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英雄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透過艱難的障礙。

——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

1950年,剛剛脫離經濟衰退週期的美國百業待興。那一年,在消費復甦的大環境下,舉家遷移到阿肯色州本頓維爾小鎮的沃爾頓,決定建立一家名為“5&10”的零售商店。

很快,憑藉平價、瘋狂促銷以及將成本開支降到最小的打法,“5&10”商店在當地迅速開啟市場。精明的沃爾頓開始向銀行、金融機構借貸,著手擴張店鋪。

但讓沃爾頓沒想到的是,隨著債務規模的攀升,一些債權人開始擔心他經營體量太小,未來可能無力償還貸款,便紛紛向他施壓。

無奈的沃爾頓只能到處借貸,其中一家名為「萬通」的保險公司開出了苛刻的借款條件,但極度缺乏資金的沃爾頓只能應允。

誰也沒料到,沃爾頓的這次擴張竟誕生出了全美最大的連鎖零售商——沃爾瑪,他也數次躋身美國首富。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2008年,次貸危機衝擊後的美國銀行業陷入大蕭條。這一年,馬斯克的創業公司Space X與特斯拉也因研發費用高企,籌集不到資金而瀕臨破產。

馬斯克彈盡糧絕,只能賣掉自己的房子、車子,並四處向朋友借錢。此外,他出行也不再搭乘私人飛機,而是改乘廉價航空。

困境一直持續到當年底,Space X的獵鷹1號火箭成功發射,馬斯克拿到了美國航天局NASA的16億美元訂單,他的公司才脫離死亡倒計時。

迴歸現實來看,沃爾頓與馬斯克創業早期遭遇的融資困境只是歷史的縮影。

在中國,小微企業與快遞員、外賣員、農民工等長尾人群們融資借貸難,一直是一個世紀性的難題。

長期以來,他們在傳統商業銀行中基本都處於無徵信覆蓋的狀態,他們幾乎沒有信用借貸的資格。

但實際上,小微企業與長尾人群們是最不應成為被金融忽視的主體,他們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平凡英雄。特別在今年疫情期間,他們更是維持社會運轉的中堅力量。

而如今,隨著網際網路浪潮的演進,以微眾銀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銀行相繼成立。在金融科技的精準灌溉之下,小微企業與長尾人群們已開始融入金融圈,享受到普惠金融的優質服務。

破解世紀性難題

據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官方資料,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已達到1.3億戶,較去年年底增長5.5%。

但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11月6日在第三屆進博會上表示,目前央行徵信系統已累計收錄6000多萬戶企業的信用資訊。據此粗略計算,至少還有7000萬戶市場主體未在央行建立徵信檔案。

這意味著,上述未建立徵信的7000萬戶市場主體,幾乎制度性的被排除在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服務範圍之外。

這直接導致當小微企業們面臨借貸融資困境時,只能將目光投向民間借貸與高利貸領域。最直接的案例是2011年的“溫州民間借貸危機”。

彼時,短短5個月間,溫州借貸違約糾紛案件數量激增。據里昂證券釋出的民間借貸調研報告,2011年溫州的民間未償貸款總量估計高達8000至10000億元,且在當年內將有10%-15%的未償貸款變成壞賬。

為何經濟發達的溫州會爆發民間借貸危機?

但民間借貸的利率一般高達50%,部分甚至高達100%以上。對比之下,大部分實體企業一年的經營淨利率一般僅為5%至10%左右,小微企業更是僅為2%至4%左右。這期間形成的利率差導致小微企業,甚至是大中型企業不堪重負,紛紛破產。

小微企業作用不小,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平凡英雄。

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左右的就業,70%左右的專利發明權,60%以上的GDP,以及50%以上的稅收。

如今,“發展普惠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而以微眾銀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銀行早已入局。

他們憑藉科技能力創新小微企業借貸模式,破解“世紀性難題”。以微眾銀行為例,2017年,微眾銀行推出了國內首個全線上、純信用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的產品“微業貸”。

這與傳統商業銀行只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央行徵信報告、抵押資產的,長時間的信貸審批流程大不相同。

對此,禹凱深有體會。他擁有一家正處於資本風口的物聯網企業——深圳市瑞科慧聯科技有限公司。但由於成立時間不長,規模較小,因此他很難拿到風投機構的投資,也很難獲得銀行的大額信貸,錢成為了他每天最擔憂的事情。

但今年4月,他透過深圳市南山科創局瞭解到微眾銀行的科創貸款業務。“這個產品簡單、高效,很快我們就獲得了500萬信用額度,而且還享受了再貸款利息優惠。”在獲得微眾銀行的信貸資金後,作為科技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者,禹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正是在良好的口碑效應下,小微企業使用者紛紛開始關注微眾銀行的企業金融服務。

據資料顯示,微眾銀行的微業貸現已輻射27個省和直轄市,超過200個縣級以上城市。在這些地區,每14家企業中就有1家有過微業貸的申請記錄;在其中的部分城市,譬如鄭州,每10家企業中就有1家申請過微業貸。

微眾銀行已累計為超過50萬小微企業提供了授信支援;累計發放了超過280萬筆小微貸款,累計發放金額超過4000億元。其中有超過2/3的小微企業,為首次獲得銀行企業貸款,間接支援了400萬人就業。

