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蔣尚義與梁孟松原本的師徒恩怨,只是中芯國際被內鬥拖累的一個縮影。在美國高壓的大背景下,蔣尚義的進入與梁孟松的退出,也只是中芯國際在戰略上的一項對位選擇。但內鬥這一話題終究還是中芯國際難以避開的雷區,在此前的數年中,中芯國際已經因為管理方面的問題,耽擱了不少的機會。

編|小戎

中芯國際再一次被貼上“內鬥”的標籤。

2020年12月15日,中芯國際委任前臺積電執行長蔣尚義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根據合約給與其年薪67萬美元(及年度激勵)的待遇。此前2016至2019年間蔣尚義曾擔任過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在公告中還提到,董事會表決通過了這一委任,其中董事梁孟松無理由投棄權票。

隨後,網上多渠道爆出梁孟松在董事會上提出辭呈,並附全文。12月16日早間,中芯國際釋出了關於梁博士可能辭任的公告,公司已知悉梁博士其有條件辭任的意願,正在積極核實梁孟松的真實意願。

在網路曝光的辭職信中,梁孟松提到自己是在12月9日接到董事長周子學的電話,才得知蔣先生即將出任副董事長一職。梁孟松說:“我感到十分錯愕與不解,因為我對此事毫無所悉。我深深的感到自己已經不再被尊重與被信任。”同時在這份辭職信中他還表示自己無意干涉公司的人事任命,只是想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蔣尚義與梁孟松原本的師徒恩怨,只是中芯國際被內鬥拖累的一個縮影。在美國高壓的大背景下,蔣尚義的進入與梁孟松的退出,也只是中芯國際在戰略上的一項對位選擇。但內鬥這一話題終究還是中芯國際難以避開的雷區,在此前的數年中,中芯國際已經因為管理方面的問題,耽擱了不少的機會。

01

曾經的直屬上司再次成為其直屬上司,或在一定程度上觸碰了梁孟松的“逆鱗”,讓他交出這份辭呈。

在此前的30多年半導體行業經歷中,梁孟松分別就職過臺積電、三星等知名企業,一直是半導體圈的風雲人物。梁孟松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機工程及電腦科學系並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他曾在美國晶片公司AMD工作數年。

梁孟松簡介 圖源/中芯國際官網截圖

如果梁孟松請辭有轉圜餘地,那麼現年蔣爸74歲,梁先生68歲,兩人耄耋之年的晶片界大拿,將再度相會中芯國際。

1992年,梁孟松回到中國臺灣,加入臺積電。在臺積電工作的17年間梁孟松算得上是一名研發悍將。2003年,臺積電與IBM在130奈米的“銅製程”一戰中,負責先進位制模組的梁孟松以130奈米“銅工藝”擊敗IBM。

2006年,梁孟松直屬上司蔣尚義因照顧父親首次從臺積電退休。為臺積電工作了14年的梁孟松原本以為自己有機會高升,卻沒想到臺積電從英特爾挖來先進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來做資深研發副總裁,被新空降的上司“打壓”,甚至傳說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調換職務,並在他出差回去之後發現辦公室被改成了4個工程師的辦公室,降職調去其它部門。之後梁孟松在2008年憤而出走,轉投三星。

2011年,梁孟松加入三星。此後三星的製程演進路線由32奈米/28奈米 Planner技術直接跳階到14奈米 FinFET技術,並在2014年底開始量產。

梁孟松扭轉了三星在半導體行業的不利局面,也因此引來了老東家的不滿。被臺灣方面職責“背叛”,為了圍剿梁孟松,讓他從三星走人,臺灣商界、政界、法界合力,以侵犯臺積電的技術專利及竊取商業機密為名,判決禁止梁孟松在2015年9月之前回到三星。

2017年,梁孟松和三星協議到期,這時候中芯國際向這位“大牛”丟擲了橄欖枝,最後梁孟松同意了,沒有再與三星續簽,轉投中芯,成為了中芯的CEO官兼執行董事,梁孟松的到來也被媒體稱為“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梁孟松時代”。

他對中芯國際的貢獻,不可謂不大。在網傳辭呈中,他本人說得很明確:2017年10月到2019年上半年,一年半左右,中芯國際也正式從28nm時代,直接進入了14nm時代。更厲害的是,梁孟松在300天不到的時間就把14nm晶片從3%的良率提高到了95%。梁孟松帶領2000多名研發人員,幫助中芯國際在3年裡跨越了5代晶片技術,這樣的貢獻,在如今國內急需晶片突破的情況下,顯得尤為珍貴。

