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漢書》

服妖的說法自漢朝已有,那什麼是服妖呢?“服妖”就是指追求奇裝異服的人。

明朝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服飾制度,嚴格規定了各個等級的服飾穿著,不可僭越。

但到了明朝中晚期,“服妖”之風盛行,人們在服飾上追求新奇,甚至男女混裝,穿著也不再嚴格遵守等級制度。

“服妖”之風的興起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明朝政府的腐敗衰落分不開,當然其中也缺少不了焦點的引領作用。

一、服妖之風

1、服飾風格多變

自明朝成化年間開始,明朝人民的著裝風格一改開國之初的簡樸單調,開始追求新潮奇異。

開國之初,明朝的服飾風格十多年才變化一次,但是之後,服飾風格一歲三變,流行面料、流行色彩等更是常變常新。

對於面料,一開始人們喜歡宋錦,不長時間之後,人們就棄宋錦轉而開始喜歡唐漢錦、晉錦,但不久之後,他們就又熱衷於千鍾粟、倭錦、芙蓉錦了。

其後,又漸漸流行輕薄面料,明末的杭州人蔣昆醜,他注意到人們不喜歡質色厚重的面料,於是為了迎合當時浮華的時尚風氣,自創了皓紗。

皓紗輕薄如紙,其上綴以花團、疏朵,並迅速名動京城,人們一時競相搶購。西洋布也曾名噪一時,西洋布的流行得益於明末名妓董小宛的親自售賣。

傳說,董小宛與冒襄結為夫妻後,冒襄為董小宛做了一件輕衫,用退紅為裡。

董小宛穿上之後,站在迎風處,飄若仙子,而這件輕衫就是用西洋布所做,於是又掀起了西洋布的風潮。

人們喜歡的顏色也是一歲多變,當時人們更為崇尚同一色系中的淺色,流行色彩有水紅、水綠、豆綠、藍色綠、天藍、玉色、月色、淺碧色等20餘種。

男子服飾胡服、陽明衣、十八學士衣、二十四節氣衣輪番變換,男子所戴冠巾更是有十餘種——漢巾、純陽巾、玉臺巾、逍遙巾等。

巾上時常會綴以玉結子、玉花瓶,側面再綴上兩個大玉環,不同款式的冠巾的材質、顏色更是千差萬別,其材質有帽羅、緯羅、漆紗、馬尾紗、龍鱗紗等等。

顏色亦有天青、天藍等色,鞋履款式又有云履、素履、方頭、短臉、毬鞋、羅漢靸、僧鞋等等,鞋跟樣式也有多種,顏色亦是紅、紫、黃、綠等等皆有。

顧起元慨嘆:“嗟乎!使志五行者,而有徵於服妖也。折上之巾,露卯之屐,動關休咎,今之巾履,將何如哉!”

2、男女混裝

有一首吳下歌謠說:“蘇州三件好新聞:男兒著條紅圍領,女兒倒要包網巾,貧兒打扮富兒形。”

這就是明末時男女混裝的真實寫照,女子戴男冠,男子穿女裙,在古代一些人眼中,這是不祥之兆,但這並阻止不了男女混裝成為當時的風潮。

當時,有一位名叫李樂的閒居官員,閒來無事,進城遊玩,突然發現滿城的秀才都裝扮如同女子,身穿大紅大紫的豔麗衣服,紅絲束髮,臉上抹著白粉,塗著紅嘴唇,兩頰點著胭脂。

這位老先生有感而發,賦詩一首:“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

3、僭越禮制規定

明朝新中國成立之初,不同階級不同等級的人、官員的服飾都是有明確規定的。

洪武年間,對不同等級女子的服裝首飾規定嚴格,翡翠珠冠、龍鳳服飾只有皇后和王妃才能穿戴,四品以上的命婦才能戴金件,五品以下只能用抹金銀飾件。

對於衣服,五品以上才可用芝絲綾羅,六品以下只能用綾羅緞絹。

並且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子只能穿黑色、紫色、桃花色和其他淺淡的顏色,大紅、青色、黃色等都是不能用的。

但是萬曆之後,小康之家的女子甚至大戶人家的婢女都可以穿大紅色的衣服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戴金飾品,甚至教坊司樂工這類在古代屬於賤籍的人也可以效仿士大夫在衣服上繡獸首。

