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維艱》
本·霍洛維茨,矽谷頂級投資人,與網景之父馬克·安德森聯手合作18年,有著豐富的創業和管理經驗。2009年創立風險投資公司A16Z,被外媒譽為“矽谷最牛的50個天使投資人”之一,先後在初期投資了Facebook、Twitter、Groupon、Skype,是諸多矽谷新貴的創業導師。
在《創業維艱》中,本·霍洛維茨從自己的創業經歷講起,以自己在矽谷近20餘年的創業、管理和投資經驗,對創業公司(尤其是網際網路技術公司)的創立、經營、人才選拔、企業文化、銷售、CEO與董事會的關係等方方面面,毫無保留地奉上自己的經驗之談。他還談到了與比爾·坎貝爾、安迪·拉切列夫、邁克爾·奧維茨等矽谷頂級CEO和投資人的交往經歷,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寶貴經驗,以及他和馬克·安德森這對絕佳拍檔為何能夠一起奮鬥18年還能合作得這麼好。
大多數創業書所說的都是如何做正確的事,不把事情搞砸,...
《從0到1》矽谷創投教父、PayPal創始人作品,斯坦福大學改變未來的一堂課,為世界創造價值的商業哲學。
在科技劇烈改變世界的今天,想要成功,你必須在一切發生之前研究結局。
你必須找到創新的獨特方式,讓未來不僅僅與眾不同,而且更加美好。
從0到1,為自己創造無限的機會與價值!
Paypal創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資者彼得•蒂爾在本書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創業歷程與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競爭、如何進行壟斷、如何發現新的市場。《從0到1》還將帶你穿越哲學、歷史、經濟等多元領域,解讀世界執行的脈絡,分享商業與未來發展的邏輯,幫助你思考從0到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與機會。
揭開創新的秘密,進入彼得•蒂爾顛覆式的商業世界:
創新不是從1到N,而是從0到1
全球化並不全是進步
競爭扼殺創新
“產品會說話”是謊言
失敗者才去競爭,創業者應當選擇壟斷
創業開局十分重要,“頻繁試錯”是錯誤的
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僅靠品牌吃飯
初創公司要打造幫派文化
事實上,他們並未真正讀過,而是假裝讀過。名人效應下的內容
毫無疑問,《從0到1》與《創業維艱》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與其作者的成功光環離不開。以《創業維艱》的本·霍洛維茨為例,在過去的十五年時間裡連續創業三次,從網際網路瀏覽器到Saas雲服務再到風險投資,霍洛維茨成為矽谷最具影響力的投資人之一,這本書幾乎全景展現了霍洛維茨早年創業期間如何應付來自各方的壓力和挑戰,大量人物、對話細節堪比一本商業小說。然而在書的下半段,霍洛維茨筆鋒一轉,開始販賣雞湯,從第四章“陷入絕境”開始,基調被調整到大多數商業類雞湯輔導讀物的範疇內,霍洛維茨用一個個疑問句式開始了“授課”過程,類似“大公司高管為何難以勝任小公司的工作”等話題成為霍氏話題的核心。
而《從0到1》這本書的成因則是“Paypal幫”老大彼得·蒂爾課堂筆記的整理,洋洋灑灑14章節裡,彼得·蒂爾以自己的成功經歷為切入口,從創業、創新、公司治理、行業發展等角度展開敘述。與霍洛維茨的謹言慎行相比,彼得·蒂爾有著鮮明的個性,他曾質疑美國教育制度的合理性,而他的投資哲學也極具個人特色,比如認為企業成功模式不能複製,真正推動企業創新的就是其推崇的“0到1”哲學。
可霍洛維茨與彼得·蒂爾的這些觀點,真的能在中國落地嗎?
消化不良的矽谷哲學
本·霍洛維茨與彼得·蒂爾都有著從創業者到投資人的心路歷程,這兩個職業差異性很大。從某種程度上說,創業者和投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了博弈與糾結。
這種糾結在彼得·蒂爾的《從0到1》裡體現得尤為明顯。作為創業者,他追求從0到1的本質創新,而他當年卻還是投資了與Myspace沒有本質差異的Facebook;作為創業者,他希望自己和同伴擁有改變世界的使命感和長遠計劃,但在投資人的角度,快速變現離場的誘惑同樣讓他賣掉了Paypal以及Facebook股票。
另一方面,彼得·蒂爾的0到1哲學在中國網際網路的大環境下更顯得格格不入。即便進入一個藍海市場,從一開始,中國的創業公司不得不在三大巨頭中選擇一家做“靠山”,併成為另外兩家巨頭的眼中釘肉中刺。看起來,這與本·霍洛維茨當年對抗微軟有異曲同工之處,可在中國更殘酷的版本則是,站隊之後你需要付出的代價更多,在去年打車軟體火熱時期,使用者不能在微信上分享阿里投資的快的打車優惠券,同時隸屬阿里的微博也開始“治理”微博上的滴滴優惠券,後者由騰訊投資。這是一個令霍洛維茨的經驗失效的環境,而如果創業者們天真地相信書裡的理論和指導,其後果不難想象。
而在如此大環境下讀到這般糾結的創業指導時,中國的創業者們能想到什麼呢?答案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拍封面並分享到社交媒體。
創業者小圈子的暢銷書
社交媒體時代極大地釋放了人性中的表現欲,同時社交媒體小圈子特性也塑造了新的社交準則,小圈子看似由不同的人構成,其實每個人又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封閉且觀點統一的群體。
在中國,創業者無疑是最大的社交“小圈子”。萬民創業的口號經各界政府、各個媒體自媒體的宣傳鼓動,已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這其中,可一夜暴富與改變世界同步進行的網際網路創業尤為明顯,並席捲到傳統行業,從賣煎餅的大資料思維到安全套生意裡的雲計算理念,無處不在的創業者們聚集在咖啡館、微博、微信裡,人人都在談創業點子、聊融資。“臨近中午,咖啡館裡有幾個年輕創業者人手一個肉夾饃,配著咖啡談A輪融資。”
在這一個個創業者的小圈子裡,《從0到1》、《創業維艱》這樣的書有著極高的討論“價值”:不同創業者之間可以盡情地討論書裡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戰略而絕口不提產品;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隔閡”也被這些書消解,這兩類人第一次實現了“心靈”上的互通,在你言我語的引用中依稀看到未來公司上市後的盛況;而創業者自己,縱然他不喜歡這些書,但在周遭創業合夥人與投資人不斷分享與推薦的語境下,除了點贊,已無別的選擇。
當一張張多角度多濾鏡處理的圖書封面上傳到朋友圈相簿,當一句句精心雕琢的評語貼到微博微信,伴隨著諸多創業者小圈子裡不能言說的秘密,一個暢銷書的神話就這樣形成了。這個神話似乎沒有多大危害,畢竟,創業者們都是聰明人,知道此“意思”與彼“意思”之間的細微差異。更何況在這個神話裡,出版社賺到了銀子、媒體贏得了點選率、讀者加速了腎上腺激素的分泌……
只是在眾聲喧囂之後,滿地垃圾。兩個頗具諷刺的事實是:1.《創業維艱》英文版在美國亞馬遜的評分高達4.5星(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評分),但最有用的兩篇書評評分則是2星。2.被中國創業者奉為新聖地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原來是海淀圖書城。
現在創業者們不需要讀書,只需要假裝讀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