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90後,他從小受上海濃烈金融氛圍的薰陶和家人的影響,愛上了投資。大三那年,他拿著父母給的9萬本金開啟了炒股生涯,8年下來累計盈利超過300萬。
他是一位財務工作者,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做研究搞投資;他是一名價值投資的信奉者,把投資看作相伴一生的漫漫旅途;他也跟普通的90後一樣,喜歡電影和二次元,熱愛著生活。今天就一起走進他的故事吧!
奶奶和爸爸都是老股民,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是股票!
我是92年生人, 現居住在上海,目前有全職工作,財務方向,主要利用業餘時間研究股票,同時在網上記錄一些自己的投資感悟。
故事可能還得從二十年前說起,記得那時候我們家附近有一家銀河證券,當時讀小學的我每年放暑假最開心的事就是帶一點零食和奶奶跑到證券營業廳,一邊吹空調一邊看著面前巨大的電子屏不停地滾動著股票名字和漲跌幅,當年剛學會加減乘除的我卻已經對奶奶買了哪些股票,買了多少股瞭然於胸,我會看著螢幕上股票的報價實時計算出奶奶今天大概賺了多少錢,如果賺得還挺多,那回家路上我就又可以讓她幫我買點小零食和玩具了。
我的父親也是位老股民,他從95年就開始炒股,雖然炒到現在也沒賺到什麼錢,但他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股市,讓我對股票產生了興趣。
沒有他的引導,我現在可能根本就不會走上股票投資這條路。
大三拿著父母給的9萬本金,開啟炒股之旅
我想,我是很小就愛上股票了,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雖然還會經常關心股市,但這段時間我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了讀書上,直到高考前夕,我對股票的熱愛又被喚醒,在填報志願時大多選擇了股票相關的專業,最終考入華東師範大學商學院,就讀經濟學專業,後面的故事可能不少人都很熟悉了,我在2013年讀大三期間拿著父母給的9萬本金,開啟了自己的炒股生涯。
我剛開始炒股那會兒真叫一個興奮啊,根本沒心思上課,整天就盯著手機裡的走勢圖,上課的時候甚至直接帶個膝上型電腦到教室裡操盤,我翻了一下我2013年的交割單,一個10萬不到的賬戶一個月成交金額53萬元,月換手率530%,平均每隻股票持倉不超過4天,一個月給券商貢獻555元佣金,都快趕上我當時大學一個月的飯錢了。
早期我的風格以趨勢投資為主。
記得“餘額寶”是在2013年6月橫空出世的,我當時一看到這個新聞,馬上就去市場上追“餘額寶概念股”,然後拿了幾天看到沒什麼起色馬上就拋了。
那幾年我還特別沉迷於研究影視傳媒股,因為電影票房這東西對散戶來說比較好跟蹤,我記得我那段時間每天都會去藝恩資訊網刷當日的票房,然後看到自己投資的電影公司即將有爆款上映了,就會提前埋伏,當時靠光線傳媒,華誼兄弟這幾個股票來來回回還是賺到了點錢。
雖說當年靠這種投資方式略有盈利,但當時我已然覺得這並不是長久之計,
一方面是太累了,整天都要盯盤,還要不停重新整理聞追逐熱點,大學可能還能這麼玩,以後上班了肯定就沒時間了;
二是沾了2013年創業板,尤其是傳媒影視股牛市的光,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2013年分別暴漲312%和142%,未來可能就沒那麼好的運氣了。
這種投資狀態持續了半年多,直到一個慵懶的午後,我在我們大學圖書館晃悠時無意間借了一本《巴菲特傳》,看完之後,我彷彿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這世界上還有一種投資方法,叫做價值投資,因為當時的我正處在對自己該選擇哪種投資方式最茫然的時候,巴老的投資思想恰巧在此時深深地震撼了我,之後的一段時間,我便開始瘋狂地閱讀各類價值投資書籍,並且邊學習邊用自己的賬戶進行實踐,我逐漸意識到,這就是我追求的一條正確的投資道路,可以帶我通向大海和星辰,當然,學習價值投資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2014年我還經常會在趨勢投資和價值投資中這兩種風格中搖擺,直到2015年,我完整經歷了那輪大牛市和之後的兩次股災,才最終完全擯棄了做趨勢投資的思想,走上了價值投資的道路。
8年投資下來,累計盈利315萬
今年是我投資生涯的第8年,也是我踐行價值投資的第6年,由於平時的工資主要用來生活開銷,所以炒股至今自己總共只向股票賬戶追加投入了18萬左右,算上一開始父母給的9萬本金,本金合計27萬,截止2020年11月底,股票賬戶淨資產342萬,盈利315萬,這其中包括A股打新收益約80萬,年化收益率46%。
我的第一桶金來自於華泰證券和中信證券。
2014年我還沒有形成現在的投資體系,基本上偏向於趨勢投資的方法,就是預測未來幾個月哪些行業的淨利潤會出現顯著增長或者受到大資金青睞,就提前埋伏在這些行業的個股裡面,不考慮長期持有,換手率非常高。
