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來,百亞股份曾幾度試圖上市,但因不同原因而未遂,現在再度提交上市申請,欲在中小板市場上市,然而從最新披露的招股說明書來看,公司存在的諸多財務疑點很可能會成為其能否成功上市的絆腳石。
重慶百亞衛生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百亞股份”)在2010年、2016年曾試圖上市,但均失敗。2017年年底,公司第三次提交的IPO方案仍在第十七屆發審委第83次會議稽核中被否,未能如願成為“衛生巾第一股”。兩年後的今天,百亞股份再度提交上市招股書,擬在中小板發行不超過5250萬股新股,相較2017年申報時的12833.30萬股減少了一半,計劃募集資金額度也由上次的34690.72萬元下降至30470.87萬元。
對於幾度衝刺上市的百亞股份,《紅週刊》記者深入分析其最新提交的招股書,發現該公司報告期(2016年至2019年1~6月)內的營業成本、存貨成本依然存在異常,與此同時,收入和採購情況也是“說而不清”,在諸多的財務疑點下,上市前景難言樂觀。
異常的成本
《紅週刊》記者發現,雖然百亞股份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出現持續增長,但其淨利潤在2017年卻出現了明顯下降,由2016年末的0.83億元下降至2017年末的0.76億元,同比下降7.64%。2018年,公司淨利潤在營收僅同比增長18.63%的情況下,又實現同比增長了37.19%,達1.04億元。針對這一相對異常情況,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是當年公司確認了1005.81萬元上市中介機構服務費用所致。”然而公司的解釋,《紅週刊》記者認為是存在一定瑕疵的,因為該公司的營業成本變化遠超過1005.81萬元上市中介機構服務費用。
招股書披露,百亞股份2017年營業成本中有33002.63萬元是直接材料,佔營業成本的75.31%(如表1所示),此外,還應該考慮這年新增產品存貨的材料成本情況,以便於全面了解這年生產活動中原材料的耗用情況。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招股書並沒有披露存貨當中各類產成品、在產品的材料成本具體構成及其金額,只披露了百亞股份2017年年末的存貨賬面價值構成情況,其中有3579.75萬元庫存商品和1068.98萬元的發出商品,以及6.98萬元在產品,三類產品存貨合計4655.71萬元,比上一年年末相同專案的金額增加了722.50萬元。那麼,增加的產品存貨又包含多少材料成本呢?
因主營業務成本與產成品的成本存在基本相同的結構,《紅週刊》記者根據同期直接材料佔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75.31%推算出,上述722.50萬元三類庫存產品中大約包含了544.11萬元的材料成本。綜合營業成本和存貨成本中的原材料部分,合計金額達33546.74萬元,這基本反映了百亞股份2017年度生產活動對原材料的需求情況。為了滿足生產對原材料的所需,百亞股份必然在這一年需要進行大致相同規模的採購。那麼,百亞股份在2017年的原材料採購情況又如何呢?
招股書披露,百亞股份2017年的無紡布採購額8321.32萬元、膜採購額4974.65萬元、高分子採購額4095.45萬元,分別佔當期採購總額的20.98%、12.54%和10.33%,這三種原材料的採購額列居所有種類原材料採購的前三名,合計達到17391.42萬元,佔比達43.85%。由此可知,2017年百亞股份主要原材料採購總額有39661.16萬元。這對比主營業務成本、存貨成本分析得知的原材料耗用33546.74萬元,當年採購要多出6114.42萬元。理論上,2017年年末的存貨相比於上一年年末要增加6114.42萬元的原材料,這是採購回來並且還沒有用於生產的部分。
然而,仔細檢視百亞股份2017年年末的存貨賬面價值構成情況卻讓人感到奇怪,公司這年年末的原材料存貨只有4213.88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的2903.97萬元增長了1309.91萬元,這個增加額跟未用於生產的6114.42萬元理論增加值相差了4804.51萬元,即有4804.51萬元原材料採購額既沒有結轉到成本中去,也沒有體現在年末存貨當中,去向不明。
用同樣的4804.51萬元分析方法百亞股份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庫存和原材料採購情況,也可發現有類似的疑點。
在2018年,百亞股份營業成本中有42053.42萬元是直接材料,佔營業成本的75.61%,而這年年末庫存商品、發出商品和在產品合計有7253.67萬元,同比增加了2597.96萬元。根據直接材料佔主營成本的比例,去測算產品存貨新增的部分所包含的材料成本,可知該部分成本大約有1964.32萬元。
綜合兩方面的資料,可推算出2018年營業成本和存貨成本當中一共有44017.74萬元原材料,而根據當期無紡布、膜、高分子的採購情況測算出原材料採購總額有51917.42萬元。將兩者做對比,可知2018年年末存貨當中原材料理論上應該新增7899.68萬元才對。可結果卻是,2018年年末存貨中的4518.24萬元原材料相比上一年年末同類項金額,僅新增了304.36萬元,相較理論增加值少了7595.32萬元.
進一步分析,2019年1~6月也有3238.87萬元採購或存貨與營業成本變化不相符。
需要說明的是,報告期內百亞股份外協產品的營業成本分別為2598.02萬元、2888.43萬元、4482.74萬元和2137.18萬元。從這個規模來看,並不可能對上述分析中發現的異常形成合理的解釋。
因此,通過上述分析,基本可以說明招股書所披露的百亞股份營業收入及成本、採購是有一定問題的,需要公司做出合理解釋。
打問號的營業收入
既然上文分析百亞股份的營業成本資料出現大額異常,那麼其持續增長的營業收入又是否存在問題呢?
