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面臨這些問題的不止廣譽遠一家,包括東阿阿膠、步長製藥等在內的中藥企業都存在類似問題。研發投入有限、新品乏力的同時,居高不下的銷售費用並未為這些中藥企業帶來亮眼的業績。在資本市場,逾70家上市公司中也僅有云南白藥、片仔癀市值突破千億元大關。

高額銷售費也再難撐業績

目前,廣譽遠控股股東東盛集團質押數量已經佔到了其直接持股數量的97.18%,為其持股總數的76.88%。此前,東盛集團與申萬宏源辦理的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還觸發違約條款,申萬宏源隨後減持東盛集團所持廣譽遠股份4852865股。廣譽遠眼下的“麻煩”不止於此,其淨利潤在2019年經歷了同比65.23%的下滑後,今年前三季度再次下滑,同比降幅達62.69%。2010年以來,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已經連續十年為負,從2010年的-4721.26萬元一路下降至2019年的-1.41億元。

面臨類似局面的,不止廣譽遠一家。太極集團也在2016年8.56億元的淨利潤高點後開始走下坡路,到2019年已經出現虧損,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86.87%。

新京報記者綜合同花順iFinD資料整理發現,今年上半年,共有包括ST康美、東阿阿膠等在內的9家中藥企業出現虧損,絕大部分企業實現了盈利,但在這背後,是高企的銷售費用在支撐。仍以今年半年報資料為例,70家披露銷售費用的中藥企業中,佔營收比重平均數為30.82%,包括龍津藥業等在內的7家企業上半年銷售費用佔比超過50%。而在2018年,A股293家醫藥生物企業中共有34家企業銷售費用佔營收比超過50%,其中就有15家為中藥企業,接近半數。但到了前三季度,70家中藥企業上市公司中有39家實現淨利潤出現下滑。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部分中藥企業在產品結構上同質化問題嚴重,企業要想殺出一條路,就只能靠銷售費用支撐。廣譽遠在最新披露的三季度報中表示,公司加大終端營銷及廣告投入,致使市場推廣費、廣告費較上年同期增加2862.74萬元。曾頂著“最貴新股”上市的步長製藥,銷售費用一度走高,2019年達到80.81億元,佔營收比重過半,達到56.69%,在67家中藥板塊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

但在資本市場,這樣的“套路”已經不再受追捧。在70家中藥上市公司中,目前僅有片仔癀、雲南白藥市值超過千億元,中藥企業仍缺席科創板。從2018年到2019年,A股亦沒有一家中藥企業上市。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認為,中藥企業在資本市場並不好過,資本對很多傳統“套路”失去興趣,很多企業已經沒有“故事”可講。

新藥上市難覓中藥企業蹤影

在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和多重利好因素的影響下,國內新藥上市程序提速,本土創新性藥企開始崛起,在這其中,化學藥和生物製品佔據了主流,中醫藥蹤影難覓。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釋出的《2019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 2019年,藥審中心受理的8077件藥品註冊申請中,八成為化學藥註冊申請,中藥註冊申請受理量為423件,在中藥、化學藥、生物製品三個門類中為數量最少的品種,佔比為5.24%,這一數量也與2018年413件的水平基本持平。

在CDE受理需技術審評的註冊申請中,化學藥、生物製品分別較2018年增加了10.72%、23.3%,而中藥註冊申請則較2018年降低了14.33%。從2016年到2019年,中藥臨床試驗申請(IND)審評透過批准數量(以受理號計)均不超過2個。

新藥上市背後,是研發費用的投入在支撐,而中藥企業的整體研發投入都不算高。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資料整理發現,2019年,68家披露研發費用的中藥板塊上市公司中,除去未披露研發投入的數家企業外,64家上市企業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的中位數僅為3.28%,研發投入佔營收比超過10%的僅有龍津藥業和康緣藥業兩家企業。對比同時期72家公佈研發費用的化學藥企業,有18家企業的研發投入佔同期營收比重超過10%,微芯生物、貝達藥業、翰宇藥業3家企業的研發投入佔比均超過40%。

到了今年上半年,這一狀況並沒有得到改觀。67家披露研發費用的中藥公司中,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平均為3.24%,包括嘉應制藥、太極集團等在內的10家中藥企業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不足1%。

中藥企業研發投入少和產品結構同質化的問題一直存在,在史立臣看來,這一局面的形成有企業自身因素,也有政策的引導效應。一方面,部分企業以前“守著”幾個傳統組方,日子就能很好過,企業沒有研發的內在動力。“以前很多經典名方沒有臨床資料就可以獲批上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研發積極性,誰還會辛辛苦苦做研發?不少中醫藥企業都開始挖掘經典組方。”另一方面,隨著政策層面的收緊和市場變化,“中藥企業也想做研發,但是不知道方向在哪裡。”讓中藥企業“迷失”方向的,是技術標準的缺失。由於新藥組方需要做臨床試驗,否則無法透過,但目前在中藥臨床研發方面還缺乏相關的技術標準、指標和資料等,這讓不少中醫藥企業不得不按照西藥的標準做研發。一位在中藥企業從業人員也曾向記者表露過類似擔憂:“白花花的銀子投進去,最後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缺乏相應標準,在醫療機構中,中藥的位置也有些尷尬。近年來,鼓勵中醫藥發展的利好政策頻出,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也在持續突出臨床剛需用藥,輔助用藥等則受到限制,不少中藥也因此難以進入臨床路徑,採購受限。《2019年度藥品審評報告》也指出,要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註冊審評體系,建立適合中藥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的審評標準,健全優先審評制度,鼓勵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的研製、申報。

轉型前路仍待市場考驗

加速轉型也是近年來中藥企業選擇的共同戰略。2018年,主要從事中成藥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步長製藥啟動三大轉型戰略,包括從中成藥研發向生物製藥、疫苗等高科技領域轉型;從營銷型驅動向產品型驅動、向科技型公司轉型;由中國本土化向全球化轉型,穩步實現生物製藥戰略規劃。目前來看,其傳統核心產品依然是撐起營收的主力,公司2019年實現營收142.55億元,心腦血管類藥物實現銷售收入達113.94億元,佔營收比重接近80%。能看到的是,步長製藥轉型動作頻頻。今年6月,步長製藥控股子公司浙江天元以3500萬元拿下蘭州百靈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產品己有研發技術。此外,步長製藥目前有10項生物製品(含8項1類治療用生物製品)正在研發,部分專案已進入臨床II期或III期階段。今年10月,其全資子公司楊凌步長製藥有限公司向FDA申報的他達拉非片獲得了美國仿製藥申請。多個領域的佈局在同步進行,接下來,便是市場的檢驗。

天士力、九芝堂等諸多企業亦在轉型之列,天士力的佈局領域包括抗腫瘤、心血管、消化代謝等,公司還將全資子公司天士力生物拆分上市,佈局創新藥物。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中藥企業傳統的道路已經走不通,轉型也並不簡單,且成功案例不多,無論是轉型生物藥還是日化領域,都有待市場的進一步考驗。

16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34歲男子創業三次失敗,買7個矽膠娃娃開體驗館,負債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