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市場,很多創業大咖都在討論當下什麼項目可做,什麼項目不能碰,在我看來,項目是和投資人的情況相匹配的,沒有絕對的可操作和不可操作。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是很重要的,前幾年無法賺錢的項目不代表現在不賺錢。市場是被教育出來的,人的需求是可以培養的。
但是當下我也總結了一些項目,還是建立創業者儘量規避,這些行業的項目主要是因為市場已經飽和,現階段的進入不但不能保證賺錢,可能回本的週期都會更長。
第一不能碰的項目行業就是飲品行業,疫情之前的階段,時尚飲品行業就已經飽和的不要不要了,進入的品牌都趕不上黃的節奏,平均一個飲品品牌的生命週期半年左右,拷貝複製的比比皆是。飲品行業的品牌幾乎沒有差異化。現階段個性化的市場無法接納同質化的產品,建議繞行。
第二需要規避的現在市場陸續出現的一些互聯網項目。不是說項目不好,只是現在互聯網的很多項目模式並不成熟,連品牌方自身都對市場的預期沒有很好的數據指標,所以在教育市場方面肯定是不成熟的。模式不成熟,就必然導致流程和支持不到位。一個生手再加上一個不成熟的模式,何來賺錢呢?
最後一個我個人認為很重要的就是政策導向的行業。大環境對市場的發展很重要,一個沒有政策扶持的行業必然得不到國家的重視。K12的某些教培就暫時靜觀一下;國家支持碳中和方向,那非環保行業就必然得不到支持;三農的政策在最近一個時段發展是可以有很好的市場空間的。如果有你相應的資源可以在這個領域做個深究。也許會找到你得以發展的方向。
今天我們無論說的那些行業方向,都是建立在你自身發展條件上的。創業和投資一定是有對自身評估的基礎上,切莫閉眼往前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