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澳洲夏日假期的結束,人們也要重返辦公室了。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這也意味著接近一年的封城居家工作生活即將告一段落。據一些分析人士預測,這可能標誌著我們為追求成功而採取的著裝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較長期的轉變。
在澳大利亞歷史上,人們也已經不是第一次在經歷了從動盪時期迴歸“正常”生活後,開始呼籲更舒適的穿著方式。而西裝作為一個多世紀以來較為典型的男士商務著裝,一直是這些爭論的核心。
我們的著裝既體現我們的職業,也影響著我們的工作方式——藍色或白色的領子,汗衫或西裝。西裝的歷史也與男性們的氣質、階級、現代性和時尚消費等觀念息息相關。
那麼,現在是時候把西裝換成更休閒的服裝了嗎?
商務西裝的誕生19世紀70年代左右,青年男士不再穿著大禮帽加長袍(下襬剪裁到膝蓋位置)的正式職業裝,而是開始穿著“商務時裝”:即剪裁合身的夾克、長褲,有時還有花紋馬甲搭配白襯衫。此外,時髦的領帶和圓頂禮帽還會讓整個造型更加完整。
1900 年左右,一群銀行經理、農牧業產品經紀人穿著適合工作但是不適合天氣的工作服。(昆士蘭州立圖書館)
到了世紀之交,人們開始穿著用同一塊深色毛料裁剪而成的三件套西裝上班。這種西裝被稱為“商務西裝”。它們與我們如今看到的商務人士著裝非常相似,儘管當代人的西裝已經不再搭配硬挺可拆卸的領子或錶鏈。
隨著商務西裝在澳洲各地被作為一種都市便服在辦公室職員中普及,男性工人的裝束也變得越來越實用。那些在太陽底下工作或需要經常活動的工人們會只穿襯衫,然後把袖子捲起來,或者只穿一件汗衫。
在辦公室或商店工作的女性則會穿上輕薄的襯衫,搭配深色長裙——女性們工作著裝的精彩變遷史其實很值得專門寫一篇文章。
相比之下,許多男士感嘆,西裝配領帶又熱又悶,尤其是在澳大利亞的夏季。
1954年在Collins St附近的上班族。(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
重新思考男士服裝從 20 世紀初開始,關乎男士“著裝改革”的呼聲逐漸開始出現。著裝改革運動在當時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也不侷限於澳大利亞,當然也不侷限於男裝。
但是,戰爭成為了這場改革的催化劑。在當時,相對於保守、厚重的西裝和緊束的衣領,改革者們更注重健康和衛生的著裝。男裝的美感也受到了質疑,被形容為單調、樸素和暗淡。
但是城裡的男士們對此仍然猶豫不定。不穿夾克、不打領帶當然更舒服,但與當時的著裝要求相比卻顯得不夠專業。正如1922 年末的一位年輕的城市工人所說,這會讓一個男人看起來“好像要去野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圍繞服裝改革的討論熱度不減。當時的服裝業面臨著物資短缺的問題,同時還需要解決高溫著裝的問題。1943 年,那些發給回國軍人的“便服西裝”(Civvy suits)變得供不應求。儘管這些西裝因廉價的外形和劣質的做工遭到不少嘲諷和鄙視,但羊毛工廠的產能已經達到極限,裁縫們也在努力滿足需求。
針對這一緊缺情況,一些人建議男士們可以穿運動裝重返辦公室——在經歷了多年的戰爭和經濟緊縮後,男士們值得擁有更舒適的著裝方式。這一運動著裝形式是用分開售賣的夾克和長褲組合不同顏色搭配而成,或者搭配羊毛開衫和針織套衫。
1947年為Pix雜誌拍攝的服裝就是這樣的例子。
照片上,兩個年輕男子穿著開領襯衫和寬鬆或狩獵風格的夾克,在悉尼馬丁廣場上悠閒地散著步。照片的標題寫道,他們看起來“涼爽、整潔、舒適”,不像穿著西裝的“保守”男士那樣“酷暑難耐”。
雖然許多辦公室職員仍然身著正裝,但這也為向更休閒的著裝轉變奠定了基礎,並將在未來幾十年裡引起共鳴。
疫情後的辦公室著裝封城再次改變了我們的著裝,大家嘗試在家工作時穿著更舒適的新式服裝組合,它們還有著各種各樣的標籤:“邋遢時尚”(slob chic)、“封城期造型”(lockdown look)等,並以奇裝異服日來增添趣味性。
有人預測,今年我們對休閒裝的偏好將在辦公室著裝規範中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進而向類似於週五休閒裝(casual Fridays)的著裝轉變。
雖然運動服目前還不太可能取代西裝,但更寬鬆的款式、更自由的剪裁和更輕薄的面料這一趨勢,已經是沿著一個世紀前服裝改革者建議的道路邁出的又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