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乃東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城區約二公里,有西藏第一座佛堂—昌珠寺。
公元七世紀中葉,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全境,他依照文成公主五行算圖測算,在雅礱溝腹地修建了昌珠寺。
到昌珠來的信徒和遊客,多半是來瞻仰它的鎮寺之寶的—一幅製作於元末明初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時期的珍珠唐卡。
唐卡是西藏一種特殊的繪畫品種,圖像繪製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緞帶鑲邊,既便於懸掛,又可旅行攜帶。唐卡繪製的內容大都是佛祖菩薩、大德高僧和佛教故事,一直是寺院供奉的珍品,並受到佛教信徒和廣大群眾的喜愛。
昌珠寺的這幅唐卡更非同尋常,它不是將線條和色彩塗抹在絲綢布料上,而是用珍珠和彩色寶石嵌鑲而成的,製作於公元14世紀,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這幅用珍珠串起成線條繪出的”觀世音菩薩憩息圖”(堅期木厄額松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時期,由當時的乃東王的王后出資製成的。
整幅唐卡長2米,寬1.2米,鑲嵌珍珠共計29026顆,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綠松石0.91兩(計185粒),黃金15.5克,珊瑚4.1兩(計1997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並非本地產出的珍珠寶石是如何來到這裡,又是怎樣編織成這幅唐卡的原因至今不詳,而其能夠保存千年也就更是讓人驚奇。
後來,這幅珍珠唐卡在戰亂中不知去向。”文革”期間,紅衛兵在昌珠寺意外地把這幅珍珠唐卡給翻弄了出來,轟動了整個西藏。
如今,這件珍珠唐卡被僧眾們視為珍寶中的珍寶,有如大昭寺的等身佛一樣,接受著無數信徒們的朝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