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核心導讀:

1)疫情之下,海運價格瘋漲,一艙難求;行業供需失衡,船公司大量航線停航,集裝箱“一去不返”;

2)問題爆發的根源在於供應鏈矛盾,船公司自救、貨代甩櫃、客戶棄貨;

3)整合趨勢下,大貨代會越來越多;而特殊品類貨代基於自身優勢,或將依附大貨代/平臺作為配套服務商,獲得長遠生存;

4)未來船公司必將繼續整合或聯盟,構建自己成熟的服務網路。

海運是全球貿易的動脈,具備成本低、覆蓋廣、運量大等許多優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性爆發,各國貿易額降低,海運市場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下半年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逐漸復甦,海運出口需求猛增,“爆艙”、甩櫃等現象層出不窮。

那麼,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什麼?2021年海運業會如何發展?

1、供需失衡,運費瘋漲,一艙難求

1.1 海運價格瘋漲,一艙難求

年初疫情爆發,導致國際海運價格跌到谷底。下半年隨著經濟的復甦,國際海運價格瘋漲,國內海運出口價格空前的“貴”。比如國內到美西,價格往常在1200-1500美元之間,現階段高達5000美元;到東南亞,更是要1000美元。而伴隨著海運價格的瘋漲,艙位也是一度緊張,船期安排不上,今天訂艙幾周甚至一個月後才能發貨。

1.2 集裝箱“一去不返”

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髮展,我國成為集裝箱吞吐第一大國,進出口的海空鐵運輸空前繁榮。2020年1-10月,我國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92億teu,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0.2%。在後疫情時代,其他國家對外港口吞吐量嚴重下降的情況下,我國“一枝獨秀”,仍然保持穩步增長。

國內疫情復甦後,出口貨量急劇上升,集裝箱需求隨之猛增。而此時散落在全球各地的集裝箱迴流不暢,出4回1,甚至不回。上海港、寧波港、青島港等大型港口都因為集裝箱極度缺乏,導致操作延誤,船舶阻塞。

針對外貿物流領域出現的集裝箱“爆艙”、運價大幅上漲問題,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12月3日的新聞釋出會上指出,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大運力投放,支援加快集裝箱回運,提高運轉效率,支援集裝箱製造企業擴大產能。

1.3 海運運力急劇下降

市場確實是在穩步增長,但疫情給全球航運業帶來的影響卻從未消失,各個國家航運隔離禁令頻出,停航成了大部分船公司不得不做的選擇。

截至2020年11月底,國內進出境船舶29.8萬艘,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8.5%之多;11月進出境2.62萬艘,同比下降36.01%。隨著第二波、第三波疫情來襲,許多國家還在緊急封城,“貨出不去也進不來”。

2、出口海運產業鏈節點問題解析

整條海運進出口產業鏈主要由貨代、拖車公司、港口運營、船公司、集裝箱租賃公司、末端配送公司、系統服務商、清報關服務商以及其他稅金保險服務商組成。

2.1 船公司——需求驟降,供給冗餘,停航危機

船公司是負責海運必不可少的幹線階段業務。2017年,隨著勢力重新劃分、航線重組,原來的四大聯盟轉變為三大聯盟:2M(馬士基與地中海航運)、THE聯盟(赫伯羅特、陽明海運、ONE航運)、Ocean聯盟(中遠集運、法國達飛、長榮海運、東方海外)。

從三大聯盟航線的網路方面來看,Ocean聯盟的航線網路上一共有40條航線,THE聯盟有29條,而2M雖然由全球第一、二大船公司組成,卻僅僅只有25條航線。Ocean的主要優勢在於其7條亞洲到中東的航線,而THE只有1條,2M則沒有。同時,在亞洲到美西的航線服務商,2M也只有5條航線;2M更專注於墨西哥灣的交易,還有斯堪的納維亞和波羅的海地區,無論是掛靠的港口數還是掛靠次數都是最多的。