2018年,百亞股份的營收有96116.27萬元,在此基礎上,以這年5月1日下調增值稅稅率為界,前4個月稅率為17%,後8個月為16%,從月均角度計算可知,增值稅的銷項稅額為15698.99萬元。綜合起來,百亞股份2018年含稅營業收入達到111815.26萬元。
同期,現金流量表中百亞股份“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05157.61萬元(如表2),若考慮預收款項完成結算而減少的1188.29萬元影響,則與當年營收相關的現金流量流入額為106345.90萬元。將這一數值與同期含稅營收勾稽,則有5469.36萬元營收未能收到現金流入,理論上這將導致資產負債表中債權的增加。
事實上,2018年年末百亞股份有5818.10萬元和應收票據1474.20,若考慮192.34萬元壞賬準備,則年末應收款項的餘額為7484.64萬元。而上一年年末,應收票據3721.74萬元和應收賬款5844.33萬元、壞賬準備166.93萬元合計達到9733萬元。將前後兩年的應收款項餘額做對比,則可發現2018年年末的應收款項不但沒有新增,相反還減少了2248.36萬元。一增一減下,不難發現2018年存在7717.72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既沒有獲得現金流量流入,也沒有獲得應收款項的支援。
雖然招股書中也披露了公司在2018年票據背書金額有5275.95萬元,但即便考慮了這個因素的影響,也不能對上述營收中超過7700萬元異常形成合理解釋,仍有2000多萬元的差距。
進一步分析2019年1~6月的營收資料,同樣可發現數據的異常。
2019年,將57385.18萬元的營收分別按16%和13%的稅率(以4月1日再次下調增值稅稅率為分界)平均到每月來計算銷項稅額,則可推算出2019年上半年含稅營業收入達到了65706.03萬元。
與此同時,同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61438.15萬元在考慮預收款項減少額435.24萬元的影響之後,有61873.39萬元與營收相關。2019年6月末的應收票據已經被清零,只有6837.89萬元應收賬款和計提了257.16萬元壞賬準備,合計金額與期初的應收款項餘額合計7484.64萬元相比較,減少了389.59萬元。
綜合起來,2019年上半年與營收相關的61873.39萬元現金流量和應收款項減少額389.59萬元理論上只能支援61483.80萬元的含稅收入,與當期真實發生的65706.03萬元含稅營業收入相比,仍存在4222.23萬元的鉅額差異,即使考慮同期2806.56萬元票據背書影響,仍存在明顯差異。
類似的分析方法分析2017年營業收入及報表相關資料,在這年沒有票據背書的情況下,也存在2063.05萬元的收入異常情況。
採購情況道不明
前文分析營業成本時已經提到,根據百亞股份2018年無紡布、膜、高分子的採購額及其佔採購總額的比例,可推算出其全年採購總額為51917.42萬元,若以5月1日下調稅率為分界時點,前後各月份分別按17%和16%計算每月平均採購額的增值稅,則可推算出公司當年含稅採購總額有60397.27萬元。
同期,百亞股份“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有59822.99萬元,剔除預付款項增加帶來的未結算現金流入233.67萬元的影響,則全年為採購支付的現金為59589.32萬元。從財務勾稽角度分析,59589.32萬元採購支出與全年含稅採購總額60397.27萬元相比較,差額的807.95萬元應該形成新增負債,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相關應付專案中。
然而,在報告期各期末都沒有應付票據的情況下,2018年年末12616.67萬元應付賬款餘額相比上一年年末的10699.21萬元要多出1917.46萬元,超過了未付現含稅採購額1109.51萬元,若進一步考慮到2018年5275.95萬元票據背書用於支付採購貨款的可能,則其中的金額就會相差很大。
當然,票據背書支付的也可能是長期資產購置款項。招股書披露,百亞股份2018年固定資產購置、在建工程轉入合計有4574.10萬元,在建工程新增7290.66萬元,再考慮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其他非流動資產賬面金額的變動,可知全年長期資產增加了11470.04萬元。這就比當期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3998.70萬元要多出7471.34萬元。
如果說,這個差額即使把票據背書5275.95萬元全部用於償還,也相差了2195.39萬元,明顯跟既沒有付現也沒有應付款項支援的1109.51萬元含稅採購額並不相符。
同樣的方法分析2017年採購情況,可知這一年的含稅採購總額有46403.56萬元,比當期“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44316.94萬元多出2086.62萬元。考慮到預付款項減少85.89萬元,則理論上,這年應付款項需要新增2000.73萬元才對。
可實際上,2017年年末的應付賬款比上一年年末新增了4014.07萬元,超過理論新增債務2013.34萬元。
這一年,分析招股書披露的固定資產本期增加、在建工程本期新增,以及財務報表中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其他非流動資產的變動情況,可發現長期資產在2017年合計增加6780.23萬元,比當期“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5514.73萬元多出1265.50萬元,顯然,這一資料與未付現採購額2013.34萬元並不相等,是需要公司進行相應解釋的。
(本文已刊發於10月26日的《紅週刊》)