曾在英特爾和中芯國際供職的梁昌年博士,在一篇自傳文章《我在中芯國際的往事&中芯國際深度解析》中提到,“實際上我也沒有預料到當時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後,它的股價開始大漲,這讓我覺得有些尷尬。”“我在想如果我們買了中芯國際的股票,作為它的投資人,應該不想看到哪天梁孟松從中芯國際離職。”

他還提到,“當年梁孟松離職臺積電實際上是因為2008年蔣尚義離開後,羅唯仁空降成為梁的領導,讓他不爽或者不受重視才離開的。”

蔣尚義在晶片行業的資歷也十分重磅,他曾在臺積電供職16年之久,最高做到了臺積電COO職務,一手將臺積電的研發團隊從400多人擴大到了7000多人,在臺積電內部被員工親切的稱為“蔣爸”,還曾一度被認為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接班人。2013年,蔣尚義第二次從臺積電退休。

2019年到2020年6月,蔣尚義曾出任武漢弘芯半導體公司CEO一職,但該公司在2020年暴雷,成為了千億投資爛尾專案。蔣尚義多次坦言,武漢弘芯是“一場噩夢”“不想多談”。

目前,由於美國的限制(MEU清單),中芯國際發展先進製程受限,特別是EUV光刻機的無法到位,中芯國際將止步於7nm,中芯國際下修Capex也是下修了這部分先進工藝。

與梁孟松主推的先進製程相比,而蔣尚義想要推動的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技術方向,則相對不受美國方面在製程上的限制,可在現有的製程下,透過先進封裝和小晶片技術來實現晶片效能的提升。

02

在辭職信中,梁孟松也提到,在中芯任職的三年期間他帶領2000名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完成了28nm到7nm五代晶片的技術研發,這是一般公司花十年以上才可能達成的任務。目前28nm、14nm、12nm及n+1技術已經進入量產階段,7nm 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 5nm 和 3nm 的最關鍵、也是最艱鉅的 8 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只待 EUV 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但“內鬥”是中芯國際身上由來已久的問題,這甚至成為了外界貼在中芯國際身上的標籤,而中芯國際在過去的數年間因為內鬥被耽誤掉的機會,在圈內也幾乎是家喻戶曉。

2011年時任COO楊士寧與CEO王寧國爆發內鬥,最後以兩人都離開中芯國際結束風波。但這場爭端的根源還是在於中芯國際彼時複雜的股權結構導致各方股東的目的難以協調。

2008年11月,央企大唐電信入股中芯國際,並且取代上海實業成為第一大股東。恰逢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肆虐之時,中芯國際的股價一跌再跌,最終大唐控股以1.76億美元獲得了中芯國際16.6%股份,成為最大股東。因為融資額縮水與股權稀釋問題,此番收購引起了其他股東的強烈不滿。同時作為上下游產業鏈中的一環,大唐國際並不滿足於僅僅控股,而希望更多介入企業的運營管理,為此大唐電信申請了兩個董事席位。

彼時的中芯國際面臨著西方的“瓦森納協議”的技術封鎖,擔負著振興國家半導體產業的重任,同時承受著各路投資人盈利的期許。

2009年,江上舟以獨立董事身份成為中芯國際董事長,希望借其政府背景起到平衡各方勢力的目的。入職之後,董事長江上舟先後找來了王寧國接任中芯國際的執行董事及CEO職務,找來了楊士寧出任中芯國際的COO。

後來為了平衡大唐的控股權,江上舟說服中國國家主權基金性質的中投集團入股中芯國際,計劃投資3.5億美元獲得第一大股東地位。但該計劃遭到大唐電信阻撓,最後2011年4月19日,中投集團向中芯國際投資2.5億美元,獲得11.6%股權,成為中芯國際第二大股東。

由於歷史原因,在中芯國際內部存在著大陸與臺灣兩大派別,由張汝京創辦的中芯國際曾經從臺灣帶來了大量的技術人員,管理的核心層基本都是中國臺灣人。在這種背景之下,臺灣人士CEO王寧國與大陸COO楊士寧產生間隙。大唐電信則是看中了楊士寧。

2011年6月27日江上舟因癌症而意外辭世,大唐電信出手了。在6月29日的股東大會上,因大唐電信的反對票王寧國落選董事席位。但後來因為為員工違法避稅問題,CEO王寧國引咎辭職,但董事會依然未能同意楊士寧出任CEO。2011年8月16日,楊士寧辭職。此次內鬥兩敗俱傷。

