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業自有品牌發展還處在摸索階段。在 2019 年 4 月對中國 48 家零售業企業的市場調研中,多數企業都有發展海產品自有品牌的計劃,並希望在自有品牌的開發中引入國際標準或成功經驗。因此,國際零售業與 MSC 合作 20多年曆程中的積累,對現階段我國零售企業開發自有品牌海產品,尤其是對主打海鮮的生鮮零售或以海鮮為主要商品的零售企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01 中國自有品牌海產品的市場現狀1.1 中國海產品市場綜述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海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根據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資料統計,60% 的海產品流向了批發市場,20% 流向了餐飲市場,海產品零售額僅佔中國海產品市場總額的 15%(線下零售 10%、線上銷售 5%)。從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趨勢來看,中國海產品零售市場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當前,零售業銷售的海產品品類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國產品種為主,進口品類的比重逐年增大”的趨勢。其中,國產品種主要以養殖類產品為主,包括養殖的各種魚類、蝦蟹、貝類和藻類;而國產野生類產品主要有帶魚、平魚、黃魚、魷魚、鯷魚等品種。進口品種方面,進口養殖類產品主要集中為南美白蝦、三文魚、巴沙魚等品種,進口野生捕撈產品在品種上則較為豐富,魚、蝦、蟹、貝都有廣泛涉及,常見品種有真鱈、狹鱈、南極犬牙魚、美洲螯龍蝦(波士頓龍蝦)、大西洋扇貝、格陵蘭比目魚、北極蝦、雪蟹、麵包蟹等。
1.2 自有品牌海產品市場調研彙總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 2019 年 4 月對中國超市企業的海產品自有品牌發展進行了調研,共有 48 家企業參與(以區域性超市為主,沿海超市企業 18 家,內陸超市企業 30 家,均為 2018 年中國快速消費品連鎖百強)。調研發現,海產品將成為未來五年重點的規劃品類,超過 25% 的企業計劃其海產品銷售佔比在 2020 年達到 6% 以上,而目前僅有 11% 的調研企業在 2018 年實際銷售額達 6% 以上。
有 13 家調研企業目前正在經營其自有品牌的海產品,自有品牌海產品佔整體海產品銷售的比例偏低。這13 家 企 業 中,23.1% 的 受訪企業表示其自有品牌海產品銷售佔比超過 10%。然而,對於未來的規劃,85% 的受訪企業表示到 2020 年仍將或計劃在 2020 經營自有品牌海產品。
1.3 自有品牌海產品市場發展的挑戰產品形態
零售在售的海產品主要包括以下產品型別:
活鮮、冰鮮產品、冷凍預包裝產品(包括原條產品、加工產品)、冷凍散裝產品、海產乾貨和罐頭。整體來看,隨著食品安全監管越來越嚴格,活鮮、散裝產品正在逐步減少,冷凍預包裝產品、罐頭產品的比例在不斷提高。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中國市場對 Ready-to-cook 和 Ready-to-eat 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產品型別冷凍初加工非調理產品(如冷凍魚片、魚柳)佔調研企業經營海產品的 84.6%,說明我國仍然以初級加工海產品消費為主。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的調理類產品和對冷鏈物流要求較高的冰鮮產品的比重較低,分別佔 23.1% 和 15.4%。事實上,扣除“凍轉鮮”產品佔比,真正意義的冰鮮產品的比例很可能低於 10%。海產品休閒零食佔比為23.1%,其它即食類海產品、即烹飪類產品的佔比偏低。
品牌影響中國零售市場海產品品牌集中度較低,雖然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海產品品牌正在逐漸形成,但是品牌給產品帶來的價格溢位效應有限。與國際海產品零售比較,中國鮮少有像 iglo、Birds Eye等這樣消費者非常熟悉的國際海產品品牌。
根據調研反饋,國內超市企業在開發自有品牌海產品上,主要面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
