薦,拿了不下十件衣服。經不住三四個人圍攻,我試了有兩三件吧。都有幾個人誇怎麼合適,怎麼好看,別人穿不出你這感覺。明明鏡子裡看起來像個水桶,也是這樣的說辭。聽得我一頭冷汗。趕快換衣服,說再看看再看看。拉著女兒落荒而逃。
接著走到另外一家,以前沒買過的牌子。看到模特身上的一件風衣挺特別,於是進去。店員取了風衣,又推薦幾件衣服。我們感覺風格還算適合,就沒有拒絕,先試試。大概是我比較好說話,然後店員就開始不斷的找,不斷的拿出來,所有的店員都是,姐,這件你一定要試試。有的我一看就覺得不是我的菜,仍然一定要試,怎麼怎麼好,不得不說太會說話了。
然後同樣的一幕又出現,每件都誇。然後專人負責誇我女兒,會搭配,身材好。甚至誇她面板好,白,實際上她是個黑妞,因為早上去醫院看病,就畫了個眉毛,還沒塗粉底。感覺各家店員都是一個老師培訓出來的,我要有這口才和情商,不知道一輩子要少走多少彎路。
試了幾件算下來一件風衣,一件襯衫和一條裙子,7000左右。說實話,我是感覺有點貴,而且剛商場就轉了兩家,想著再多看看。而且在這裡也不方便跟女兒商量,想聽她說說我穿著到底怎麼樣,已經被各種真真假假的誇獎,吹的沒有辨別能力了。
一聽我要再看,店員臉色立刻變了,剛上的新款,變成了我們這隻有一件,說不定等一下就賣掉了。也不貴,才多少多少錢,你就拿上吧。好像再轉一會兒,店裡的貨就能賣空。
離開後,我倆一致決定不逛了,實在受不了這種熱情,也不想衝動購物。畢竟是大幾千的衣服,回去思考三天,如果確實還是喜歡這幾件,直接來買,就不試了。
憑心而論,我能理解實體店生意不好做,店員有緊迫感,但是在每一家店裡看衣服的時候,都有一人離得很近的跟隨,基本是轉過身就能臉碰臉的距離。我是個不喜歡和人距離太近的人,這樣的跟隨,讓我覺得十分不舒服。人和人之間親密要有間,熱情要有度,缺乏界限感的熱情只會讓人想遠遠躲開,沒有了購物的慾望。制式化和言不由衷的吹捧,又讓人覺得很不真誠,更不要說實體店不真實的鏡子,讓人根本看不到服裝真實的樣子。
且店員那種每件衣服都是隻有多少錢,我家的東西多麼高貴的態度,讓人很想問一句,僅僅多少錢的東西,您一個月能買幾件。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優越感。
年紀大了,收入尚可,經濟上壓力不大,有時候很願意去實體店買東西,覺得貴一點也沒關係。現實是,價格虛高到讓人難以接受,還要自恃身份,一但你不想買,立刻變臉,她剛剛為你服務了,你不賣買就是大惡不赦,是個窮鬼葛朗臺。
這樣也就真不能怪消費者不買賬,也不能把實體經濟蕭條的責任都推到淘寶上。在網上上買十件衣服,總是能有那麼幾件滿意的吧,不滿意可以退掉,價格上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實體店出門誰還會認你。
好吧,最終的原因大概還是因為自己的收入不夠高,只好一邊努力工作,一邊不斷修煉自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