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立足於核心基本盤,積極橫向戰略拓張,中控技術具備成為下一個匯川技術的潛力。

12月16日,中國工控界“小華為”之稱的匯川技術(SZ:300124)股價再創新高。在2020年中,匯川技術股價由年初30.49元飆升至85.50元,漲幅超過180%。

匯川技術的火熱讓投資者對同為工控系統的新股中控技術(SH:688777)充滿期待。

雖然中控技術已經在DCS工控系統領域打破外國巨頭的壟斷,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但其股價卻僅在上市初期經歷短期上漲,如今甚至創出歷史新低,與匯川技術的連續上漲形成鮮明對比。

同為“工業4.0”概念股,但兩者股價走勢卻大相徑庭,中控技術有無可能成為下一個匯川技術呢?

01 工控系統國產大趨勢

成功的投資源於預期差,而預期差往往因為不瞭解,與很多新潮概念股相比,專注賦能傳統企業轉型自動化企業,一聽上去就給人枯燥的感覺。

中控技術主營產品為工業自動化智慧製造解決方案,輔之以儀表和軟體銷售。在工控系統領域,中控技術可謂中國自主系統的“先驅”,在上世紀90年代企業自動化產線被外資壟斷的時期,中控技術逆勢殺入這一國產空白領域,並逐漸在與外國巨頭的競爭中勝出。

猶如一條鯰魚,在進入魚塘後,中控技術迅速打破外企壟斷局面,迫於競爭壓力,艾默生、西門子等外國品牌不得不將產品售價降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正是由於中控技術的入局,才避免了我國自動化生產線的“晶片困局”。

除被“卡脖子”的風險外,核心產業自動化產線國產化還有利於降低安全風險。在2010年10月,伊朗上千臺核燃料鈾濃縮離心機發生爆炸,後來被證實為駭客進行的網路攻擊,這正是外國工控系統留下的安全隱患。

從安全形度出發,核心工控系統的國產化替代必是大勢所趨。

中控技術的核心使用者主要集中在煉油、石化、化工、煤化工、製藥、建材、冶金冶煉、火電、核電等傳統行業,無論是能源企業還是原材料企業都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

作為國家經濟的核心,關於它們的工控技術系統只應該交到國產企業的手中。

或許依然有很多投資者對於中控技術的業務理解不是很透徹,簡而言之,中控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自動化系統解決方案,進一步賦能使用者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在製造系統中,中控技術的產品主要覆蓋智慧製造系統架構初級的三個維度層級:裝置層、單元層、車間層。透過自動化控制系統指揮控制物理生產流程,現場儀表對生產過程的各種引數進行監測、反饋和處理,工業軟體最佳化生產計劃和執行。

如今是“大資料”的時代,但物理動作是並不會產生“資料”的,對於實體制造業而言,想要獲得具體“資料”積澱,就必須經過工控系統賦能,透過“翻譯”將抽象的物理動作轉化為“數字”反饋。

工控技術是傳統企業數字化基石,透過長時間積累的大資料,傳統企業能夠針對性的提出最佳化方案,在系統不斷迭代中成長。同時,自動化系統也是這些工業企業的大腦,而各種工業軟體是這個大腦中的知識。

02 複製匯川邏輯

匯川技術的核心產品為向量變頻器、伺服系統、PLC、編碼器、永磁同步電機等,依靠穩定的產品效能,下游客戶粘性很高。

從業務層面看,中控技術與匯川技術並不完全一致,直接將兩者進行對比似乎並不合理。但如果投資者進一步分析匯川技術的發展軌跡,就能清晰的發現,如今的中控技術是具備發展成下一個匯川技能潛力的。

覆盤匯川技術16年的創業史,其發展歷程可總結為:聚焦核心業務,積極橫向拓張。

成立初期,匯川技術主要依靠低壓變頻器實現突破。二十一世紀初,中國變頻器市場同樣被外企所壟斷,匯川技術押注於向量變頻這一核心技術,迅速搶佔了電梯一體化控制器的細分市場。低壓變頻器也成為了匯川技術的基本盤,時至今日這塊業務也依然貢獻很大營收比重。

在收穫戰略根據地後,匯川技術進行了兩次戰略橫移,分別擴充套件自身的商業版圖至伺服系統和工業控制系統。並透過多次收購,在新能源電控、工業機器人和軌道交通牽引系統等領域也嘗試突圍。