長尾人群的能量

經常被傳統金融機構忽視的不僅僅只是小微企業,還有那些沒有徵信記錄的普通平凡人。

如果不是微眾銀行旗下小鵝花錢在疫情期間及時提供了消費貸款,餘先生或許將很難度過生活的難關。

餘先生是一名快遞員,今年1月從廣州返回老家過年。但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他被困在家中無法返工。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快遞員工作的特殊性,餘先生的收入水平開始大幅下滑,難以支撐日常家庭的生活開支。此外,由於平常的工資不高,餘先生很難獲得一定額度的信用卡貸款。

一籌莫展之際,餘先生看到了微眾銀行的小鵝花錢,“家裡孩子要讀書,大家也都要吃飯,還好有小鵝花錢,幫助我在這段時間裡度過了難關。”

與餘先生有類似遭遇的還有陳同學。陳同學剛從雲南昆明某大學畢業的一名職場新人,同時他也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一直夢想自己能有一套專業的攝影裝置。

但他剛畢業,還未發工資,因此在銀行中沒有流水記錄。如果申請銀行信用卡,獲批的額度也很低。另外,追求獨立的他也不願向父母伸手。

最終,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嘗試了微眾銀行的微粒貸。在填寫完資料完成身份認證後,他很快就收到了5000元消費信貸資金。

實際上,微眾銀行早在2015年,就針對銀行未覆蓋到的長尾人群的金融需求,推出了微粒貸。

彼時,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境內在央行有徵信檔案的僅有8億人。

據介紹,傳統商業銀行消費信貸產品的申請一般需要提供一系列審查資料,審批流程漫長,且貸款幾乎都只支援分期按月計息,週轉性較差。

而目前,微眾銀行打造的經典產品微粒貸最低可借500元,按日計息,無需擔保與抵押,且能實現5秒出額度,借款最快1分鐘到賬。這無疑極大地解決了沒有徵信記錄的長尾使用者的消費需求。

除此之外,近年來,微眾銀行不斷進擊。針對長尾使用者的多元需求,微眾銀行還推出了微車貸、小鵝花錢、We2000等數款消費信貸產品。

目前,微眾銀行服務的個人客戶已突破2.5億人,個人經營戶超過2000萬,企業法人客戶超過170萬家。

微眾銀行正在拓荒傳統商業銀行覆蓋不到的長尾人群。微眾銀行正藉助科技的力量,幫助中國社會的平凡人們享受到金融的普惠服務。

在微眾銀行看來,這些長尾人群並不應成為被金融忽視的群體。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是中國社會最平凡的英雄。

特別是在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外賣員、快遞員、長途車司機等中國社會的新藍領階層幾乎成為了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核心力量。

因此,為繼續踐行普惠金融,微眾銀行正開啟2.0時代,意欲實現更智慧、更開放、更貼近使用者生活的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都江堰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如今在微眾銀行中,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科技就是幫助小微企業、長尾人群跨越金融寒冬,迎來普惠春風的引擎加速器。

微眾銀行由國內大型民營企業共同主導創立,自誕生之初就天生具有極強的網際網路與科技基因。

如今,微眾銀行已進化成為一家科技銀行,不僅實現了去“IOE”架構,資料全部上雲,還建立了全科技化的銀行風控體系。

截至2019年底,微眾銀行已累計建立超過400個網際網路大資料、徵信和反欺詐等系列風控模型以及超過10萬個風險引數。

基於強大的風控體系,微眾銀行實現了極低的不良資產率。2019年,微眾銀行在行業內率先將資產質量的不良貸款標準由逾期90天改為60天。即便如此,其不良貸款率僅為1.24%,遠遠低於大多數商業銀行。

更為重要的是,在科技驅動下,微眾銀行的普惠金融生態邊界不斷擴張。其2019年各項貸款餘額為1630億元,比年初增長36%。

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開始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此後兩千餘年間,灌溉良田無數,成都平原因此而獲得天府之國的美譽。

如果說傳統商業銀行對大中型企業、有徵信檔案人群是挑水灌溉,那麼以微眾銀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銀行正依靠大資料、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在廣袤的大地上建設智慧水庫,對草地、小樹實行高頻多次滴灌。這種信貸高頻、小額、覆蓋大,正成為小微實體經濟、長尾人群們的有力支撐。

毫無疑問,微眾銀行已成為中國的金融都江堰。

誕生於美國加州的富國銀行,伴隨著美國崛起一步步壯大,有句話在銀行業風靡:“永遠不要把馬車放到馬前面。”

微眾銀行正依靠科技迸發出巨大的能量,成為解決中國社會普惠金融需求難題的範例。這在當前中國經濟加速實現“雙迴圈”格局的大背景下,尤為明顯。

可能微眾銀行也會有想不到的驚喜,它流向的某個偏遠山區,將會誕生未來偉大的物理學家、科學家、藝術家。而其資金流向的企業,將來會誕生新的騰訊、阿里、華為、美團、拼多多等偉大的科技公司。

迎風而生,澎湃生長。

下一個五年,微眾銀行將與中國小微企業、長尾人群共生共振。

說明:資料來源於公開披露,本文僅代表該作者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FIN -

18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又一家服裝店選擇“關門”?市場曾盈利2億,如今“縮水”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