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比亞迪公佈2022年7月產銷數據。數據顯示,2022年7月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銷量162,214輛,同比增長224.1%,創歷史單月新高。其中,插電混動車銷量81223輛,純電動車銷量80991輛。此外,2022年1-7月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800,371輛,同比增長299.65%。
2022年3月底,王傳福在投資者交流會上透露:“保守估計,比亞迪今年的訂單會達到150萬輛,如果供應鏈做得好,訂單可能會衝擊200萬輛。”以150萬輛銷量目標進行分析,截至7月底比亞迪目標完成率為54%,如果按照比亞迪當前銷量情況分析,完成15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並不是什麼問題。政策補貼促進短期消費,油價居高不下為新能源汽車帶來更多發展契機。4月3日,比亞迪宣佈停產燃油車,成為全球首家宣佈停售燃油車的傳統汽車製造商。
據官網顯示,比亞迪新能源旗下涵蓋純電動車和插電混動車,包括由秦、漢、宋、唐、元等車型組成的王朝系列,以及海豚、驅逐艦05、海豹等車型組合的海洋系列,產品價格覆蓋10-30萬元區間。數據顯示,7月宋銷量為38697輛,秦為34114輛,漢為25849輛,元為22172輛,海豚為21005輛,唐為11788輛,驅逐艦05為7548輛。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旗下全新中型車——海豹已於7月29日正式上市,補貼後售價區間為20.98-28.68萬元,新車是首款搭載e平臺3.0的轎車,主要競品包括長安深藍SL03、特斯拉Model 3、零跑C01等。
在銷量持續暴漲的背景下,近一個月來比亞迪不斷提速其全球化業務。7月8日,比亞迪元PLUS被命名為ATT O3在新加坡上市,實現東盟國家首秀;7月5日,比亞迪宣佈與歐洲汽車經銷商集團Louwman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開拓荷蘭新能源汽車市場,其位於阿姆斯特丹首家線下店將於9月開業;7月21日,比亞迪宣佈正式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並同步亮相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純電車型,其中元PLUS預計2023年1月發售,海豚和海豹則分別於2023年中、下旬發售;8月1日,比亞迪宣佈與歐洲經銷商集團Hedin Mobility合作,為瑞典和德國市場提供新能源汽車;據報道,本月比亞迪還將登陸泰國市場。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大賣特賣的背景下,比亞迪卻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財報顯示,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593745輛,同比增長232%,但汽車及相關產品毛利率僅為17.39%,同比下滑7.81%,創14年來毛利率新低。作為對比,2021年特斯拉單車毛利率為30.6%。也就是說,雖然比亞迪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製造商,但在單車毛利率上卻與特斯拉相差巨大,特斯拉賣一臺車淨賺7萬元,而比亞迪僅2000元。
此局面的出現源於比亞迪的“自產自銷”模式。當前,比亞迪的電機、電池、電控、半導體芯片等核心技術幾乎自研自產,甚至斥巨資買鋰礦。換而言之,上至電池原材料,下到汽車整車,比亞迪都親自下場製造。當然,“自產自銷”的利弊也很明確,有利的是在國際形勢相對複雜的背景下,將核心技術掌握在手中確實能夠增加企業的長期發展,避免卡脖子,不利的是確實降低了產品利潤空間,很難實現資源匹配。
據比亞迪發佈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2年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28億元至36億元,半年利潤或接近去年全年,同比增長138.59%-206.76%;預計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25億元至33億元,同比增長578.11%-795.11%。從業績預告來看,比亞迪上半年利潤已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市場佔有率的提升推動盈利大幅改善,並一定程度上對沖上游原材料價格帶來的盈利壓力。
日前,《財富》雜誌公佈2022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比亞迪首次入榜,排名436位,為中國企業再添一席。來源:汽車行業關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