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一次企業家峰會,有人給良品鋪子數字化負責人、社交電商總經理提了個問題。
“企業到底先做爆品還是品牌?”
結果這個問題引起了參會很多企業家的不同見解。
最後,大家勉強達成的共識是打造爆品和打造品牌是一體的,無法分割。
的確,對於大企業而言,打造爆品和做品牌是同一件事,可以同步進行。
但對於很多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到底先做爆品還是品牌?這是一個必須要做的選擇,甚至會影響生死的事。
那麼,爆品和品牌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我們該先去做哪個?怎麼做?
企業經營就是尋找好的商業機會,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也就是讓資本得到更大的增值。
從目前網際網路的狀況來說,企業應該選擇一個性價比更高,更容易吸引客戶的產品品類進入市場,去讓顧客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購買。
但爆品戰略如何才能真正的留住客戶?這是一個深刻的問題。
打爆品是不是要考慮品牌?如果不考慮品牌輸出,會有什麼結果?
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沒有品牌基礎的,從網際網路來說,一般所說的爆品,是顧客熟悉的直接需求產品,再加上更高的價效比,才能成為爆品。
從目前通行的爆品打法來說,首單業務很難有盈利的可能。
如果不能附加品牌輸出,不能形成後續續購,企業是難以盈利的。
所以我們進入網際網路想要實現短期到長期的穩定盈利,要銷售的不是一個爆品,而是應該從長期角度考慮,佔有一個細分品類。
從一個客戶有直接需求的細分品類,去深度切分客戶、分類市場,這樣才會有更長久的發展。
做品類切分不是為了傳播,不是為了告知,不是為了炫酷,而是為了獲得訂單。
所以任何品類,無論多麼便宜,價效比多高,都必須要背後的品牌做支撐。
品牌代表著信賴,沒有信賴就沒有買賣。
任何傳播都應該選擇顧客直接感興趣的品類。
這個品類是使用者頭腦當中已經具備了完整概念的品類。
我們透過選擇一個細分品類去接觸客戶,同時把品牌植入進去。
品類是使用者的直接需求,品牌幫助顧客做好選擇。
這個品類不是某一款產品,而是一個類別。
這個類別既是客戶的直接需求,又是客戶可感知的需求。
但是,直接需求的背後,還有使用者的真正需求,也就是購買這個產品,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對品牌來說,真正的感知顧客,而且圍繞客戶的真正問題,拿出系統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就必須要洞察顧客需求的本質。
所以,從企業長期發展來說,不管大企業、小企業都應該在推廣產品的同時,聯動推出公司品牌。
這樣既能幫助顧客做選擇,又能在更長週期上獲得回報。
今天的可口可樂、星巴克、蘋果……這樣的“品”種,是爆品還是品牌?
它們最初嶄露頭角的時候,又是如何橫空出世的呢?
百年以來,我們在這個領域,有沒有什麼代表性事件或者作品?
大紅鷹?還是某幸咖啡?
貌似都不是,也都是。
我們都懂得:企業的終極是品牌的競爭,是文化的比拼。
100年的工廠乏善可陳,100年的品牌舉不勝舉。
背後藏著,文化賦予了品牌所屬企業基業長青的秘密。
爆品管一時,品牌管一世,二者可以得兼,能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有先有後。
品牌是產品細分的結果,爆品是競爭到終極的產物,前者靠價值存在,後者靠聚焦生存。
不成熟的市場需要爆品,爆品是亂中取勝,品牌需要沉積。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成熟的市場,機會需要察言觀色。
聰明的公司,既有爆品,也是品牌的標杆。
同一家公司出產不同產品,針對客戶分層打造,你不買這個也買那個,就能一網打盡。
前幾天,華為分離榮耀的時候,你怎麼想?
