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科技企業在晶片、作業系統領域一直都依賴於進口,這或許也是受到早期“買辦思維”影響,導致我國科技巨頭們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實力,而根據國務院最新披露資料顯示,我國的國產晶片自給率只有30%,這意味著有接近70%的晶片需要依賴進口,這也導致我國的晶片進口金額達到了驚人的3400億美元(約22251.3萬億人民幣),超過石油成為了我國進口金額第一的產品,所以晶片國產化已經成為了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晶片進口嚴重消耗我國外匯的局面,同時還可以解決,在“晶片禁令”面前,不會面臨沒有晶片可用的尷尬局面。
因為我國科技產業想要獲得進一步突破,就不能夠在關鍵技術上依賴於別人,否則“華為、中興”事件也會再次重演,所以必須要解決晶片短板,避免面臨被西方國家卡脖子的危機,所以我國目前也開始重視國產晶片的發展,根據國家最新公佈的計劃,要在2025年將“國產晶片自給率”提高至70%,同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還公佈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資金扶持計劃等等,就連中科院都正式宣佈:“將集合全院之力攻克光刻機、半導體材料等核心技術;”
而根據多家權威媒體報道,目前國內已經有近萬家企業變成了經營範圍,新增了半導體領域的經營範圍,其中就包括我們很多熟悉的企業巨頭,例如格力、阿里巴巴等,都正式成立了半導體研發部門,當然在國內實力最為頂尖的晶片巨頭無非就是華為和中芯國際,華為作為國內最頂尖的晶片設計企業,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可以登陸全球TOP 10榜單的中國晶片企業,在手機SOC晶片研發上更是可以媲美高通、蘋果;而中芯國際則是國內實力最強的晶片製造企業,但只能夠擁有14nm工藝製程技術,所以在華為遭受到“禁令”以後,只專注於晶片設計,忽略了晶片製造的華為海思晶片,不得不面臨無法生產的尷尬局面。
華為為了解決晶片製造問題,最終還是得依靠自己,因為在晶片禁令新規下,臺積電、中芯國際無法為華為代工生產晶片產品,所以華為開始發力,進軍半導體制造業;在近日華為自研OLED驅動晶片也傳來了成功流片好訊息,預計在今年年底可以大規模量產,同時首家晶片廠也正式封頂,可生產自研的通訊晶片及模組;同時華為還耗資3.39億在廣州白雲拍下了一塊地,用於建設研發中心,據爆料資訊顯示,這將會成為半導體、軟體等高新技術的研發中心;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華為就很快會成為一家IDM晶片巨頭。
但即便如此,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依舊沒有向外界求助,在國內各大知名高校到訪華為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非常樂觀的表態:“國內的高校應該著眼於未來,而不是將目光侷限在當前出現的問題上,光刻機的問題,交給華為就好了。” 對於華為而言,如今做晶片製造,九死一生,不做晶片製造,十死無生!確實已經成為了華為目前所面臨的最迫切危機,但小編相信華為一定可以解決這次“危機”,因為回顧華為成長史,在華為最為艱難的時刻,一度要被“賣身於”摩托羅拉,但華為最終還是成功扛了過來,所以這次華為依舊不會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