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桃花潭按

本文是作者在11月29日由中國國際商會中國投資協會聯合主辦“大變局”數字經濟線上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

以下是朱嘉明先生的發言:

第一個是我們需要對傳統產業週期,科技週期和金融週期,我們做一個基本的回顧和解釋。

第二個問題就談現在這個三種週期是在什麼樣的關係下,它們之間重疊在一起。

第三個問題就是說,週期和危機到底有怎樣的關係,在新的三種週期重疊的情況下,我們怎麼來理解所謂的經濟危機問題。

過去對產業週期大家知道,基本上是以工業經濟製造業為背景下,來討論產業週期。那麼產業週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納為商業週期,那麼這個週期過去大家知道,被非常經典的分成繁榮,蕭條,復甦,危機,這四個階段。首先是復甦,然後是繁榮,然後是蕭條,然後是危機。為什麼產業的週期如此之清楚,主要是指以製造業為背景下的產業生長過程,確實存在著一個基本規律,就是或者短缺,或者過剩。當過剩的時候,就會爆發危機,那麼當短缺的時候,就會刺激經濟繁榮。

那麼我們現在清楚的看到像1929年到1933年上個世紀的危機,就是一個典型的產業週期危機的表現。那麼後來,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以後有這個二戰,戰後的重建,像30年代的經典危機,這種傳統產業的經典危機,基本上慢慢的變得沒有那麼顯著,就是不存在著那麼清晰的“business cycle”,這是過去我們講的所謂的產業週期。在這樣的產業週期下過去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以某些不動產,或者有耐用消費品作為理解產業週期的產業要素,比如汽車、冰箱、房地產,它們對產業週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傳統的產業週期,傳統的科技週期主要是以熊彼特的科技創新,基本上作為他的週期的模式,我們一個產品從創新之後,發生擴散,然後導致一個新的產業產生,這是有非常明顯的週期性。

當然,也有這個所謂的金融傳統的金融週期,傳統的金融週期我們看的很清楚,主要是我們在股市上所看到的明顯的變化,就是週期,比如說像股票市場,有明顯的波動,在債券市場上有明顯的波動。還有一些金融資產明顯的波動,我整個觀點是這樣,就是在傳統經濟形態下,科技是屬於支援產業發展的,金融也是服務於產業發展的,服務於科技創新的。因此,他們的並不存在著這種組成於產業週期的科技週期,也不存在獨立於產業和科技週期的金融週期。

你們看過去的經濟形態,應該有這樣的三個週期的理解。它們週期最終集中表現為清楚的商業週期。那麼現在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至少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後,我們清楚的看到,商業週期本身已經越來越不清晰,至於21世紀以後,我們再也看不到一個清晰的產業週期階段,我們如何理解和解釋這個事情,理解和解釋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清楚的知道,我們現在的背景環境很亂,實在沒辦法,我們也沒有權力改變它們。

我把我的觀點再繼續講下去,那現在的基本情況是,產業科技和金融在一體化,就是說,越來越大的情況是科技主宰著產業,而科技和產業與金融完全不能分離。它的背景結果是什麼呢,導致了三個週期的清晰關係被融合,被打亂,所以我們看就表現的更大的表現是產業週期它越來越不直接反映,而是明顯的被金融週期所展現。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是金融週期要比產業週期顯現的清楚。

比如我們看到這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們看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我們看到1987年有一個“black friday”,我們看到等於說,在20世紀末期到21世紀以後,產業週期隱藏在金融週期之後,但是這個並不是最重要的觀察,最重要的觀察我們發現金融週期也在被迅速的化解,等於當央行越來越喪失獨立性,而國家的貨幣政策,越來越獨立性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透過央行不斷的提供擴張的M2之後,金融週期也在被延長。

金融週期延長之後,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是人為的力量已經有效的改變了過去市場經濟所產生的清晰的的產業週期,科技週期,創新週期和金融週期。我們現在可以估計,從2008年金融危機到現在已經過去12年,我們現在很難說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還會爆發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在這個方面是持很保守的態度。

那麼更深的問題是,什麼原因拉長了金融危機,金融週期,除了我們看到表象,國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國家對央行的影響力之外,M2的持續擴張,貨幣寬鬆政策的普遍化之外,更大的原因是這些錢跑哪兒去了,這些錢確確實實的轉入到了兩個最重要的領域,一個是所謂的資產價格,推動了資產價格的上升。更大的一個吸納口實際上是科技創新,於是我們看到科技其金融結合的力量,不僅改變了科技的週期,而且也延長了金融的週期,金融慢慢的正在被科技所徹底改造它的功能。

比如我舉個例子,在傳統的籌資過程中,所謂的風險是非常容易判斷的,比如生產傳統的任何一種物質消費品,你很容易推算出它最後在什麼樣的節點上,成本發生不能承受,或者在什麼樣的節點上,有所謂的會計上的隨意轉折點,在什麼樣的節點上你就會產能過剩。但是當進入到科技領域的時候,特別我們看到越來越逼近的新科技領域中,所有的投資一定是和風險百分之百的重疊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判斷一個量子技術它的投資的風險,我們也沒有一個辦法來評判人工智慧巨量投資、晶片巨量投資的所謂的回報率。這樣的情況下,科技成為了一個吸納金融資本最大的一個黑洞,而同時,這個科技的溢位效應才產生今天新的產業,在這樣一個新的形態下,我們最重要的是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一切問題的週期,都在拉長。

在拉長的過程中,資本形態改變,金融形態改變,我們當然也就導致了我們所看到的在20世紀清楚存在的商業週期,不僅是被淡化和模糊,被擴大被擾亂而且是基本消失的。在如此而言,當然我們更容易理解所謂的通貨膨脹進入到一個怎樣的新的階段,就是在人民的基本消費品它的通貨膨脹變得不那麼顯著,如果我們考慮資產的影響是明顯,更重要我們看到如果我們把科技作為一個產品來講,我今天特別想強調科技產品的定價,我們算一算晶片它的價格是怎樣膨脹的,所以摩爾定律的背後實際是芯片價格它的變化,不是它的價格減少,而是所有晶片它的影子價格,它的系統性的深結構的投入都是巨大的。科技吸納資本、改變金融形態,同時科技產生的溢位效應導致產業週期的改變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最重要的新問題。

我今天其實就想把我的想法跟大家提供一個更大的歷史視角。我們剛才還在討論九十年代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我們討論的最重要的一個詞是“????”,就是講還不是一個產業叢集,是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是靠一個縱向的產業鏈,而是Cross Sector,是跨越太多的產業,而跨越太多的產業其實就是在九十年代,從傳統產業出發進入科技領域帶動金融領域,現在我們看到的所謂的大型科技產業,大型平臺科技產業,他們是用科技來帶動金融,用科技改造產業。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社群團購是在提高效率,還是與底層爭利?小商小販還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