2014年11月21日,央行意外宣佈非對稱降息,貨幣政策大幅放鬆,股市迎來重大利好,恰逢滬港通也於11月正式開閘,在多重利好帶動下,上證綜指快速放量拉昇,成交量每天邁上一個新臺階,我在11月重倉了最受益牛市的券商股,當時重倉的華泰證券、中信證券都在接下來的一兩個月裡完成了翻倍行情,算是賺到了股市第一桶金。
我的第一大重倉股:中國平安
中國平安很久以來都是我的A股第一大重倉,也是炒股至今給我帶來最多盈利的一隻股票,我平安的主要倉位是在2014-2015年買入的,整個2015年上半年,我就是不停的把倉位從高估值的股票移到金融消費等當時估值相對較低的股票中,中國平安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慢慢被我買成了A股第一重倉。
2015年6月,當時大盤已經漲到接近5000點,我明知大多數股票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泡沫,但我依然堅持滿倉,因為我一直以來信奉的理財觀就是無現金主義:我堅信股權才是最好的保值增值資產,除非這個市場上三千多隻A股全部高估,我才會降低自己的倉位,只要這個市場上還存在估值合理的優質股,我就會滿倉持有。我們此時不妨回看一下15年股市頂點時,我幾個重倉股的市值和估值水平:中國平安,市值6600億,PE16.8;招商銀行,市值4500億,PE8.0;貴州茅臺,市值2860億,PE18.6,這樣的估值水平,絕對稱不上貴,這就是我當時敢於在5000多點依舊保持滿倉的底氣。
2015年下半年簡直就是教科書般的泡沫破裂,兩次股災,讓創業板在短短兩個半月的時間裡,從最高點4037點跌去了56%,回到了1779點,個股就更加慘烈了,很多股票連續無量跌停,股價被腰斬者不計其數,而小七由於當時的主力倉位全是金融、消費和醫藥股,所以回撤要小得多。
瞭解我的球友應該知道,我會根據持倉股的財報表現和估值水平來測算出每隻股票的買賣點,只有當持倉股的股價超過賣點時,我才會做出減倉操作,而當有新增資金時(比如新股收益),我就會選擇買入那些處在加倉點的股票,但是,如果某隻股票的股價一直落在買點和賣點之間,我就不會對他做出買賣操作。因為我的整體投資思路就是買入並持有,不做波段,如果我認為這隻股票的股價處在合理估值區間,我覺得就沒必要去折騰買進賣出。
之後的五六年時間,我認為平安的股價一直處在合理估值區間內,所以我基本沒有對他進行過交易,而在這段時間內,按後復權價來算平安的股價翻了3倍左右,在我所有持倉股中排名較前,於是他的倉位佔比就越來越大了。今年我的A股投資組合中漲幅較大的茅臺、美的集團、五糧液的倉位佔比就一直在上升,平安的倉位由最高峰時的20%左右下降到現在的12%。
最成功的和最失敗的投資:上海機場和中國華融
由於我自己生活在上海,且那幾年去了好多次浦東機場,而我每次出境經過日上免稅店的時候,都能看到店裡面摩肩接踵,大排長龍,我記得彼得林奇曾說過很多投資機會都來源於平時生活中的發現,於是我就下載了上海機場最近幾年的財報認真研究了起來,我發現自從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成立起,浦東機場的貨郵吞吐量出現了明顯的拐點,而受益於國人出境遊和留學需求的迅速增長,旅客吞吐量在2014年實現了10%左右的同比增長,另外,上海迪士尼即將在2015年末建成,浦東機場相比虹橋機場有著無可比擬的距離優勢,建成後相信又會進一步增加浦東機場的旅客吞吐量,所以,我當時判斷浦東機場有自貿區、出境遊、迪士尼三駕馬車保駕護航,基本面無憂,而當時上海機場的市值不足300億,PE在12左右,看到好公司有了好價格,我就在2014年建倉了上海機場,一直持有至今。
上海機場雖然不是我盈利最多的一隻股票,但絕對是我踐行價值投資理念選出的第一支股票,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最失敗的一筆投資應該是港股的中國華融,我是在2017年7月買入華融的,買入時看了它近2年的財報,當時讀財報時就覺得非常費勁,太多專業術語,太多不透明的資產結構,但當時看著他5倍的PE,超過5%的股息率,還有兩位數的增長,還是沒忍住買入了5%左右的倉位。
我當時想著銀行業資產質量已經逐漸轉好,華融在16年銀行業大幅變賣資產包的時候瘋狂抄底,那麼接下來的幾年這些資產包怎麼著都能賺個好價錢吧。
沒想到今年先是董事長出事被抓起來,隨後中報直接崩成狗,連審計都不敢出具無保留意見,那麼這份財報基本沒啥可看的了,直到這時候我才明白我對中國華融這公司真的一無所知,因為別說我不知道它為啥賺錢了,我連它為啥會虧錢也不明白。
中國華融大概在2018年造成了我總資產2%的虧損,但我覺得在當時資金量還不大的情況下,能用2%的資產換取一個慘痛的教訓還是非常值得的,它讓我明白以後如果不能對一個公司的商業模式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對未來幾年的利潤有一個大致估計的話,那麼即使股票價格再便宜,也不能投一分錢進去。
