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就在11月底,衛龍食品計劃明年在香港IPO的訊息傳出,人們才發現這個辣條界“扛把子”一樣的存在,居然不聲不響已經做得這麼大了。就靠著曾經5毛錢一包的辣條,如今的衛龍在10年內賺了500個億,並且大膽走向了資本市場。
根據公開資料,衛龍食品如今一天可生產辣條三四千萬包,已經佔據全國辣條行業的10%。僅衛龍旗下的魔芋產品,年銷售收入就達到了8306萬元,同比增長170.03%。
覆盤衛龍的崛起之路,與他們出色的營銷密不可分。
都說“人靠衣裝馬靠鞍”,衛龍營銷戰略的第一步,就是改變之前全透明的包裝袋。升級之後的衛龍辣條,全面換成了白色不透明包裝。借鑑一度爆火的江小白等靠文案出圈的品牌經驗,衛龍的外包裝上除了辣條形象圖案之外,更添加了“壓驚”、“冷靜”等文案,一下子拉高了格調,也吸引了更多年輕消費群體。
而在後續的營銷過程中,衛龍也緊抓熱點,可以說“哪裡有熱點,哪裡就有衛龍食品的身影”。
從《舌尖上的辣條》到“為辣味零食發燒友而生”,每次衛龍都踩在了話題的風口上,讓參與的網友成為了免費幫他們宣傳的“自來水”,不僅提升了知名度,還省出了不少的營銷費用,可以說打得一手好算盤。
但是熱鬧歸熱鬧,衛龍的營銷在年輕消費者圈層也的確成功,對於很多中老年消費者或父母群體來說,辣條依然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垃圾食品的標籤。
因為在2019年底之前辣條行業都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辣條行業有很多不規則的生產現象,大量的防腐劑、新增劑、色素被放進了辣條裡,不保證衛生的生產環節、高油高鹽高糖分,這都讓整個辣條行業頻頻被點名。
在2005年底,央視報道了平江縣一家食品廠使用違禁新增劑富馬酸二甲酯(俗稱黴剋星),把整個辣條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2007年,國家質檢總局將平江列為全國食品安全重點整治縣,對辣條行業進行大整頓。2019年,央視3·15晚會也曝出辣條生產車間髒亂差等現象。這一切,讓辣條是垃圾食品這個固有印象幾乎深刻打在了每個消費者心裡,撕都撕不下來。
雖然說曾經的5毛小零食突圍成功,甚至一度走出國門成為繼國民女神老乾媽之後的又一個“國貨之光”,但根深蒂固的負面形象可以說是衛龍登陸資本市場最大的攔路虎。
畢竟再厲害的營銷,產品質量跟不上,也最終會被消費者所拋棄。而名氣越大,翻車那一天帶來的後果與反噬也會越嚴重。
這就是為什麼中小企業上市策劃引領人物、明德資本生態圈張曉麗教授在為企業家進行輔導時會反覆強調“合規合法”四個字。商業規則和法律法規的紅線一定不能碰,否則,不僅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牢獄之災,也一定會在市場中遭到反噬。
畢竟,透過捷徑獲得的成功一定是不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