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日常搭配中,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明明衣服搭配得很好,但總是感覺缺點什麼,那可能是你忽略了配飾的重要性,配飾在整體穿搭中佔比很小,大多數人都懶得在配飾上多花心思,但一件合適的配飾會讓你的穿搭從90分一躍到99分。
我們常見的配飾主要有圍巾、包包、絲巾、耳飾等,今天我就向大家分享一下帽子、包包、飾品這三類高階百搭的配飾,讓你的穿搭更加吸睛。
一、帽子
帽子是十分實用的一個配飾,既可以防止吹亂頭髮還可以凹造型,而帽子的款式多樣,大家要根據臉型和髮型進行選款和搭配才會更好看。
a.貝雷帽
特點:線條流暢、復古、帥氣
適用人群:圓臉、方臉
貝雷帽內側帶有抽繩,可以根據頭圍自行調整大小,圓臉和臉部肉多的女性建議將貝雷帽的一側下拉,進行側戴,這樣可以修飾臉型,顯臉小。此外,披髮的集美不要把兩側的頭髮全部別到耳後,留幾縷頭髮遮擋臉部,會顯臉更小。
秋冬常戴毛呢材質的貝雷帽,更加擋風暖和,搭配同材質的大衣,更加溫婉氣質,除了毛呢材質的貝雷帽,皮質的貝雷帽也很值得入手,搭配皮衣非常帥氣。在顏色的選擇上,除了百搭的黑色、杏色和灰色之外,可以嘗試與外套或內搭同色的貝雷帽,進行色彩上的呼應。
b.漁夫帽
特點:大帽簷、材質軟糯、休閒
適用人群:圓臉、心形臉
漁夫帽邊緣窄、帽型小、蓋深,帽簷寬大,在春夏戴有很好的遮陽效果,在秋冬戴洋氣保暖。今年秋冬十分流行毛絨絨的漁夫帽,材質與羊羔毛外套類似,戴起來十分俏皮減齡。
短頭髮的女性建議戴帽簷相對較小的漁夫帽,不會將整個臉都遮住,而臉部輪廓硬朗的女性可以選擇帽簷較寬的款式,戴的時候,將帽子下壓,圓圓的大帽簷可以減少面部的稜角感。
c.毛線帽
特點:厚實、帽頂高、可愛、活潑
適用人群:鵝蛋臉
毛線帽是秋冬最為常見的一款帽子,針織的材質保暖性更好,搭配棉服、羽絨服,活潑可愛。毛線帽的帽型類似三角型,帽型小,具有鬆緊,戴上緊貼頭部,不適合圓臉和肉多的女性,會顯得臉部更加圓潤。
秋冬建議選擇深色的毛線帽,更容易搭配衣服,如果想要嘗試亮色的話,建議選擇飽和度較高的顏色,如酒紅色、寶藍色等,會襯得膚色更白。
二、包包1.形狀
按輪廓來分,包包主要為方形包和圓形包,包的形狀要與身材形成互補,身材窈窕的女性適合方形包,方形包稜角分明、線條流暢,可以凸顯身材曲線,而圓形包輪廓圓潤,線條柔和,偏可愛風,身材上下一般寬的H型身材適合圓形包,可以增強身材曲線。
2.顏色
秋冬適合黑色、棕色等深色系的包包,沉穩大氣,符合秋冬的氣質,而春夏適合色調清新的亮色,整體更加清爽乾淨,此外,在顏色的選擇上,包包的顏色應與外套或下裝的顏色相配,全身色彩不超過三種,整體搭配更加完整和諧。
3.材質
牛津布的包包材質耐磨,不易破損,外出旅遊必備,而真皮的包包材質柔軟,摸起來手感好,富有質感,適合在正式場合鎮場子,與真皮的包包相比,皮革材質的包包更為常見,平價百搭,但容易出現劃痕,平時要注意護理。
三、飾品1.耳飾
挑選耳飾時要結合臉型來選擇,圓臉的女性應該避免圓形的大耳圈,防止更顯臉圓潤,應選擇細長的耳墜,減小橫向寬度,修飾臉型。此外,一些細小的耳釘也很適合圓臉的女性。
方臉的女性可以選擇直線條的耳飾或者偏橢圓形等線條柔和的耳飾,可以修飾臉型,使得面部輪廓更加柔和。鵝蛋臉不適合細小的耳釘,建議選擇圓形或方形的耳圈,會讓面部更顯飽滿。
圓潤的珍珠耳飾,具有光澤感,搭配起來顯貴氣,適合中年女性,可以展現中年女性的優雅,金銀耳飾更顯年輕,但應選擇輕盈一些的款式,不顯土氣,而時下非常流行的毛球耳飾,看起來更加俏皮可愛,搭配厚外套,非常適合秋冬。
耳飾的顏色與身上其他一種單品的顏色類似,才不顯突兀,如果全身的搭配偏深色,搭配亮色的耳飾有利於打破沉悶感,增加亮點,如果身上戴的首飾較多,從風格和材質方面也要形成對應,這樣搭配起來會更加自然。
2.項鍊
大多數人對項鍊的認知還停留在好看這一層面,但將項鍊與服飾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項鍊的修飾作用。穿高領衣服時,配上一套項鍊可以修飾頸部曲線,V領衣服搭配項鍊,可以彌補脖頸處的空白,使得穿搭更加完整。
脖子短的女性適合Y字形的項鍊,可以延長視線,顯得頸部更修長,如果想要層次感更強,可以疊搭兩到三條項鍊,但要注意每一條項鍊都應選擇細長的款式,減少累贅感。
無論選何種飾品,在搭配上都要以衣服為主,飾品為輔,要分清主次,如果主次模糊不清,整體搭配就會混亂,顯得非常廉價。
飾品的選擇也要與衣服的風格相搭,才會更顯高階氣質,極簡風的穿搭在飾品的選擇上也應以簡約大方款為主,減少飾品的數量,從質感上做突破。當穿衣風格為甜美溫柔風時,搭配圓潤的耳圈或戴墜子的項鍊會更加活潑可愛。
配飾雖小,但想要搭配得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考慮款式是否好看,還要考慮是否與衣服的顏色和風格相搭,顏色的選擇是否襯膚色等等,看了今天的分享,大家是否眼前一亮,迫不及待的想去選幾款配飾為自己的穿搭增添色彩呢?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