經過連續的戰略拓張,匯川技術已經從當初的低壓變頻器產生蛻變成國內佈局完善的工業控制平臺化龍頭,如今市場的追捧也正是對公司發展的高度認可。

作為工控企業的領先企業之一,中控技術在其自身的核心領域同樣具備超強的競爭力,這一點就好像當初匯川技術的低壓變頻器一樣。

根據招股書資料,2019年度中,中控技術核心產品DCS系統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 27.0%,連續九年蟬聯國內 DCS 市場佔有率第一名,其中在化工領域的市場佔有率達到 40.7%,在可靠性、穩定性、可用性等方面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聚焦當下,中控技術未來的業績增長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DCS行業增長、中控技術行業滲透率提升、進入到更多領域。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DCS行業的情況,據睿工業的報告資料,2019 年度國內 DCS 市場規模為 87.4 億元,同比增長 7.2%。從下游使用者的行業屬性分析,化工、石化和電力是主要應用行業,三者合計市場份額達到 80.7%。

因此,睿工業預計,2020 年起至 2022 年,DCS 市場仍會保持穩定增長;未來五年,DCS 市場平均年增長率將維持在 5-6%,這保證了中控技術的業績增長。

其次,隨著國產替代大趨勢的推進,中控技術的行業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從DCS行業發展軌跡看,中控技術的核心競爭力與日俱增,領先行業第二名、第三名的身位越來越大。

未來,核心資產國產化的趨勢不斷放大,而作為DCS行業龍頭,其未來業績能夠得到保障。

最後,中控技術除了在DCS 市場擁有超強的競爭力外,還在國內SIS市場擁有 24.5%的佔有率排名第二,核心工業軟體產品先進過程控制軟體(簡稱APC)的國內佔有率26%,排名第一。

從艾默生、施耐德等外資企業的發展佈局看,工控系統廠商未來的發展方向將逐漸由硬至軟,由前至後,自下而上。

未來,中控技術能夠以DCS為根基,依託於與客戶之間的良好關係,進一步進入更多自動化硬體領域、軟體領域佈局,畢竟中控技術是直接擁有最核心競爭優勢的。

就好像匯川技術那樣,中控技術可以立足於核心DCS業務根據地,依託於客戶資源向更多的品類拓張,無論是橫向的工控系統,還是縱向的產業鏈上下游,中控技術都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如果中控技術能夠實現匯川技術那樣的戰略佈局,那麼這家公司的想象力將會被幾何級倍數放大。

從三大核心驅動因素看,中控技術未來是值得期待的。目前,中控技術具備成長為第二個匯川技術的潛力。

03 確定的業績下限

國產化是國產工控系統增長的核心推動力,橫向佈局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但除了這些中控技術的業績下限其實也是較為確定的。

當然市場中其實也存在關於中控技術估值略高的質疑,畢竟過百倍的靜態市盈率並不便宜,但投資者應該考慮到,在上半年突發疫情的情況下,中控技術依然取到了不俗的業績,而這個業績實際是被打了折扣的。如果一切正常,那麼中控技術的業績應該會更高。

實際上,我們絲毫不懷疑中控技術業績的未來增長,因為在上市之前,其就已經實施了一個針對公司員工的激勵計劃。

考慮到股權激勵計劃,2019年公司營收將不低於24億元;淨利潤將不低於3.5億元,中控技術已經達成第一階段考核。

2019年-2022年,中控技術管理層預計累積營收將不低於120.5億元,累積淨利潤不低於18.5億元;摺合單年平均營收30.13億元,平均淨利潤4.625億元。

與之相對,中控技術未來仍有較為明確的增長空間,而且這還是管理層基於保守考慮的最低預期,確定的業績下限將保證中控技術的股價並不會過低。

中控技術是一家上限很高,同時下限也很高的公司,無論從業務層面、市場概念還是業績層面,中控技術的表現都值得期待。由於較為確定的業績下限,看好的投資者也很難撿到大便宜,但如果由於大盤迴落帶來的短期回撥機會,那麼就有可能是砸出來的一個“黃金坑”。(作者:林曉晨)

12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12億和解造假案,瑞幸自救重生?要賣1億杯咖啡才能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