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今天,低價可轉債首次進入低估區間

大家還記得週報表中那個“115元內轉債溢價偏離”嗎?上週末那個數值是1.9%,也就是說當前轉債市場的估值本來就是高於歷史均值的。

這週轉債市場連續大跌,尤其是低價轉債更為厲害,導致平均溢價偏離已經變為-1.1%,進入歷史溫度低估區間了。

這是今年以來可轉債首次進入歷史溫度低估區間。

我現在關注可轉債的原因,是因為他的估值溫度,其實相對股市還是要冷靜很多。

做好股債配置,留在場內相對低估的品種上吃阿爾法,這是基礎的投資戰略思路。

……

昨天簡單梳理了滬深交易所的新規,這個對股票和可轉債投資都非常重要。

所以今天我第一時間更新了每日可轉債排名的程式,然後寫了這篇文章,為大家說明一下。

可轉債的核心排名指標是“115元以內溢價偏離”,這個沒有變,變的是大債池的優選和剔除規則。

1、廢除原規則中的“正股TTM淨利潤為負,對應轉債剔除”。

2、新增“正股三季報營收<1億,且扣非前後孰低淨利潤為負,對應轉債剔除”。

3、新增“正股三季報淨資產<2億,對應轉債剔除”。

4、新增“正股已經ST或*ST的,對應轉債剔除”。

5、原規則“正股流通市值>100億,對應轉債剔除”改為“正股流通市值>200億,對應轉債剔除”。

可以看出,規則盡力避免了*ST股和準*ST高危股的對應轉債,並適當放寬了大市值的公司進入。

這樣可以減少可轉債退市的風險,也可以在較大程度上避免*ST戴帽導致可轉債暴跌。

為了提供更好的感受,每日轉債排名從Top5增加到Top9了,週末還是放出Top30不變。

下面是新規後的首次Top30表格:

作為案例,我們簡單梳理下表中幾個排名靠前的可轉債。

1、本鋼轉債

正股市值120億,在我們放寬到200億以內後進入排名。他的劣勢是幾乎不可能下修,優勢是AAA國企,相對安全一點。

其實本鋼哪怕看成一個純債,年化收益率也有9%之高,算是相當不錯的現金類配置了。

2、亞藥轉債

本來很可能明年*ST的,三季度營收3億,大於1億,明年不會因為利潤為負而*ST戴帽,從而進入表格。

這是老規則下的*ST戴帽概念債,新規對他是利好。

3、鴻達轉債

他家剛純債違約,評級也從AA+下調到BB,可轉債的違約風險不可忽略,昨天暴跌後進入排名。

我專門看了下他家財報,目前扣除商譽後的淨資產77億,未來半年需要歸還的債務約30多億,注意77億是已經扣除過所有債務後的淨資產了,所以還有挽救餘地。

關鍵是賬面現金有9億,為什麼不還債?會不會是康美藥業第二?大家自己判斷吧。(另外,明顯鴻達不還錢的是其母公司,而不是發行可轉債的主體上市公司~~~很多人都忽略了?)

4、維格轉債

之前因為TTM為負剔除的,回到表中了,他家三季度營收17億,大於1億。

維格轉債我持有很久了,現在處於套著的狀態,心態正常。

……

這是幾個排名靠前的典型案例,其它還有一些類似的情況,就不多說。

我們的表中已經剔除了一些高危或者負面轉債,但不能保證剩下轉債都是安全的。

特別低估的可轉債一般都存在問題,只不過他們的價格已經反應了問題,並不一定是壞事。而那些高估可轉債,其實也可能是隻是問題還沒暴露而已。

從歷史資料來看,低估可轉債的收益期望是比較高的,但不保證只賺不賠。請記住,沒有任何人能保證一隻股票或者債券安全,這是投資的基本原理。

曾經有小夥伴問我,XX轉債的財務存在XX風險,是不是也應該剔除出排名?今天干脆也藉此回答一下:

如果有的原因是許多轉債都存在的共性問題,而且歷史大資料也證明了的確是非常高危的風險,我會考慮採納。

但其實這種歷史大資料並不存在,因為可轉債至今還沒有違約先例……

所以目前的表格的剔除規則主要是基於強邏輯,比如滬深交易所白紙黑字的新規。

透過分散持有低估可轉債這種優質品種來降低風險,以期獲得統計學上的較高收益,是本策略的核心理念。

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黃金價格怎麼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