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是因為戴領帶勒脖子嗎?非也。近日,紐西蘭毛利人國會議員拉威裡·懷蒂蒂(Rawiri Waititi),拒絕在議會大廳戴領帶,並且聲稱,領帶是一條殖民地的枷鎖。可見,在領帶這根普普通通的布條的背後,還隱藏著不少的不為人知的東西呢。
球星貝克漢姆的正裝照
大家都知道,領帶(Necktie)是一種圍繞頸部的長長的飾物,一般系在襯衣衣領之下。領帶是西方男士正裝的一部分。現在,俺們中國人,也時常戴領帶。不過,領帶是怎麼來的?對此問題,也許,大家就不甚了了了。
領帶的由來男士用布料或者皮毛遮住頸部古已有之。一方面,作為男士的頸部裝飾物,可以彰顯其地位和財富;另一方面,也有擦汗或者保暖等等的實用價值。 現代的領帶是由領巾(Cravat)發展而來的。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喜歡戴領巾
領帶的歷史至少有400年以上。但現代頸部飾物領帶可以追溯到路易十四時代。大約在1660年代,法國人發現那些克羅埃西亞僱傭軍的頸部戴有領巾,看起來很是精神,就紛紛模仿起來,之後,逐漸形成了風尚。所以,今日的克羅埃西亞還設有領帶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克羅埃西亞領巾的樣子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領帶這個原本普通的布條跨過了千山萬水,風靡了全世界。我們常說西風東漸,除了學習所謂的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之外,當然,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就見識到領帶了。 世居在南太平洋島國上的毛利人的情況,也同我們的情況類似,他們是從英國殖民者的身上看到領帶的。
紐西蘭是如何變成殖民地的?紐西蘭偏居大洋深處,本是土著毛利人的家園。最先發現紐西蘭的歐洲探險家是荷蘭船長亞伯·塔斯曼,大致時間為1642年12月13日。接著,1769年10月,先前發現澳洲大陸的庫克船長(詹姆斯·庫克)在紐西蘭登陸。也正是庫克,把這片島嶼命名為紐西蘭。
毛利人與庫克探險隊交易
19世紀初期,歐洲殖民者多次造訪紐西蘭。他們建造了數量眾多的貿易點,尤其是在紐西蘭的北島。1839年,英王批准設立的紐西蘭公司(類似於東印度公司)宣佈購買大量土地並在紐西蘭建立了殖民地。
紐西蘭的美麗風光
1839年登陸紐西蘭的威廉·霍普森船長,多方遊說毛利人(成百個部落)割讓主權給予英國王室。1840年2月6日,霍布森與大約四十個毛利酋長簽訂了《懷唐伊條約》。該條約明確規定,英國王室擁有紐西蘭的主權。
毛利人的傳統服飾是怎樣的?在毛利人的傳統服飾當中,肯定沒有什麼領帶。不過,他們的頸部也戴有飾物,比如魚骨項鍊之類的東西。特別是,毛利人更喜歡戴一塊普納姆(Pounamu是紐西蘭特有的綠寶石)作為裝飾。
毛利人佩戴普納姆的情形
普納姆是紐西蘭特有的綠寶石,毛利人覺得普納姆具有某種魔力,所以,人們把普納姆做成項鍊、耳墜甚至工具等等。
為了傳承本民族的文化,毛利人儲存了他們的古老舞蹈和宗教儀式,也十分珍視他們的普納姆文化。因為他們覺得,這象徵著他們的文化之根。
毛利人的土風舞
為什麼要堅守自己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因為堅守文化的多元化,就是對於文化殖民的最好的反擊。近期,在紐西蘭議會開會期間,毛利人議員拉威裡·懷蒂蒂因拒絕在會議廳裡戴領帶而被警告,並且被驅逐出眾議院。此一突發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
領帶象徵著殖民地的枷鎖
這次已經不是懷蒂蒂因為不戴領帶而被趕出議會的第一次了。多年以來,他堅持用普納姆代替領帶,他認為,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理念不容踐踏。
懷蒂蒂戴著普納姆與女性毛利人議員合影
好訊息傳來了。今年2月,紐西蘭議會決定修改議事規程,允許各個族裔的議員著本民族的盛裝出席會議。這一成果,標誌著文化多元化的勝利。只不過,在西方文化霸權的陰影之下,這個微小的勝利來得有點太遲了。
一點感悟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倘若是無根之木、浮水之萍,那麼,又如何能夠長久生存下去呢?
敦煌樂舞
如何學習外來的先進文化和理念,又如何保留或者剔除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或者糟粕,也是擺在我們民族面前的重大課題。比如,仁義禮智信還要不要?跪拜之風應不應該被遏制呢?
我看,總的原則應該是兼收幷蓄、與時俱進。在堅持民族文化應該保留、民族尊嚴不容踐踏的理念的同時,絕不能抱著唯我獨尊的保守的心態去看待外面的世界。因為,這方面的教訓已經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