我的投資風格主要學的是巴老的那套價值投資理論,以合理或者低估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長期持有,但和巴老相比,我的持倉會更加分散,比如目前A股就持有了19只股票,這主要是因為我自知能力有限,也經常會有看錯的時候,所以我一直會給自己定一個行業和個股的持倉比例上限:
即單一行業佔整體股票倉位不超過30%;單一個股佔整體股票倉位不超過20%,當一個組合足夠分散時,我每天的持股心態便會很好。
另外,我主要是透過研究各家公司的財報來對持倉股進行倉位的調整,每個季度的財報季結束後,我便會根據各家公司的業績表現設定各自的加倉點和減倉點,當組合中某隻股票的股價超過減倉點時,我便會開始逐步減倉,同時去加倉那些股價處在加倉區間的股票,如果是在同一行業持有多隻股票,我可能不會嚴格按照加減倉點,而是根據他們一段時間內的業績和股價表現直接進行倉位的動態調整,比如今年2月華夏幸福、招商蛇口換保利和萬科、4月格力換美的,11月南京銀行換招商銀行,美的換格力等等。
具體到如何篩選個股,我總結了一套選股方法——“五步選股法”,從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一步步精挑細選出目前持有的公司。
第一步:確定選股範圍
我始終堅信,A股值得深入研究,具有長期投資而非投機價值的公司不足上市公司總數的5%,而這些股票基本全部集中在滬深300成分股中,所以我的選股範圍就一下子縮小到了300家以內,那些排在A股上市公司第301-800位的中證500成分股我也基本不會多看一眼。
第二步:透過ROE進行篩選
接下來我會從滬深300成分股中找到那些ROE長期顯著高出同行的公司,這裡所說的顯著高出,就是至少要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3%以上,而且需要持續多年,經過這一輪篩選,就會僅剩下100家左右的公司。
第三步:透過經營現金流進行篩選
對於那些可以使用經營現金流來分析的公司來說,如果他的經營現金流常年大於淨利潤,那麼這家公司大機率是一家比較優秀的公司。反過來說,如果經營現金流常年大幅低於淨利潤,就會被我從備選股中剔除,此時,大概還剩下70家左右的公司。
第四步:透過分紅率進行篩選
有些公司他們的ROE很高,歷年的經營現金流也不錯,但就是每年的分紅都少得可憐,分紅率普遍在20%以下,股息率在1%左右,這些公司往往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資現金流支出,對於這些公司的真實盈利能力,我都是存疑的,經過這輪篩選,應該還會剩下50家左右的公司。
第五步:透過估值進行篩選
經過以上四步篩選出的這50家公司就滿足了我對優質股的所有定義,但好公司還必須要有好價格,這50家公司中就存在著一批一眼就能看出非常優秀,但估值始終讓我望而卻步的公司,比如海天味業、愛爾眼科、恆瑞醫藥等等,碰到這種股票,我的原則是寧可錯過也不強行上車。
最終,就形成了我目前A股實盤的那19家持倉股。
投資之外,我是一位父親,我還喜歡電影和動漫
我之前可能很少提及我的家庭生活,但其實我現在還是一位2歲女兒的父親,多謝我的家人,他們承擔了平時主要的帶娃工作,讓我能夠在完成朝九晚五的工作之餘還能騰出時間來研究股票、在網上記錄自己的投資感悟,好在我長期持股的投資方法決定了我不用每天去關注市場,所以除了財報季需要花很長時間閱讀研究以外,其他時間還是能較好地平衡投資和生活中的摩擦。
平時除了投資和帶娃以外,我的愛好應該和很多90後沒什麼不同,無外乎電影動漫、玩遊戲、聽音樂之類的。
先說電影,雖然沒仔細算過,但小七應該看了不下1000部電影,平均每週2部,最愛看犯罪懸疑和現實類題材,比較喜歡的導演有馬丁·斯科塞斯《計程車司機》、李滄東《薄荷糖》、大衛·芬奇《七宗罪》,我以前的雪球ID:SevenSins就出自這部電影。
作為一個小時候伴隨著日漫長大的90後,動漫對我的影響也是挺大的,尤其是《浪客劍心》這部動漫,其中傳遞出的人生觀在我心中久久不難忘懷。除此之外,《全職獵人》和《鋼之鍊金術師》這兩部動漫也是我的最愛。
炒股炒了那麼多年,越發覺得平時的愛好和價值觀會對自己的投資理念產生極大的影響,我很愛蘇東坡的古文,他的《前赤壁賦》裡有這樣一句話:“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我時常會感慨個體生命的短暫,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卻又可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讓我深深著迷,讓我在身處逆境時也能保持豁達、超脫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所以,也不難理解我會選擇價值投資這條路,我熱衷於投資那些可以為股東持續創造價值的公司,因為我從沒把投資看作是一場百米賽跑,而是當作一段相伴一生的漫漫長途。
如果要對初入股市的投資者說一句話,我想說,選擇一種能夠讓你買入後夜夜安睡,心如止水的投資方式吧,不要讓股票佔據你太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