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今天發出來一篇舊文,大概一年前寫的,可能有人已經看過,也一定會有很多人看不懂。但是,看懂的自然會懂,不懂的也沒什麼損失。】

首先,從大環境來說一下日內交易(主要是指美股的日內交易)這個行業。

2010年前,美股交易這個行業內,其實根本沒有監管這麼一說。正因為如此,很多當時在美國都很流行的,甚至都稱不上是策略的純技巧類手法在中國大量流傳。由於當時國內美股日內交易的從業人員自控能力和風險意識普遍不高,造成很多手法被演化成很惡劣的違規交易手段。我們十五年前用零股(散股)打股價的時候,最多就是被做市商透過券商警告,連罰款都沒有。但是後來就乾脆連零股都不讓用了。足可見其態度的變化。

真正開始有所謂違規監管,其實是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後,由美國國內對華爾街的極度敵視演化出來的。由於交易所和監管部門,長期為大型高頻交易公司遊說,所以他們並不會把槍口真正地對準他們的金主,而是透過輿論把這些矛盾指向了所謂的高頻交易、內幕交易以及財務造假。所以從2010年以後,特別是2014年往後,出現了大量的對中國、印度、俄羅斯為代表的所謂海外高頻交易的違規審查。而且愈演愈烈。

本以為,共和黨特朗普上臺後,會對此有所收斂,但目前第一任期將盡之時,只發現他對銀行業的監管有所壓縮。而對我們這一個領域,並沒有任何的涉及。

其次,從我們行業內來看,除了大環境以外,為什麼這些年會一直出現各種問題。

第一個是監管部門的態度。

此前,我跟SEC的朋友有過溝通。對方給出的反饋,也是其實他們並沒有真的針對某國的交易,反倒是歡迎更多地參與美國的金融市場(這一點在近兩年被特朗普的極端民粹主義打破,此為後話)。而他們真正想要追究的是內幕交易和財務造假。這就直接表明SEC其實並不是真正的主使。SEC一般不會從違規交易這個層面進行立案調查。而FINRA,由於他本身是行業監管者,相當於我們是一個同鄉會,他是會長這麼一個角色,所以也就決定了他一貫的態度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一貫的“護犢子”。這一點,我也從SEC那邊得到了間接的確認。往往SEC在調查某些券商協助內幕交易的時候,要求FINRA提供相關券商的資料,FINRA都是拒絕配合調查的。

包括兩三年前,FINRA就重新定義了我們所謂的配合交易為“Cross-Market Manipulation”,同時要求各清算商自行透過FINRA的資料庫進行調查,而不是強制。這件事是發生在LEK透過BATS的股票和期權進行違規操作並被SEC起訴之後,才做出的反應。

所以,這一次,FINRA自己說要加一個風控系統來查這件事,我覺得不見得是哄人的,但同時,也未必是真的要怎麼大動干戈。至於怎麼看待這個事情,我稍後還有闡述。

第二個就是清算商、券商、軟體平臺和執行交易商的態度。

透過和SEC的瞭解,他們也相信是這一個層面的從業人員過分解讀了SEC的意思,而做出了矯枉過正的糾偏行為。究其原因,SEC自己承認,民主黨執政的時候,他們的上層領導是不懂金融甚至交易的。所以完全是外行領導內行,於是乎就出現了單純為了選票而不參考行業本質的決策。也正由於這些原因,根據我個人跟這些公司的接觸瞭解所知,他們目前每一級都有自己的風控系統來甄別各種有問題的交易行為。這也是造成矯枉過正的原因。

第三個是我們再下一級的中介商。

最近這些年,由於惡性競爭,提成和手續費方面的盈利空間大幅被壓縮。所以不排除有公司會以各種藉口來假裝有違規調查,然後私下裡對交易團隊進行處罰。每年我都會聽說有熟識的交易公司收到不同的處罰,然後損失大筆交易業績。我之前替他們計算過,雖然名義上提成很高,但是實際扣除掉這些莫名的處罰,實際的提成比例也就在70-80%左右。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問題,你總要讓上家有利可圖,然後大家開誠佈公,坦然做生意,多好。

然後,我想說說交易公司和交易員。

交易公司的盈利也沒有十幾年前多,所以再投資的意願減小,也就不會去培養新人,研發新的策略。而交易員,更多的是懶惰和湊合心理。只要這個策略還能賺錢,我就不會去看新的策略新的市場,更不會去糾正明顯是不合理的交易行為。這一點,其實我一直都覺得,是需要一次大規模的洗盤,來徹底扭轉這種頹勢。而目前看,似乎這個洗盤就在現在。

至於美股交易的前景,甚至說大一點,整個交易這個行業的前景。我也有幾句建議給大家。但是醜話說在前面,我們覺得自己很厲害的交易,有兩個很冷酷的現實擺在眼前。

第一,我們這些根本連策略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技巧、手段。之所以一直都能在用,完全建立在有人替你們背鍋。因為美國真的追查的話,查不到交易員也查不到交易公司,所以你們不用負責任。而稍後再換一家,還是可以繼續。如果是你們自己去美國開戶,早就關門了的。

第二,我們日內交易在整個金融交易行業這個金字塔裡,只是最底層最犄角旮旯的那塊磚。人家都不會認為我們是一個正經的行業子類別。之前之所以可以存在,是因為券商可以得到很多手續費收入。而現在,這個收入是伴隨著巨大監管風險和潛在法律風險為代價的,所以早些年很多清算商和券商都陸續清掉中國的生意。

認清這兩點以後,我們自己就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何去何從。

答案也很顯而易見。要不,你真正研究點策略,要不,你就轉移一下行業細分的類別,別再糾結日內高頻這一件事。

6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大尺寸元件應用應以可靠安全為本,確保系統全生命週期的穩健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