自有品牌海產品與供應商品牌海產品差異化不明顯;主要原因是自有品牌的海產品主要集中在凍品類別上,產品原料相對單一,無法突顯自有品牌商品的市場優勢;由於海產品是全球大宗貿易商品,從捕撈到中間貿易、加工,最後到市場終端,產業鏈長且貿易鏈條複雜,且種類繁多,物種名稱與商品名稱不統一,零售企業採購人員較難全面把控海產品的基礎資訊,不能更好地支撐自有品牌海產品的開發;部分供應商參與零售自有品牌產品開發的意願及能力不足,國內海產品供應商多數處在自身品牌的建設階段,透過品牌增強供應商在渠道中的競爭力,或者處在產品研發與迭代階段,因此多數海產品供應商尚未對市場銷售規模小的自有品牌產品給予足夠的重視與關注。02 國際自有品牌海產品可持續發展經驗2.1 國際零售業自有品牌發展歷程
根 據 美 國 自 有 品 牌 協 會 (The Private Label ManufacturesAssociation, 即 PLMA) (2005), 對於自有品牌定義為 : 自有品牌產品包括所有零售商品牌的商品 , 這一品牌可以是零售商自己的名稱 ,或是零售商專門創立的名稱。從 19 世紀末,英國零售業就已經有了自有品牌產品上市,歷經了從無標識的自有品牌食品,到今天以市場主導的自有品牌發展四個階段。簡單的彙總就是,
進入 2000 年,隨著零售企業跨國發展,自有品牌也跟隨著開始全球化發展的歷程。近期,一項 AC 尼爾森的研究報告顯示:自有品牌在全球各個區域都在積極地推動零售企業的業務增長,全球 36 個市場中就有三分之二的市場自有品牌增長速度超過了製造企業品牌的發展速度,在這些市場中各有半數以上的自有品牌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根據 Cadent ConsultingGroup 預測自有品牌在日用品與食品類別中的佔比將從 2017 全部銷售的 17.7% 增長到 2027年的 25.7%。
歐美及日本市場中零售業領軍企業,沃爾瑪 (Wal – Mart)、 西 爾 斯 (Sears)、 艾 樂 迪(Aldi)、7 - 11 (7 - Eleven)、 瑪 莎 (Marks &Spencer)、阿霍德 (Ahold) 和永旺 (Aeon) 等,都擁有大量的自有品牌商品。其中,沃爾瑪自有品牌商品佔 20%-25%,西爾斯是 90%,德國連鎖折扣巨頭艾樂迪(Aldi)公司的自有品牌在銷售商品中的比例甚至達到了 80% 以上,瑪莎則是 100% ( 瑪莎所有商品都用自有品 牌“ 聖 米 高”)。2018 年 世 界 百 貨 聯 合 會(Intercontinental Group Department Stores,簡稱 IGDS)報告中提到,有 20%-40% 的成員單位擁有自有品牌商品。
2.2 國際零售業的自有品牌海產品開發特點
歐美零售業同樣在海產品的自有品牌開發方面,顯示了特有的經營之道。特別是在海產品自有品牌率最高的德國,零售自有品牌海產品在整個海產品中的佔比高達 52%(Julia Bronnmann和 Frank Asche,2015)。同時,很多零售企業與海產品相關的自有品牌數量往往不止一個,例如英 國 的 Sainsbury’s 擁 有 Sainsbury、Be Goodto Yourself、On the Go 等相關品牌,而德國的Aldi 則擁有包括 Armada、Fjörden's、Almare、Nord、Ocean Steamer、World’s Kitchen、Cachet、Schnucki、Rookhus 等在內的多達十幾個相關自有品牌。
歐美零售業的自有品牌海產品涉及了幾乎全線的產品類別:冷凍魚排和魚柳、冷凍調理海產品(主要是裹粉類產品)、冰鮮魚排和魚柳、冰鮮調理海產品(主要是 Ready-to-cook 產品)、醃製海產品、海產罐頭、即食產品(如三明治、漢堡)等多個產品形態。其中,自有品牌冰鮮海產品在整個冰鮮產品中的佔比非常高;而冷凍調理海產品除 iglo、Birds Eye 等幾個核心品牌外,其餘均為零售自有品牌產品;作為歐洲市場常見的罐頭類食品,除去Prince、John West 等極少的廠家品牌,幾乎每家大型零售企業都開發了自有品牌的罐頭類產品。
在整個歐洲市場,越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海產品,自有品牌的比例越高;而市場分佈廣泛的產品,自有品牌的比例則相對較低。以荷蘭和法國為例,荷蘭當地特色煙燻鯡魚、鯖魚製品和法國當地特色貽貝罐頭多以零售自有品牌為主;而遍及歐洲和北美市場的裹粉類產品,如裹粉魚排、Fish finger等,則主要以水產品生產企業的 Young’s、BirdsEye、Findus、Iglo 等品牌為主。
2.3 國際可持續標準對市場的影響
在歐美國家,自有品牌作為各個零售採購的黃金標準(Golden Standard),要求一般高於其他同類商品。除質量、工藝、管理體系等標準外,歐美零售企業紛紛就可持續採購做出承諾,同時將可持續標準引入其自有品牌海產品的開發。