品牌競爭到最後,越聚焦越出爆品。
品牌中藏著故事,爆品裡藏著事故。
人們自小就喜歡聽故事,越有歷史,有傳承的意義,價值越大。
每一個品牌的傳承裡,都藏著一代人的記憶,沒有品牌的企業,要認真挖掘這個地方。
現實的產品記憶,可能源於爆品“噱頭”,但是,爆品不能是“小麻雀拉屎,一個頭”,虎頭蛇尾沒有了下文,就不好了,就浪費了一個成功的機會。
爆品要演繹成連續劇,就能夠成長為品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他們選擇商品與服務,就是選擇價值認同。
透過判斷與提煉客戶需求,找到客戶為什麼買這個產品的答案,認真研究“馬斯洛需求”的層次,就可能製造出不同層次需求的爆品。
品牌都是有個性的,沒有核心價值觀的爆品,不可能長久;有了個性,就會吸引和你有同樣價值觀的群體。
支援你核心價值觀的人越多,爆品傳播的速度越快,品牌形成的週期就越短。
爆品最先吸引顧客(噓!要引起媒體圍觀),然後吸引員工就業,接著會吸引供應商,接下來就是資本趨之若鶩,最後是吸引銀行與政府。
承載爆品成長為品牌需要速度,更需要消化能力。
企業的消化能力就是規模效應。
沒有規模就沒有速度,速度能帶來資源聚集。
這是爆品成為品牌的道路。
許多時候,包裝和修飾是爆品的緣起,會講故事與“吹牛”是品牌文化的根。
畢竟,喜歡故事的人關注爆品,熱愛價值的購買品牌。
兩位老師都對品牌和爆品有了深入的分析,我就在其他方面跟大家多分享一點。
作為傳統企業,核心業務是門店,如何從店內走到店外,更主動了解、滿足並激發使用者需求,至關重要。
單店經營的核心指標在於拉新、復購、提客單。
在顧客端,能否有新客進來、形成復購、成為品牌忠誠會員。
在企業端,能否為使用者提供良好體驗,讓使用者買的更多、買的開心,從原來僅僅購買幾個產品變成買新品、買招牌,以此提升客單價。
我們很多消費都是來自衝動性購買,決策門檻很低。
所以,要從各個維度、各個觸角,全方位激發使用者購買需求,讓使用者快速進行決策。
像開頭提到的良品鋪子,它從2006年第一家門店開業到2016年擴張到2000多家店,中間受制於經營成本、人力成本的增加,面臨門店營業額個位數增長。
經過兩年的數字化改造,良品鋪子重回雙位數增長(25%) ,並保持70%的復購率。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一,圍繞一線員工構建數字工具鏈路。
從線上任務分發到使用者是否開啟營銷資訊、是否領券、是否核銷,全鏈條透明形成閉環。
第二,線上學習培訓。
我們很多企業做營銷活動的流程是:傳送郵件,從總公司到分公司到區域主管到店長,層層開電話宣講會。
有些員工似懂非懂,導致實際營銷效果和預期差異較大。
良品鋪子將流程精簡到兩層。由總部的市場部門直接對接所有的店長、店員,在同一時間發起直播。
告訴員工活動目標、關鍵節點、售賣方式、話術等等。直播完成後,收集員工意見和反饋,同步給市場部改進營銷方案。
第三,使用者線上觸達。
良品鋪子有一單特殊的交易,使用者在購買產品時,要求附一封道歉卡給他的女朋友。
現在的買賣關係需要賦予更多人情味,要持續的和使用者成為好朋友,去關注買賣以外的事。
第四,活動效果線上。
透過評估營銷效果,如何做、什麼時候做、做得怎麼樣,來促進營銷轉化,評估員工表現,並將優秀員工經驗與其他同事分享、學習。
第五,活動收益線上。
透過設定目標報酬,讓員工知道自己能夠拿到多少錢,這樣他就會力爭上游。
我們在構建數字化工具時,既要回歸到一線、解決一線的問題,又要將核心任務全部線上化,提升員工效能產出,讓他賺到更多的錢。
責任編輯丨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