多位中芯國際的員工、合作伙伴均對外透露,中芯國際內部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

在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的五個月前,2020年5月,另一位聯合CEO趙海軍剛剛接棒前任CEO邱慈雲擔任執行長一職,短短5個月就變為了聯合執行長。這是中芯國際首次啟用雙CEO戰略,兩位掌門人聯合主管,梁孟松負責先進技術的研發攻堅,更有經驗的趙海軍負責公司管理。在坊間也曾傳出二者不和的傳聞,但有賴於董事長周子學的斡旋並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03

從6月1日提交IPO申請獲得受理到7月16日登陸科創板,37天實現上市的中芯國際獲得了與工業富聯、京滬高鐵幾乎同等的待遇。畢竟,當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計劃對華為的管制政策升級之後,作為大陸最大的晶圓製造廠,中芯國際已經被視為“最後的備胎”。

但中芯國際成立20年間,變局不斷。歷經四任CEO的更迭和股東控制權之爭,發展戰略一直在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之間搖擺,加之美國、中國臺灣等各方的鉗制,中芯國際的發展走得並不那麼一帆風順。

11月11日,中芯國際公佈三季度業績。財報顯示,中芯國際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08.00億元,同比增長30.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0.80億元,同比增長168.6%。來自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同比上升9.2個百分點至69.7%;來自北美洲的收入降至20%以下至18.6%;來自歐洲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收入下降至11.7%。

同樣,在第三季度報告中,中芯國際披露目前遇到的困境,“2020 年資本開支計劃從約人民幣457億元下修到約人民幣402億元,主要是由於美國出口管制使部分機臺供貨期延長或有不確定性,以及物流原因導致部分機臺到貨延遲。”今年10月,中芯國際被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域性納入美國出口管制,由美國向中芯國際出口的部分美國裝置、配件及原物料須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後,才能繼續供貨。

當華為遭遇美國“卡脖子”之後,中芯國際面臨的直接難題是,晶片到底賣給誰。在14nm這個領域,儘管華為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華為,卻是萬萬不能的。

依照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這一不合理的禁令,中芯國際如果要給華為供貨,就必須向美國政府申請許可。雖然中芯國際並不止華為這一個客戶,但若想把華為的這筆大單悉數轉移,在國內並不容易。

另一方面,與臺積電相比,中芯國際在成熟的28nm積體電路晶圓工藝方面,並沒有特別領先的競爭優勢。中芯國際招股書顯示,臺積電早在2011年就已經實現28nm的量產,2018年實現7nm的量產,而中芯國際直到2015年才實現28nm的量產,2019年實現14nm的量產。

晶片生產車間 圖源/中芯國際官網

在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芯國際28nm的市場佔有率在2017-2019年分別為8.12%、6.19%、4.03%,呈現逐年下滑的態勢。

這也使得中芯國際在股票市場上出現“左右搖擺”的態勢。7月16日上市伊始,中芯國際較27.46元的發行價大漲245%,飆高至95.00元,此後便開始震盪回落,至今日維持在50-60元區間。

外部的影響還不止於此,12月4日,中芯國際釋出公告,稱其已被列入中國涉軍企業名單,美國人士將被限制對中芯國際所發行的有價證券及其相關衍生品進行交易。具體規則是,從北京時間2020年12月4日開始的60天后,美國人士不可買入該公司證券;365天后,美國人士不可交易該公司證券。

在此情況下,中芯國際作出了突破嘗試,2020年12月4日,中芯國際釋出公告宣佈成立合資企業,中芯控股、國家積體電路基金川和亦莊國投各自同意出資25.5億美元、12.245億美元和12.255億美元。公告中披露此次專案業務範圍聚焦於12吋積體電路晶圓及積體電路封裝系列;技術測試;積體電路相關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及設計服務和銷售自產產品,首期計劃投資76億美金,月產能為10萬片。國內半導體裝置訂單增量有望達到30-40億元。

這似乎印證了當年創始人張汝京帶領中芯國際上馬12英寸專案時的表態,“這樣做會讓公司馬上從賺錢變為不賺錢,但是為了產業使命,我答應了。”

如今,“蔣爸”的迴歸,究竟是企業利益,還是產業使命,市值超過4000億元的中芯國際又如何在市場上立足,還是一個未解的問題。

1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TOP TOY,潮玩後浪初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