歐美零售企業採購和推廣可持續認證自有品牌的產品,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滿足消費者自我實現需求: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大部分消費者對食品的消費早已不再滿足於基本生活的需要,而是希望透過消費行為獲得他人的認可,甚至是環境、生態保護等自我價值觀的體現。全球調研機構 GlobeScan 在 2020 年對全球海產品消費的最新調查顯示,在過去的兩年中,全球 58% 的被訪海鮮消費者認為透過自己的消費行為保護海洋資源做出了努力;83% 的消費者認為應該保護漁業資源,以確保子孫後代的永續利用;31% 的消費者擔憂他們喜歡的海鮮品種將在 20 年後消失;65% 的海鮮消費者認為購買可持續的海產品對於保護海洋資源至關重要;同時,41% 的消費者在選購海產品時會留意生態標識。因此,零售業除了滿足消費者對海產品的健康、安全、營養的需求之外,還要考慮其關於環境保護、動物福利等顧客自我價值實現。
自身戰略和品牌發展需要:將可持續理念引入經營,既滿足於環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外部要求,也符合企業實現持續經營的內在需要。踐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目前全球知名零售企業和供應商都在共同採取的行動。除 Sainsbury’s 等零售企業外,Thai Union、Tri Marine、Trident 等海產巨頭也都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其戰略目標。就品牌發展而言,將可持續理念作為品牌要素,既是可持續戰略的表象化,還輔助於品牌力的提升。例如,當消費者關注海豚、珊瑚礁等的保護,那麼海產品品牌與獵捕海豚和破壞珊瑚礁等捕撈行為劃清界限就很有必要。
符合產品經營的差異化要求:產品的可持續性是生產商和零售企業其突出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手段。以裹粉類產品為例,原料主要是來自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海域的白肉魚,在東歐或者亞洲的工廠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再回到歐洲或者北美市場,原料品種、品質以及加工工藝基本沒有差異或者差異不大。可持續性在差異化上的運用,不僅闡述了產品來源的差異化,還在運營和傳播上為零售差異化經營提供了工具。除了在產品包裝上透過生態標籤展示可持續性外,零售企業還會透過產品價籤、貨架和冷櫃的展示來突出產品的可持續特徵,甚至是透過講述產品背後的可持續漁業故事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
2.4 MSC 標準在自有品牌海產品開發中的應用
MSC 作為全球推動可持續漁業(野生捕撈)標準的應用及生態標識專案的非盈利組織,其可持續漁業標準的開發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以及國際可持續標準聯盟(ISEAL)的最佳實踐要求,也是被可持續海產品倡議(GSSI)目前唯一認可的全球範圍內野生海產品認證專案。歐美零售企業普遍將 MSC 作為其海產品採購的主要指標,並在海產品自有品牌開發中積極應用。歐美的一些主要零售企業還專門就海產品可持續採購做出了承諾,其中不乏 Sainsbury’s、Aldi、Tesco、Walmart、Whole Foods 等 知 名 零 售企業。
瑪莎和宜家家居等零售企業還積極與 MSC就源頭漁業的可持續專案 (FIP) 進行合作,幫助漁業企業改進作業及減少漁業生產對環境和其它物種的影響。儘管並非所有漁業專案最終都會獲得 MSC 認證,但這些專案確實對全球或區域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例如,英國瑪莎與瑞典宜家家居於 2017 年就在中國啟動了可持續漁業專案,支援江蘇鹽城野生小龍蝦漁業尋求 MSC 可持續漁業認證。目前,該專案已進入認證前期討論階段。
此外,部分可持續海產品還能滿足於零售對產品追溯的要求,以及為消費者提供產品來源資訊。以MSC 標識產品為例,採用的產銷監管鏈標準(Chain of Custody)在生產與流通環節上被每一個節點企業採用,完整記錄從原料到產品的資訊,這些資訊能夠幫助零售企業實現從標識產品到認證漁業的全程追溯,讓海產品消費變得更加透明和安心。
