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意外的人事變動
臺積電前COO蔣尚義迴歸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現任聯席CEO梁孟松提出辭職。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釋出公告,現年74歲的前臺積電營運長、前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前武漢弘芯CEO蔣尚義,獲委任為中芯國際第二類執行董事、董事會副董事長及戰略委員會成員。
與此同時,媒體報道中芯國際現任聯合CEO梁孟松對蔣尚義的迴歸事先並不知情,並且與另一位聯合CEO趙海軍不和已久,因此在當天的董事會上投出棄權票,並向董事長周子學提出辭呈。隨後,網上也傳出了梁孟松在董事會上公佈的一份辭職宣告,他表示自2017年11月擔任中芯國際聯席CEO至今已有三年多,幾乎從未休假,在其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的盡心竭力的努力下,完成了中芯國際從28nm到7nm工藝的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時間才能才能完成的任務。最後,梁孟松表示此次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一職的人事變動,其是在12月9日才被董事長周子學告知,此前對此一無所知。中芯國際於今天盤前公告稱,公司已知悉梁孟松的辭任意願,目前正積極與後者核實其真實意願,任何該公司最高管理層人事變動,以公告為準。受訊息影響,今天中芯國際A股收跌5.5%,港股收跌4.9%,晶片板塊領跌全市場。蔣尚義與梁孟松簡介
蔣尚義:執著於追求先進封裝、小晶片技術。
現年74歲的蔣尚義在半導體領域有45年資深經歷,於1974年獲得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德州儀器、惠普公司工作。1997年,他回到臺灣加入臺積電擔任研發副總裁,後升任共同營運長直至2013年退休;其間領導了0.25μm、0.18μm、0.15μm、0.13μm、90nm、65nm、40nm、28nm、20nm及16nm FinFET等關鍵節點的研發。
2016年12月,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直至2019年6月離職。2020年12月15日,蔣尚義正式重新加入中芯國際,擔任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近日,蔣尚義在接受採訪中透露,自己執著於追求先進封裝、小晶片等系統整合的技術,本次回到中芯國際的目的是協助中芯國際成為世界一流公司,以及在中芯國際實現其自身的技術追求。梁孟松:更擅長製程工藝的技術攻關。現年68歲的梁孟松在半導體領域有30多年從業經歷,在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機學博士學位後,加入美國AMD工作。1992年,他離開美國加入臺積電從事研發工作直至2009年離職,離開臺積電之前其職位是資深研發處長。2011年加入三星,擔任研發部副總經理。在三星任職期間,他帶領三星實現45nm、32nm、28nm、14nm FinFET製程技術的突破。之後,由於被臺積電起訴洩露商業機密,他於2016年被迫離開三星。2017年10月,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擔任聯合CEO兼執行董事至今。梁孟松與擅長晶片廠整體管理、運營的蔣尚義有所不同,更擅長製程工藝的技術攻關。加入中芯國際以來,幫助中芯國際完成了從28nm到7nm工藝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並且在5nm、3nm製程上也已經展開了最關鍵、最艱鉅的8項技術攻關,只待EUV光刻機到位即可進入全面開發階段。對中芯國際自身的影響
背景:由於美國製裁,以高階EUV光刻機為代表的生產裝置受限,由梁孟松領導的中芯國際先進製程領域的追趕將止步於7nm。
目前全球具有或即將具有14nm製程產能的晶圓代工廠只有7家,分別是臺積電、英特爾、三星、格芯、聯電、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而14nm以下更先進的製程,只有臺積電、三星、英特爾、中芯國際這四家。再往下,能夠量產7nm晶片的只有臺積電和三星兩家,能夠量產5nm晶片的只有臺積電。目前中芯國際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市佔率約為4%,全球排名第五,在中國大陸地區排名第一,是中國大陸目前唯一在14nm以下先進工藝發展規劃明確的晶圓代工廠商。2019年,面對EUV光刻機禁運的背景,梁孟松帶領中芯國際提出了自己的突破方案——N+1技術,N+1的目標是從14nm製程基礎上實現接近7nm效能的晶片製造。