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01

莫拿苦難當雞湯

-

最近,一個視頻火了,名字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視頻講了這麼個故事:二舅從小聰明伶俐,小學考第一,初中考第一,若一路考下去,考出農村,奔個好前程問題不大。奈何天意弄人,高考恢復前夕,二舅因高燒打針成了殘疾,面對命運的打擊,二舅沒有自暴自棄,自學成才,當了木匠。妹妹出嫁,二舅打了“超豪華”全套傢俱;養女進城,二舅出了十幾萬房錢;老母生病,二舅隨侍左右悉心照料。視頻文案寫的挺好,感動了不少人,如視頻標題,治好了“精神內耗”,也有人看了不舒服,覺得這是“歌頌苦難”。書單君看完視頻,有點如鯁在喉。看得出來,視頻作者通過不乏幽默勵志的文案,塑造出樂天知命的“二舅”形象,試圖傳遞給受眾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但卻在不經意間,觸到了一個自己無法把握的社會歷史命題——改開前後,中國農民的命運。這個命題是嚴肅的,也是沉重的。將一個農民一生的悲慘遭遇,壓縮成十來分鐘的視頻故事,生生榨出那“二兩雞湯”,來治療當代青年的“精神內耗”,不得不說,這有點力不從心,也有些殘忍。更糟心的是,據最新消息,好多人指出,這視頻好多信息似乎都有誤,甚至有造假嫌疑,其中包括視頻作者身份、二舅贍養老人情況、殘疾證等信息。所以很難不讓人以為,這是強行熬湯。不過無論如何,二舅視頻信息雖然可能有誤,但他背後的群體——中國5億農民,以及他們的苦難和遭遇,確實是真的,迴避不了。視頻中有個細節,二舅因打針致殘後,臥床了一年。一年是12個月,365天,8760個小時,如此漫長的光陰,二舅纏綿病榻,他在想些什麼?視頻中一句話輕輕帶過,現實裡卻可能是無數次希望與絕望的疊加,分分秒秒、日日夜夜的煎熬。(有人認為這段信息也有誤,二舅殘疾可能是因為小兒麻痺症,非打針所致。)二舅躺在如墳墓的床上,必然思索過自己未來的命運。改開之前,中國農民的命運與他們腳下的土地分不開,或者換個說法,不論他們願意與否,他們都無法離開腳下這片土地。在周其仁的著作《城鄉中國》中,對此有深刻分析。據查,1954年,我國第一部《憲法》規定了公民有自由遷徙權。從1954年到1956年,全國遷移人數達7700萬,包括大量農民進入城鎮居住,被企業招工。但這股自由遷徙風潮很快就被摁了下來。從1955年6月到1957年12月,政府先後就“建立經常戶口登記制度”、“防止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等問題發佈了7份政策文件,實際上限制農民進城。據說開始時,戶籍制度僅為選舉服務,登記清楚才好記錄選民。但由於糧食困難和饑荒,需要勸止農民進城轉工,勸說無用,措施升級,戶籍制度逐漸成為劃分城鄉居民身份的法律憑證。從此,中文裡多了一個詞——“盲流”。1975年,“遷徙自由權”被正式從憲法中拿下。不讓農民進城,目的自然是讓其留在農村種地,生產糧食。改開之前,農村土地由集體耕作,即所謂生產大隊,隊長敲鐘下地,大傢伙一起幹活,收成歸公分配。當時,作為一個農民,天職就是種地。種地是個辛苦活,二舅落下殘疾,無法像正常人那樣勞作,說的嚴重一點,等於失去了存在意義,掙不了工分,成了廢人。理解了這一點,再回看視頻中“二舅臥床一年”這個事實,方能體會他內心的極度苦悶與絕望。二舅躺了一年,起來後自學了木匠,為生產隊做板凳,算是找了條出路。但突然有天,生產隊長告訴他,生產隊解散,因為改革開放了。改革開放具有開天闢地般的重大意義,這個中國人都知道,其實說穿了,就是原來的那套經濟體制運行不下去了。在農村,從生產隊集體耕作到家庭聯產承包,正如當時的一位農村幹部所說,解放好幾十年了,露著肉,總要試試別的辦法吧。此時,已成為殘疾人的二舅,自然也跟著潮流一起“改開”了。改開的具體時間是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其實,在改開之前,二舅有一個改變命運的契機,但囿於時代侷限,終致泡湯。1977年9月恢復高考,二舅跛了腿,但無損於智力,若走進這改變千萬人命運的考場,好好發揮一番,難保不會成為又一個俞敏洪。然而,命運殘酷就殘酷在這裡。2022年的高考,為全國各級殘障考生提供了便利和幫助,包括特製桌椅、答題板,以及盲文試卷什麼的。但在高考剛剛恢復的那幾年,因制度不是特別完善,殘疾人失去了高考權利。若殘疾後的二舅,正逢恢復高考,興沖沖去報名,卻被告知因殘疾不得參加,那自然是雪上加霜。二舅的悲劇,是個體在時代巨輪碾壓下的悲劇,這個時候,渺小如螻蟻的個體,無論如何要強如何不甘,都無濟於事,唯有順命,找個飯轍,讓自己活下去。拿這種遭遇災難的個體做雞湯的主角,還要從中咂摸出幾分“哲理”,難免會讓人不適。