經歷了 20 多年的發展,MSC 生態標識捕撈海產品已經成為歐洲市場的主流產品,以下表格是根據 MSC資料統計,展示部分零售企業目前在售的 MSC 標識產品數量。在德國市場,帶有 MSC 標識的自有品牌產品佔比更是超過 70%。
03 國際市場自有品牌案例3.1 德國 Real 案例 —— 明確的採購策略
作為原德國麥德龍旗下的高階超市品牌,Real 在德國擁有近 300 家門店,3 萬名員工,年銷售額高達近800 億歐元。Real 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其重要發展議題,秉承“可持續採購”理念,建立了強調當地採購、公平交易和生態保護的可持續採購政策。這些政策涉及包括海產品、可可在內的 8 大品類,既建立了多項內部標準,還廣泛採用了包括 MSC 在內的 20 多項外部標準。 在海產品採購方面,Real 意識到不僅全球漁業捕撈麵臨過度捕撈的威脅,養殖業也遭到外界對其工作環境、 抗生素使用等方面的質疑。因此,Real 在 2012 年就建立了其海產品可持續採購政策。
觀點1:新型的採購策略已經成為零售業升級的重要競爭力之一。零售業不僅關注原材料本身的價格、貿易、流通等問題,環保與可持續逐漸成為發展全球供應鏈的一項核心議題。海產品作為全球大宗貿易商品,零售業更是將海產品的可持續作為採購策略的重點,尤其是針對野生捕撈的資源性品類,將國際標準作為採購策略的依據,以實現商品供應鏈的穩定發展。MSC 的眾多零售合作伙伴,都制定了明確的採購策略及海產品的可持續採購目標。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加入到這個行動中來,不僅實現了零售業自身發展的目標,還有效地促進了可持續海鮮市場的建設。
3.2 Sainsbury's —— 多樣的產品型別
英國零售業最早開發自有品牌並且也非常注重維護與提升自有品牌的價值,自有品牌與可持續海產品結合可以追溯到海洋管理委員成立之初。經過了 20 多年的歷程,英國零售業已經逐漸把“可持續海產品”及藍色標籤作為海產品採購的一個必要條件。過往 5 年,MSC 也會根據市場和內部標識管理資訊,為英國零售業在可持續海產品上付出的努力及在市場上取得的成就進行排名,以鼓勵零售業進一步推動可持續海產品專案或銷售。 根據下圖,2017-2018 年,Sainsbury’s 在英國零售業中可以堪稱為可持續海鮮推動主力,是英國最大的 MSC 認證可持續海產品零售商。
截至 2020 年 6 月,Sainsbury’s 在 MSC 備案的自有品牌單品數量超過 260 個,也幾乎涵蓋所有海產品型別,充分凸顯了其精準的市場定位和便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Ready-to-cook 和 Ready-to-eat產品的比重較大。Ready-to-cook 產品主要包括冷凍調理產品、冰鮮調理產品、微波和烤箱食品,例 如Sainsbury’s 品牌的冷凍或者冰鮮裹粉真鱈魚排、My Goodness! 品牌的煙燻黑線鱈甜玉米濃湯,這些產品不僅為英國人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更是將複雜的海產烹飪問題變得極為簡單。而其豐富多樣的 Ready-toeat 系列自有品牌海產品,則為英國家庭和上班族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這其中包括三明治、漢堡類產品,壽司類產品,各種捲餅、沙拉、義大利麵,即食煙燻產品、罐頭產品等。過往 5 年間,Sainsbury’s 自有品牌MSC 產品一直佔比整體海產品銷售的 60% 以上。
觀點2:產品的開發、設計要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多元化需求。零售企業產品開發和採購不僅要滿足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營養等基本需求,還要結合不同的消費場景和新的消費習慣。基於 MSC 20 多年來在歐美及日本市場的發展,我們發現各國自有品牌海產品的開發除立足於當地飲食習慣開發合適的產品,同時還會依據不同的消費場景繼續細分。另外,目前歐美日各國自有品牌海產品中“即食”、“預包裝”、“便捷加熱”類產品的比重日益增大,已逐漸成為滿足 70 後、80 後,甚至 90 後消費主力的熱銷產品。因此,我國零售業自有品牌海產品規劃可以從單一的凍品類別向多元化的產品形式方向發展。
3.3 Aeon 案例分析 —— 滿足實現消費者的要求