經過一年多的研發,中芯國際N+1工藝成果逐漸顯現。8月27日晚間,中芯國際披露半年報表示,第二代先進工藝(N+1工藝)進展順利,已進入客戶產品驗證階段。9月18日中芯國際表示,其第一代FinFET 14nm工藝已在2019年第四季度投產,第二代FinFET N+1工藝已進入客戶匯入階段,預計將在2020年底實現小批次試產。10月15日,ASML公司首席財務官表示,向中國客戶出口DUV光刻機已經無需申請出口許可證。目前主流的高階光刻機,主要有DUV光源和EUV光源兩種產品。中芯國際的N+1工藝就是建立在DUV光刻機的基礎之上的,隨著ASML的DUV光刻機陸續到貨,中芯國際的7nm工藝也將迎來突破。然而若要實現N+2工藝製程,則需要使用EUV光刻機,目前全球只有ASML有能力供貨,中芯國際曾於2018年向ASML訂購了一臺EUV光刻機,但受限於美國阻攔,該訂單至今仍未交付,並且ASML也未表示未來會放開EUV光刻機供應。梁孟松在辭呈信中表述:5nm(N+2)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鉅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由此可見,中芯國際N+2工藝實現突破的瓶頸在於ASML的EUV光刻機,在EUV光刻機供應放開基本無望的背景下,中芯國際的先進製程或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止步於7nm。如果最終梁孟松離職,可能意味著中芯國際未來戰略發展方向上的大轉變,從之前追趕先進製程技術,轉向做大成熟製程以及先進封裝。一方面,上文已經解讀,在美國的制裁下,由梁孟松領導的先進製程的追趕本來就要止步於7nm,再繼續往這個方向發展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甚至到最後徒勞無功。另一方面,5G手機、智慧汽車、通訊基礎設施、電腦/平板、電視/大尺寸面板、雲計算與IDC、物聯網等領域帶動晶片需求大幅增長,疊加晶片製造產能緊缺,近期各類芯片價格水漲船高。8英寸代工產能作為成熟製程的核心部分,業界預計產能緊缺現象到2021年下半年有望緩解。在成熟製程產能持續緊缺的背景下,中芯國際轉向加大對90/65/55nm等成熟製程的投入,是比較現實的事。
目前兆易創新/匯頂科技/卓勝微/韋爾股份等半導體廠商大部分需求都集中在成熟製程,面對巨大的產能缺口,未來幾年中芯國際將在國產裝置/材料廠商的配合下,做好90/65/55nm等成熟製程去美化晶圓廠建設,在補全產能短板後逐步突破先進工藝。
另外,中芯國際除了轉向擴大成熟製程之外,還會升級先進封裝技術。
在後摩爾時代,隨著電晶體通道尺寸逼近物理極限,只追逐線寬縮小,已無法滿足新技術所需的標準,先進封裝技術因此被視為新的突破口。
全球晶圓代工巨頭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表示,透過先進封裝技術,可讓一顆晶片能夠整合更多功能,也更省空間,並且不需要很先進的製程。在中芯國際先進製程發展受阻的背景下,加大先進封裝領域投資,可實現對現有工藝製程的效能突破。
本次中芯國際人事變動引入的蔣尚義,最近一次對外表態時曾談到,決定加入中芯國際的關鍵是,中芯國際有先進封裝的基礎,同時先進製程技術已經推進至14nm、N+1、N+2,能夠實現其在先進封裝和系統整合方面的夢想。
對晶片產業鏈的影響
此次事件將對國內晶片產業鏈造成結構性的影響:成熟製程相關材料裝置需求進一步提升,而高階支撐相關材料裝置的國產替代需求大幅削弱。
晶圓代工是一個集合全球高階裝備的高門檻產業,大部分晶圓廠裝置供應來自全球,其成本開支構成中約25%為歐洲的光刻機,約50%為美國的刻蝕機、PVD等,還有約25%為日本的刻蝕、沉積裝置。而搭建一個去美化的晶圓廠,其成本結構大約為:25%用於歐洲光刻機 ,50%用於日本的刻蝕機、PVD等裝置,其餘25%為中國大陸的刻蝕、PVD、清洗、氧化等裝置。去美化的晶圓廠最大的增量在於中國大陸的刻蝕、PVD、清洗、氧化等裝置。而國內半導體裝置廠商經過多年研發,已經在成熟製程方面積累深厚,並且部分裝置已進入全球高階領域。若中芯國際加大成熟製程的投資力度,則會進一步提升整個上游供應鏈(裝置、材料、IP/EDA)的需求,但同時由於其先進製程發展受阻,高階裝置/材料的出貨量或將銳減,其研發動力也將大大削弱。最後:現實與理想
如果最終蔣尚義迴歸,而梁孟松選擇離職,那麼意味著中芯國際在理想與現實中,還是選擇了接受現實,從戰略進攻轉向了戰略防禦。
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等待補齊產業鏈短板,等待裝置和材料不再受制於人,再來追逐理想。對中芯國際以及國內晶片產業鏈來說,戰略方向上的轉變短期必然會給估值帶來影響。中芯國際如果放緩或者中止在先進製程領域的追趕,那麼就不能再去對標臺積電的市值,而是進一步落實到業績上來,看行業供需基本面、看景氣度、看業績增速,而不是看國產替代給予市夢率估值。希望國內晶片產業鏈能借此機會從之前的狂熱追趕,轉向更為理性的健康發展。懷揣理想,腳踏實地,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