#02城市化-

順命的二舅,告別種地,當了木匠,勤勤懇懇,為妹妹打造嫁妝,給養女在城鎮購房,這種身殘志堅的故事講起來確實讓人感動,但若剔除“殘疾”這個要素,二舅的故事,反映的其實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城鄉鉅變。《城鄉中國》裡提到中國城鎮化的速度:1979年城鎮化率回升到18.96%,應該主要是知識青年大批迴城帶動的,但城市化的絕對水平,也就比20年前的1959年略高了一點點。自此之後,城鎮化加速之勢開始形成,1979—1995年間每年提升0.7個百分點,1995年以後每年提升1.3~1.5個百分點,直至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越過了總人口的51%。書單君寫這篇文章時,特意查了下相關數據,當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佔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佔36.11%。

可以看出,由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變,是改開後的一大趨勢。還記得前面提到的“自由遷徙權”嗎?改開後,國家放開了農民的遷徙流動,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寫道,允許農民自帶口糧進城鎮務工經商。周其仁將它稱為中國最了不起的政策之一。二舅順應時代潮流,狂幹木匠活,用大半輩子的積蓄,為養女在城鎮買下房產。如視頻裡所說,年輕人都離開了村莊,野豬重新出沒,到了夜晚,需要敲鑼放鞭炮將其嚇走。為什麼城市化會加速?《城鄉中國》一書如此解答:蓋因“密度”而起——城市由密度定義,集聚起來的經濟密度刺激人口密度上升,而人口密度又因集合的需求而不斷提升分工、效率與收入,交互作用之下,國民經濟的空間分佈呈聚合狀態,多少年似乎不存在的“城市引擎”終於日顯其形。城市不但驅動經濟增長,更是精神、文化、科學、創新與時尚的發源地。說白了,人往高出走,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之所向。#03農民更好中國才能更好- 一個小小的十分鐘視頻,引發如此大的反響,帶來如此多的爭議,蓋因你我都是“局中人”。許多城市居民來自農村,或父母來自農村。改開之年1978,中國鄉村人口多達7.9億,其中貧困人口2.5億。隨著一系列改開政策的落實搞活,很多人通過高考、經商等途徑改變命運,從農村來到城市,分享改革成果,實現人生理想。但也應該看到,通過高考或經商改變命運的人只是少數。更多的農民在年輕力壯時到城市打工賺錢,揮灑青春血汗,到老了又被迫返回農村,辛苦大半輩子,連個房子都供不起。他們被稱作農民工,改開40年來,對GDP的貢獻率高達21%,卻沒分享到多少實際成果。打工是一回事,安家落戶是另一回事。後者涉及戶籍、子女教育、社保醫保等問題。視頻中的二舅,傾一生積蓄,為養女在城鎮買房,這是令他驕傲的事。視頻所展示的中國農民的苦難,具有普遍性,用這種苦難來治癒當代青年的精神內耗,實在是有點阿Q,視頻裡說二舅最終通往的是“勝利”,其實是視頻作者自己的“精神勝利法”,正如唐朝詩人王梵志的一首“打油詩”: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儘管說起來難聽,但這種“治癒”的本質,就是通過比慘,讓自己“心下較些子”。

讓占人口40%以上的農民,只分享不足10%的農業GDP,終究是富不起來的,只有待城市化的腳步進一步加快,讓“二舅們”分享到城市居民的養老、醫療、教育、住房和就業等權利,才是最優解。唯有中國的農民更好,中國才能更好。
8
最新評論
  • diod是什麼牌子香水?
  • 樂基兒一身黑色連衣裙,看起來很有氣勢,但是髮型似乎不太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