作為亞洲地區最成功的零售企業之一,永旺“以顧客為原點,追求和平,尊重人類,貢獻地區”,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自身課題積極採取相關舉措。這些舉措主要包括:制定“永旺無碳願景 2050”,旨在2050 年前實現店鋪二氧化碳零排放。根據《永旺可持續採購方針》設定永旺可持續採購 2020 年目標,大力推進基於國際標準生產的認證產品的採購。可持續採購作為永旺零售的核心環節,得到了永旺集團的充分重視,其2020 年可持續採購目標更是涉及農產品、畜產品、海產品、紙 ● 紙漿 ● 木材、棕櫚油等五大板塊。其中,海產品方面,永旺旗下的綜合超市、食品超市爭取將所售商品100% 獲得 MSC 或者 ASC 認證,並就所有主要魚類提供可持續認證的自有品牌產品。為了幫助消費者更好地瞭解自有品牌產品的來源、加工方式和可持續性,永旺開發了四個系列的“特慧優” 自有品牌產品,包括紅標特慧優、綠標特慧優、黃標特慧優和黑標特慧優,分別代表加工產品、天然產品(又可細分為有機、自然和無新增三類)、優價產品和精選產品。從永旺東京品川店的實地調研來看,MSC 認證產品主要以綠標特慧優產品為主,該門店涉及的 SKU 為 30 個。而永旺在 MSC 總部備案的“特慧優”自有品牌海產品數量為 153 個。
觀點3:產品開發設計要滿足於消費者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差異化的包裝設計和技巧性地擺盤(尤其是近年來流行的貼體包裝)賦予了商品新的特性,這些新的特性體現了廠商對消費市場的逐步細分。例如,以卡通形象為主要元素的包裝設計,主要定位幼兒輔食或兒童營養補充;強調“營養搭配”,並將小包裝的不同品種產品組合在一起,主要面向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的人群。個性化的包裝設計和突出的品牌定位,讓消費者快速直接的感受到商品的屬性及內容,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同時,在包裝上分享簡單的烹飪方式,以及營養成分、原料產地等資訊,則更全面地滿足了消費者訴求,併為烹飪技能不佳的消費者提供了基本的解決方案。而帶有生態標識的自有品牌產品則反映了消費者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或自我價值的需要——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國際市場的這些趨勢預計也將逐漸成為中國市場的主流。
3.4 美國 Whole Foods 案例 —— 消費者的溝通
作為全美最大的健康食品零售商,Whole FoodsMarket 在北美擁有 500 家門店,英國擁有 7 家門店。立足於其養育人類和地球的使命,全食超市旨在為食品零售商設定卓越的標準。
尤其在支援可持續農業生產方面,Whole Foods Market 透過支援可持續農業和擴大有機產品市場,支援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或種植戶以及環境發展。其主要措施包括:無論何時何地,要求每一個員工尊重環境,迴圈利用,減少浪費並提供員工培訓,透過推廣有機種植減少農藥使用和保持水土;提倡和參與社群的回收計劃,致力於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包裝或減少包裝,節約用水和能源;鼓勵無害環境清潔和門店維護。
觀點4:產品走向市場之後,獨特的的營銷方式十分重要。陳列方式、美陳設計、試吃體驗、溫馨提示、食材介紹、食譜推薦等等,都能讓顧客感受到品質、時尚、新奇、舒適、親切。不要讓顧客感受到購物只是個枯燥的行為,還有購物的樂趣。首先是營造場景氛圍,提高關聯商品銷售,例如“美酒 + 海鮮”通常是歐美市場中最佳組合方式,而針對中國消費者,可以彙集其他醬料,並配搭菜譜介紹,讓消費者可以在家輕鬆烹飪,以增加復購率及消費者粘合度。現場烹飪示範與試吃也是另一項重要的方式,可以提高消費者對海產品的採購興趣。雖然店內試吃這樣的推廣方式在歐美市場並不普遍,但在過往 7 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 MSC 組織的“可持續海鮮周”推廣中,店內試吃對海鮮的推廣依舊具有重要的聚客及營銷作用。但為了更好地區別普通流通商品,推廣自有品牌的海鮮可以擴充套件商品的推廣資訊,考慮著重增加可持續、環保、原產地等方面的資訊。
04 MSC 中國市場進展及自有品牌開發建議4.1 MSC 在中國零售業市場發展概覽