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歐洲多國封國,洛杉磯、紐約封城,需求端的無限暴跌使得供給運力利用率急劇降低,船公司們紛紛停航以減少虧損。2M聯盟從歐洲到北美、地中海到中東線大規模停航,亞歐和跨太平洋航線停了約五分之一;達飛直接停止了中國到歐洲航線;MSC則在停止Dragon和Swan服務後,還發布了亞洲到美國和加拿大西海岸的停航計劃。

2.2 末端配送——罷工潮、客戶拒付、集裝箱難回

近幾個月來,集裝箱在全球各地分佈嚴重不均衡。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於穩定,生產製造企業復工復產,集裝箱從中國各港口運送到其主要出口目的地。而國外疫情到現在仍然較為嚴重,大量的空箱在歐洲、美國等地方積壓,集裝箱“難回”。

而產生積壓現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國外的集裝箱所處現實環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經濟疲軟,商品流轉緩慢,企業資金壓力變大,週轉不靈;下游取消訂單、天價運費難以承受、物流時效無法保證等等原因讓長期的合作變得粉碎,許多客戶直接棄貨、拒絕付款。

2.3 貨代——艙難訂,甩櫃頻發

船公司運力不足,是各家貨代噩夢的開始。

停航後,除了高昂的運價以外,貨代們面臨的是“爆艙”的現實挑戰:艙位不夠。與船公司關係一般,價格比較低的貨代根本訂不到艙,長期合作的客戶貨物也就無法準時入港、上船。“爆艙”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甩櫃”。“爆艙”後,由於艙位不夠,船公司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會將許多貨代訂到的艙位滯留到下一個或幾個航班,“甩櫃”由此而生。

對於大型貨代而言,甩櫃帶來的損失可能還在承受範圍內;而對於那些本身就依賴幾個大客戶的中小貨代來說,這種情況下競爭力不足的劣勢可能會直接導致其隕落。

3、2021年海運業發展預測

“搶到了艙位,缺箱子;搶到了箱子,缺艙位;箱艙都搶到了,運價又漲了”,世界各地港口運營困難。

3.1 大型貨代話語權更足,未來平臺如何整合/聯盟?

作為客戶與船公司的“中間人”,年底的爆倉潮,使得貨代已經漸漸“凌亂在了冷風中”。貨代行業已經面臨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局面。

大型貨代更具有訂艙能力,不管貨量還是資金鍊的能力都更勝一籌。而我國中小貨代一直髮展不大,不是大家安於現狀,不想長大,而是主要受限於資金狀況。

“先發貨,後補錢”,使得貨代資金流轉不暢,難以擴張。就算擴張打通了市場,一旦客戶不夠穩定,資金鍊斷裂,依然會直接面臨消亡。

同質化競爭下,話語權為重,未來國內必然會整合出更多大型貨代/貨代平臺,與船公司合作更為密切,訂艙這個環節或將升級成長期租艙或租船。

3.2 服務於部分特殊品類的貨代將會活下來

對於敏感貨,比如電池類、特殊膏體、粉末、名牌奢侈品、音像等品類商品,出貨需要承擔的風險較大,需要注意的事項也比較多。除了正規的手續以外,還需要面對繁瑣的包裝要求、安檢問題等。此外,目的國對敏感貨的要求,不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政策和認證資訊。因此,這樣的貨品運輸更需要專業的貨代來負責。

這些專注特殊品類的貨代,具備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在未來會活得很好,甚至可能成為大貨代/平臺的配套服務商,與之共同生存。

3.3 運力方面,網路化、聯盟化整合將持續

從運力角度來說,雖然有三大聯盟存在,但同一航線上船公司存在運力過剩的情況。破產、退出市場、併購、聯盟,20年來海運公司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遠海收購OOCL、馬士基收購漢堡、阿拉伯輪船與赫伯羅特合併,另外還有三大聯盟2M、THE、Ocean的成立,無不是船公司為了完善自己的網路做出的戰略調整。

網路對於船公司來說是保證客戶端到端服務的根本,未來聯盟、併購的形式會持續,直到誕生大而美的海運組織/企業。

10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這個板塊,開始全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