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會讓人上癮這個說法毫不誇張,用慣香水的人會覺得香水就是個人氣質的體現,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用對香水是提升個人魅力的有力武器。它就像一件“隱形的衣服”,營造整個人“氣場”的一部分。
香水的英文“Perfume”源自於拉丁文“Parfumare”,意思是“穿透煙霧”。香水最早是用來祭拜神靈的,神聖而不可侵犯,故而普通人是不可以使用的。即便是在現代,宗教信仰中焚香依然是一項重要儀式,通天煙霧仍被認為是與神靈溝通的一種方式。
早在公元前1500年,因為人體汗液因細菌而產生體臭,古埃及時期人們並不能詳細了解到這其中緣由,試圖用各種香料來掩蓋異味。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七世就已經開始用15種不同氣味的香水洗澡了,形成濃烈襲人的“香氣場”。在她的時代,在公共場所不塗香水是違法的。而且當他們死後,人們會將他們的屍體做成木乃伊,並用沒藥,肉桂製成的香料將他們包裹。在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也只有地位顯赫的人死後才有資格用香水來裝點他們的陵墓。最早使用香水瓶的是埃及人,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埃及人發明了玻璃瓶和香水瓶,也就是說,埃及人發明玻璃瓶最早的用途就是用來裝香水的,真是浪漫又有詩意。
但歐洲香水業的第一步實際上是從16世紀開始邁出的,那時的凱瑟琳·德·梅迪茜從義大利來到巴黎,將要和法國國王結婚,憑藉著自己的高貴身份,她把香水變成了巴黎城中的時髦物品,那時候所有人都鍾情於用灑香水的皮革來做手套。這個法國城市也因香水貿易而繁榮起來,並且適時的發展出了它的香水工業,成為了香水之都。
電影瑪戈皇后中的凱瑟琳·德·梅迪茜
17世紀,路易十四時代是法國香水與香料產業的巔峰期,這個時代的巴黎設施非常落後,沒有上下水道的設施,人們也沒有沐浴的習慣,而庭院的角落通常就是方便的場所,貴婦也用香水來掩蓋身上的氣味。根據當時的說法,洗澡是一種療病手段,如果沒有醫生的吩咐,即使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紳士、淑女也決不輕易洗澡。因此,宮廷裡上上下下趨之若鶩,人們不僅用香水 ,與香相關的任何形式,香薰、香囊、香扇等等層出不窮。使香的使用牢牢地與社會地位捆綁在一起,成為法國精緻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並對歐洲其他國家產生重大影響。路易十四對於藝術文化有其精到的研究,對於香氣的品味也一樣,經常親自與御用調香師探討鑽研,甚至參與制香過程。手工匠人調香師由此產生,一名正式的調香師至少要有四年的學習實驗,並且有三名陪同。
電影《香水》男主正在向調香師學習制香科技
到了18世紀,移居德國科隆的義大利人法理那,他所製造的“科隆之水”(古龍水)一時席捲了整個歐洲,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相傳拿破崙在征戰期間他一天用香數量驚人,平時能用掉 5 公斤古龍水,當然不止用來噴,還會用來洗澡,甚至是與糖混合進行飲用。
古埃及君王用香水來浸泡自己的戰船;路易十五將皇宮搞成香氣四溢的“香水之宮”。這些都不足以表明香水的普及性,但這種消費將香水推向了它的反面。香水第一次真正造福全人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戰爭的關係,女性人口高於男性人口,於是有了很大市場,隨即而來的是生產技術的提高,更好更便宜的香水開始出現,嬌蘭、香奈爾、迪奧、聖羅蘭這些設計師將香水引入時裝界,奠定了香水今日的地位。
香水在國外很早便受到歡迎,而在中國呢?早在數千年前,巫師們就開始通過焚香來與上天交流。而後香文化逐漸在王公貴族中流行,到了宋元時期,尋常百姓人家也會薰香。古人們喜薰香,是因為他們對不同的香味充滿著熱情和好奇,所以他們也會研究不同氣味的花草。
事實上,香水並不是近現代才從國外傳入國內的。早在公元十世紀前後,一些阿拉伯的科學家研究將蒸餾技術完善,然後把用玫瑰花蒸餾出來的“有香氣的水”傳遞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在此時,薔薇露通過絲綢之路進入到了我們中國,到了宋代薔薇露已成為了中國穩定的進口商品,不過因為屬於非常昂貴的進口貨物,只有貴族才會使用。後來因蒸餾技術的部分傳入國內,一些廣東的商人便想自制花露以降低成本,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薔薇花,他們便用茉莉或者桂花等香氣濃郁的花製作成薔薇露。唐宋時期,人們習慣用將花露水灑在衣服上。南唐詩人張泌就在他的詩《妝樓記·薔薇水》裡記載道:“ 周顯德,五年,昆明國,獻薔薇水十五瓶,雲得自西域,以灑衣,衣敝而香不滅。”
在明清時,貴族女性間開始流行用薔薇水擦身,尤其在洗澡之後,宮廷的嬪妃們也會擦拭身體使得身上留下芳香。而“花露”一詞,也是到了明朝後期才有的。當時市面上大多的薔薇露都是仿造品,而非從國外進口回來的正版“薔薇露”,所以商人們也稱其為花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