MSC 在中國市場的推廣開始於 2013 年。截至 2019 年 12 月31 日,登記在中國市場銷售的 MSC 標識產品數量已近 600 個,而2013 年還不足 20 個,經歷了幾乎從“零”發展到成為重點野生捕撈產品的標誌。零售企業紛紛把 MSC 作為其採購野生海產品的重要指標或依據,成為推動 MSC 在中國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過去 7 年多的發展中,MSC 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的支援下,與超過 20 個零售品牌開展合作。主要工作包括分享上游漁業及可持續品種的源頭資訊,評估產品的可持續性和幫助建立可持續採購目標等。零售企業不僅積極將 MSC 作為其採購指標外,一些零售企業還就 MSC 產品採購做出了公開承諾。這些承諾包括優先採購 MSC 認證的產品,甚至還承諾了未來銷售的比例。而宜家家居作為全球支援 MSC 可持續漁業的典範,中國所有宜家餐廳都獲得了 MSC 認證,並在部分菜品上標示了 MSC 藍色生態標識。
目前,中國市場採用 MSC 藍色生態標識的零售自有品牌海產品 50 款,佔中國 MSC 產品數量的 5%。2017/2018 財年,中國市場首次出現帶有 MSC 生態標識的零售自有品牌海產品,永旺也因此成為第一家在中國將 MSC 標識用於自有品牌海產品包裝的零售企業。2018-2019 財年,永輝超市推出其自有品牌 MSC 認證蝦夷扇貝,順豐優選聯合供應商推出聯合品牌的 MSC 標識的真鱈產品。進入新的 2019/2020 財年,家樂福、盒馬也相繼推出系列自有品牌 MSC 標識產品,以及 2019 年在上海開店的 Costco 也引進了 MSC 標識的自有品牌產品。到 2019 年末,根據 MSC 統計資料,山姆會員店獨佔鰲頭,預計其“Members & Marks”品牌的 MSC標識產品數量和銷售還會持續與快速增長。
目前,永旺、山姆會員店、盒馬、天虹、伊藤洋華堂、麥德龍、永輝、京東、貴州合力等均有開發 MSC 認證的自有品牌海產品。隨著海產品市場的不斷髮展和競爭的不斷加劇,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零售企業選擇與 MSC 一起開發自有品牌海產品,MSC也將致力於幫助零售企業建立自有品牌海產品開發戰略,以及分享更多關於產業和供應鏈的資訊。
4.2 打造自有品牌海產品的競爭力
比較國際零售企業自有品牌的發展,儘管中國零售企業起步較晚。但從零售企業對食品安全、產品差異化、消費者溝通的需求來看,中國零售企業在海產品自有品牌的開發中更加需要引入可持續指標。
食品安全儘管可持續指標與食品質量並沒有直接的聯絡,但中國絕大部分獲得 MSC可持續認證的企業長期開展海產品的國際貿易,為了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貿易型企業建立了較好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或獲得了相應的質量安全認證(例如 HACCP),以保障產品質量的安全和可靠。近兩年來,MSC 認證企業逐漸轉型國內市場的開發,已有的產銷監管鏈標準還能幫助零售企業追溯到漁業源頭,為流通環節的監管提供了可能。
產品差異化目前中國市場上零售的冷凍海產品主要以圓條產品、魚排、魚柳產品等初級加工產品為主。產品差異化不明顯,且品牌集中度低,價格競爭作為市場參與者的主要競爭手段。無序的價格競爭既沒讓零售企業和供應商獲得理想的收益,往往還以犧牲產品質量或消費者利益為代價,不符合零售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需要。然而,自有品牌產品要從與眾多廠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以更高的標準或更好的質量來凸顯差異化。因此,在海產品自有品牌開發中引入可持續指標符合產品差異化的需要。
消費者溝通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對商家運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 2020 年 6 月 8 日 MSC 釋出的由全球知名獨立調研機構GlobeScan 面向全球 23 個國家、超過 2 萬消費人群開展的全球最大的海產品消費者調查顯示,在過去的兩年中,全球有 58% 的海鮮消費者認為透過自己的消費行為保護海洋資源做出了努力。同時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於海洋健康的關注和可持續海產品的認知度也進一步提升。30% 的中國消費者擔憂他們喜歡的海鮮品種將在 20 年後消失,而 88% 的海鮮消費者為保護海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過去一年中已經開展了不同形式的行動,還有 62% 的消費者表示他們在市場中注意到過產品包裝上的 MSC 生態標識,較 2018 年的調查結果提升了23 個百分點。