要知道,本來獸紋是官員士大夫才可用的,比如仙鶴是文官一品才能用的。

更甚至在嘉靖末年,普通老百姓的衣服上都可以繡龍紋,在古代,龍代表帝王,等閒人家不可使用,明朝末年對原本的服飾禮制的僭越由此可見一斑。

4、髮髻式樣多變,假髻盛行

當時的婦女髮髻有尖頂髻、鵝膽心髻、墮馬髻、牡丹頭等等,其上一般會有珠翠、垂絡做點綴。

但是很多髮髻樣式對髮量有要求,於是,為了追求美麗,假髻大行其道。

“東家女兒發委地,辛苦朝朝理高髻。西家女兒發及肩,買裝假髻亦峨然。金釵寶鈿圍珠翠,眼底何人辨真偽。夭桃窗下來春風,假髻美人歸上公。”

假髻其實就是假髮,假髻其實並不是明朝末期才有的,早在漢、晉之時就有了假髻,只是稱呼略有不同而已。

假髻一般用鐵絲製成圜,外面用頭髮編織,它的高度一般是髻的一半,用的時候直接罩在髻上,再用簪子固定就可以了。

5、追求華美

明朝初期,人們衣著簡樸,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是一襲布衣,士子穿素色,普通市井小民穿緇色。

富庶一些的人家會穿薄縑製成的衣服,但是也只在重要場合才會穿。

明朝中晚期,風氣與明朝初期大不相同,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開始崇尚奢華,衣服多為綾羅綢緞,穿布衣的人多為人所恥笑。

當時即使是平民男女的穿著打扮也如同士大夫與命婦一般,人們甚至用馬尾織成裙子來穿,由此可見奢華之風的盛行。

老百姓如此,更遑論王公貴族了,據說當時張居正穿衣必要鮮美耀目,一頓飯間需要更衣數次。

此外,當時人們也很討厭撞衫,明朝工部官員徐泰時每逢客人來訪,都要先了解訪客的穿著,然後再擇不同衣衫見客。

二、“服妖”形成原因

1、經濟繁榮與政治腐敗

明朝建立之初,一方面由於常年戰亂,民生凋敝,人們沒有錢去打扮自己,所以大部分人穿著簡樸。

另一方面,由於朝廷制定的服飾制度,人們只能依據自己的身份穿衣打扮,不能僭越。

但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明朝中後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吃飽喝足開始注重審美。

另一個方面,此時期明朝政治腐敗,對服飾制度的管制鬆弛,為人們僭越服飾禮制提供了機會。

2、名人引領潮流

明朝中晚期,湧現了大量時尚人物,這些時尚人物有的是像董小宛這樣的南曲名妓,一露面其穿著打扮就引得大眾爭相模仿。

有的是崑曲名伶,職業戲班走南闖北,歌姬優伶猶如模特兒,其所穿之服裝人們紛紛嚮往模仿。

還有的是王室貴族,比如明末的袁貴妃喜歡淺碧色,而且崇禎皇帝親口稱讚“特雅倩”,於是全國上下開始流行淺碧色。

還有的是文化名人,比如當時有一文化名人——陳眉公,其人最喜歡創制新花樣,而其創制的新花樣被人們爭相追捧效法,凡是他所創制之物品,全部冠以眉公之名,如眉公椅、眉公佈等等。

有了這些名人的引領,“服妖”之風更是甚囂塵上。

三、“服妖”之風造成的影響

1、積極意義

“服妖”之風是人們對明朝初期壓抑的社會風氣的一種反抗,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活躍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服飾的平等化。

2、消極意義

但過度的求新求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使得社會上充斥著靡靡之風,不利於吏治清明。

名臣張居正都生活奢華,其他人則更甚,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這種奢華會使人沉迷物慾,進而使官員貪汙腐敗,阻礙社會發展。

四、結語

總體來說,“服妖”之風就是人們追求奇裝異服的風尚,這是當時封建固化的社會環境對人們思想禁錮而產生的名詞,放在現代可以說是對個性的追求,對美的追求。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明朝前期人們不能自由穿自己想穿的衣服,長期的壓迫下必定會有逆反心理出現,於是在機會出現的時候,服妖之風才會如此盛行。

追求新奇、追求美好、追求穿衣自由這是人性使然。這種風氣不太過的話會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豐富人們的生活,使生活更為美好。

但過猶不及,如果這種風氣發展為靡靡之風則會致使人們沉溺物慾不可自拔,不利於社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寶良、明代的服飾時尚與審美心理的轉變[J].藝術設計研究,2012,(第1期):41-45、

2、陳益、服妖與歌伶[J].書屋,2021,(第7期):67-68、

3、牛犁,崔榮榮,高衛東.明代中晚期“服妖”風俗考[J].服飾導刊,2013,(第3期):21-24、

6
最新評論
  • diod是什麼牌子香水?
  • 格局太小?夢華錄裡東京第一花魁張好好到底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