這些資料都反映出,層出不窮的新品類商品的出現以及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激增了消費者的個性化主張,不同年齡層(尤其新生代)的消費觀更是與社會環境乃至全球問題緊密相連。MSC 與市場和產業通力合作,不斷加快 MSC 可持續認證海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呈現,迎合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精確的產品資訊增強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和提高復購率的同時,還能讓消費者透過消費參與到海洋保護的行動中,提高海洋生態保護意識、引發對與產品相關的生態環境的關注,保證海產品的未來供應。
4.3 對中國零售企業海產品自有品牌開發的建議
2013 年以來,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積極推進零售企業採購和銷售可持續海產品,組織開展了包括可持續海鮮周在內的市場推廣及消費者溝通活動、媒體宣傳活動近 200 場,並先後就海產品採購及自有品牌開發釋出了《健康自有品牌食品開發要點》、《負責任水產品採購指南》,以及為提升海產品採購人員水平而開發的系列培訓課程。
針對我國零售企業海產品自有品牌發展所處階段,本報告對中國零售企業如何進行海產品自有品牌開發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建立負責任採購制度,分階段落實中長期目標。自有品牌產品開發是零售企業的戰略性議題,不僅是產品品質的輸出,更是企業價值的彰顯,需要不同部門的參與和支援,因而有必要建立自上而下的負責任採購制度,並有步驟地推進目標落實。具體步驟可參照如下:
具體措施包括:
為一線員工提供專業的培訓與指導,更全面地瞭解水產品的可持續性資訊,包括對生態標籤產品的認知和了解關注 CCFA 與 MSC 共同開發的水產採購培訓線上課程 , http://study.ccfa.org.cn依據國內外相關標準或行業指南檔案,指導水產品的採購與供應商管理,包括建立產品的可追溯體系瞭解國內外相關供應鏈評價工具的研發與應用,適時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企業與國內外相關機構或部門建立溝通機制,積極尋求跨界合作定期收集水產行業的公開資料(來自政府、機構、生產方等)及時獲取水產品的可持續性生產及新標準釋出等資訊關注漁業不可持續或過渡捕撈的最新資訊二是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凝練自有品牌可持續競爭力。自有品牌開發是零售企業發展的重點方向。MSC等國際標準運用於自有品牌海產品開發的成功經驗,從產品研發、品類規劃、市場營銷等方面為中國零售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範例。中國零售企業可結合這些案例,從三個維度凝練自有品牌海產品的可持續競爭力。
嚴格原料源頭監管:藉助 MSC 全球豐富的認證漁業資源,及全球海產品加工、貿易網路,及時掌握源頭端原料供需資訊,加強對上游原料質量安全監管,提高零售企業應對海產品市場變化和防範質量安全風險的能力。
完善採購標準體系:引入 MSC 等國際標準作為採購依據,實際上是零售企業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過程。零售企業應在引入國際先進標準的同時,不斷完善自身採購標準體系,探索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豐富自有品牌內涵 :環境保護、綠色消費越來越受消費者關注,對生產商、零售企業的原料採購、生產工藝、流程管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零售企業可引入 MSC 等可持續生產和綠色消費理念,豐富零售企業自有品牌內涵,助力自有品牌形象的提高,並以此強化品牌與消費者的聯絡。
環保與健康開發可持續型商品MSC 在中國市場的 7 年間,在市場終端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標識產品的逐年增加。未來 3 年的目標,MSC 將繼續支援市場終端開發“環保與健康”型商品,積極與水產企業合作,加強與國內外認證的可持續漁業對接,引進符合中國市場特點的原料,迭代產品形式。自有品牌海產品作為中國零售業未來 3 年的新領域,“可持續”可以成為打造核心“商品力”的重要元素,也是 MSC 在中國市場發展的重點工作。
如需完整報告請登入【未來智庫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